小白LLM教程:不训练模型,如何进行微调?

大家好,我是大都督周瑜,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IT周瑜。

最近,有学员在公司要做一个用户反馈的智能分类功能,需要打上"积极"、"消极"、"中性"这样的标签,他的第一反应是要微调模型了,来问我如何微调模型,我说,并不一定要微调模型,可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Zero-Shot Learning、One-Shot Learning、Few-Shot Learning

假设我们现在有一个需要分类的用户反馈:"这新功能真是太棒了,体验感一流!"

第一种方式:Zero-Shot (零样本学习)

我们直接向模型下达指令,不给它任何参考范例。

复制代码
请将下面的用户反馈分为"积极"、"消极"或"中性":

反馈:"这新功能真是太棒了,体验感一流!"

分类结果:

第二种方式:One-Shot (一样本学习)

我们在提出要求时,给模型一个例子,让它照着学。

diff 复制代码
请将下面的用户反馈分为"积极"、"消极"或"中性"。

- 反馈:"上次更新后总是卡顿。"
- 分类结果:"消极"

现在,请分类这个反馈:

反馈:"这新功能真是太棒了,体验感一流!"

分类结果:

第三种方式:Few-Shot (少样本学习)

别怕麻烦,多给模型几个例子,让它更好地领悟你的意图。

diff 复制代码
请将下面的用户反馈分为"积极"、"消极"或"中性"。

- 反馈:"上次更新后总是卡顿。"
- 分类结果:"消极"

- 反馈:"界面不好看,但功能还行。"
- 分类结果:"中性"

- 反馈:"完美的软件,找不到任何缺点。"
- 分类结果:"积极"

现在,请分类这个反馈:

反馈:"这新功能真是太棒了,体验感一流!"

分类结果:

我们没有写一行 if/else,没有进行任何的模型训练,仅仅是通过提示词,就可以引导模型完成任务。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只是多给了几个例子,模型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很多同学看到 "Learning" 这个词,可能会下意识地认为模型在学习我们提供的样本,实时地更新了它的内部参数,就像我们用新数据训练模型一样,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在 Zero/One/Few-Shot 场景下,大语言模型的权重是完全冻结的,没有任何参数被更新 。这个过程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或"训练",它更像是一种"上下文引导 "或"能力激活"。

我们可以把 DeepSeek 这样的大语言模型想象成一个刚刚进入你团队的、超级博学的实习生。他阅读了互联网上几乎所有的公开文本(万亿级别的单词),知识渊博得可怕。

  • Zero-Shot :你直接对他说:"帮我做个用户反馈情感分析。" 因为他读过无数类似的文章和代码,他能"猜到"你大概是想让他输出"积极/消极"这样的标签。对于常见的、定义明确的任务,他能做得不错
  • One-Shot / Few-Shot:你把他叫到身边,跟他说:"我们团队做事有自己的规矩。你看,像'卡顿'这种反馈,我们标记为'消极';像'功能还行'这种,我们标记为'中性'。现在,你来处理一下这个'太棒了'的反馈。"

在这个过程中,实习生并没有重新学习编程语言,他的大脑结构和知识储备没有改变。但是,你给出的这几个例子为他提供了**解决当前特定任务的"临时参考",**他通过这些例子,瞬间理解了:

  1. 任务目标:哦,原来是要做分类。
  2. 输出格式:原来要输出"XX:YY"这样的格式。
  3. 边界情况:原来"不好看但功能还行"这种模棱两可的算"中性"。

这些例子激活了他大脑中早已存在的、关于"分类"、"情感"的知识,并将其组合起来,以一种更精确、更符合我们期望的方式完成任务。

从更技术的角度来说,这得益于 LLM 的核心架构------Transformer。Transformer 的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非常擅长在给定的上下文(也就是你的整个 Prompt)中寻找词与词之间的关联。

当我们提供 Few-Shot 样本时,模型在处理我们真正要问的那个问题("这新功能真是太棒了")时,会同时"注意"到我们前面给出的例子,它会分析例子中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模式,然后将这个识别出的模式应用到新问题上。

这就像我们在 Java 中调用某个第三方工具时,我们不会去修改它的源码(冻结的权重),我们只是通过传入不同的参数(Prompt)来调用它不同的能力,并组合这些能力来解决问题。

总结一下

  • 简单通用任务 -> Zero-Shot
  • 复杂/特定格式任务 -> Few-Shot
  • 介于两者之间 -> One-Shot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希望能让你对大模型底层有更多了解,都看到这了,别忘了点赞、分享、关注哦,谢谢你的鼓励,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 ,我是大都督周瑜,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IT周瑜,里面有更多Java+大模型的技术干货,期待你的关注。

相关推荐
海洲探索-Hydrovo2 小时前
TTP Aether X 天通透传模块丨国产自主可控大数据双向通讯定位模组
网络·人工智能·科技·算法·信息与通信
触想工业平板电脑一体机2 小时前
【触想智能】工业安卓一体机在人工智能领域上的市场应用分析
android·人工智能·智能电视
没有bug.的程序员2 小时前
服务网格 Service Mesh:微服务通信的终极进化
java·分布式·微服务·云原生·service_mesh
墨染天姬3 小时前
【AI】数学基础之矩阵
人工智能·线性代数·矩阵
uzong4 小时前
一次慢接口背后,竟藏着40+种可能!你中过几个
后端·面试·程序员
G探险者4 小时前
滴滴P0级故障背后:互联网公司是如何分级处理线上事故的?
后端
2401_841495645 小时前
【计算机视觉】基于复杂环境下的车牌识别
人工智能·python·算法·计算机视觉·去噪·车牌识别·字符识别
G探险者5 小时前
从 Tomcat 与 Jetty 的对比,聊聊影响一个服务并发能力的关键因素
后端
你的人类朋友5 小时前
“签名”这个概念是非对称加密独有的吗?
前端·后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