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声说一句 :首款产品《楼里》IOS版已上架,安卓版和产品开发的知识库,公众号私信「楼里」获取。
划定时间周期,然后走一步看一步。
一、简介
最近两年,经历过创业公司的朋友应该知道,大部分团队从组好到解散,普遍就在3-6个月,快一点的2-3个月验证产品和业务,不行的话果断点了下一把。
在互联网上升趋势里,这个时间是2-3年。
按照当下的节奏,自己给全职独立开发,也设定了时间周期,从七月初到2025年底。
不过划分了2个阶段,虽然主线都是产品和开发,但尝试的方向不一样,根据做事的节奏和结果,判断自己能不能走完整个周期。
第一个阶段:用2-3个月开发一款AI产品,完成上线发布;用独立开发的话题运营自媒体。至于做出来的效果,到底是不是符合预期。
这个时间一到,心里自然就有数了。
二、阶段一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做准备和规划很重要,完整的看待独立开发这件事,把其中的核心事项理清楚,并且估计每件事的时间周期,让整体的节奏比较协调。
自己把独立开发这条主线,划出产品、技术、运营 三条支线,整个过程分为准备、开始、开发、验证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侧重点,理想状态是:三条支线都可以齐头并进。
但每件事的深水区都复杂,需要多花时间和心思。
计划归计划,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的调整,尽量用自洽的状态,把事情做完做好。
比如《独立开发者》知识库,本来并不在计划内,但是朋友看过原稿都说值得开源,因为是从自己的文档中直接整理,所以用的时间较少。
在规划中,产品的开发是1.5个月,实际上提前了一周;本来以为发布上线只要一周,结果连资质审核都没结束,这还是提前调研过的流程。
在这个时间空隙中,只能重新调整任务安排,做了第二款产品的一个Demo,整理了产品和人工智能两个专栏。
三、执行节奏
在七月初正式全职做这件事的时候,计划上午处理产品的任务,下午做编程开发,晚上浏览社媒和写内容。
这样安排,与自己每天的状态有关系。
上午的时间相对清醒,用来应付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下午的时间犯困,适合写手熟的代码,晚上忙了一天,刷刷社交媒体,简单写点内容。
在每周开始的时候,理清楚这个星期:要做的核心事项。个人认为:这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基础。
起步阶段过后,发现开发产品核心功能很耗时,只能把写内容的时间压缩,用两周的时间先全力做完产品主体开发。
其实执行过程最难的并不是任务本身,而是自己的心态变化。
中间有那么几天被产品卡住,更没时间写内容,心态就会陷入轻微的焦虑和迷茫,只能靠不断的推进节奏,来挤掉心态上的摇摆。
四、效率工具
简单的聊几句,关于工具的问题,这个在知识库的每个模块,都罗列了自己使用到的工具。
原则很简单:趁手好用就行。
比如语雀文档,是自己以前的使用习惯,很多资料还归档在这里,现在逐步转到飞书知识库,因为更加强大好用,还有就是Git仓库,使用的一直是Gitee,因为网络稳定够用即可。
既然是自己做项目,尽量减少使用的工具种类,以前在公司的时候,光是项目管理工具都有好几种,现在全部压缩在一份知识库中,尽量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
五、最后总结
如果从项目的视角看,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都无法做到同时兼顾:时间质量和成本。
把独立开发这件事,当成一个项目来看,在经历一个完整的周期之后,就慢慢的理解:为什么很多代码工程的质量都不高。
所以要在指定时间内,把握主线任务,极简化产品设计,先做出来再视情况优化。
慢工出细活,产品想做的有质感,都要很多时间和心血的投入,但是面对成本的压力,又必须做出适当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