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 Transformer 架构?为什么它取代了 RNN/LSTM?
-
场景:你面试算法工程师,面试官问你为什么现在 NLP 都用 Transformer。
-
答案要点:Transformer 基于 Self-Attention,支持并行训练,能捕捉长程依赖,避免 RNN/LSTM 的梯度消失和序列依赖问题。
-
追问链条:
-
问 :Transformer 为什么能并行?
答:RNN 按顺序计算,而 Transformer 的 Attention 机制能并行处理整句。 -
问 :它的缺点是什么?
答:计算复杂度 O(n²),长文本处理成本高。 -
问 :后来有哪些改进长文本的方法?
答:Sparse Attention、Longformer、FlashAttention 等。
-
2. Self-Attention 的计算过程是怎样的?
-
场景:面试官想考察你是否真的理解 Attention 公式。
-
答案要点:将输入向量映射到 Q/K/V,计算 Attention(Q,K,V) = softmax(QKᵀ/√dₖ) V。核心是 Query 与 Key 的相似度加权 Value。
-
追问链条:
-
问 :为什么要除以 √dₖ?
答:防止点积过大,导致 softmax 梯度消失。 -
问 :Self-Attention 和普通 Attention 有什么区别?
答:Self-Attention 是 Query、Key、Value 都来自同一个序列。 -
问 :在多头注意力中,每个头学什么?
答:不同头可关注不同子空间的特征。
-
3. Multi-Head Attention 的作用是什么?
-
场景:你在讲解 Transformer 模块时,面试官追问多头机制意义。
-
答案要点:并行多个注意力头,捕捉不同位置、不同语义子空间的依赖关系,然后拼接。
-
追问链条:
-
问 :如果只用一个头行不行?
答:可以,但表达能力不足,难以覆盖多样化特征。 -
问 :头数过多会怎样?
答:增加计算成本,收益递减。 -
问 :头的维度是怎么分配的?
答:总维度 d 通常均分给 h 个头,每头 d/h 维。
-
4. Transformer 的位置编码是如何实现的?
-
场景:面试官考你对"顺序信息"处理的理解。
-
答案要点:常见方法是正弦余弦固定位置编码,也可用可学习位置编码(Learnable Embedding)。
-
追问链条:
-
问 :为什么需要位置编码?
答:Attention 本身对序列顺序不敏感。 -
问 :正弦余弦编码的优点是什么?
答:不同长度可泛化,且周期性捕捉距离信息。 -
问 :现在大模型更常用哪种?
答:RoPE(旋转位置编码),支持更长上下文。
-
5. Encoder 和 Decoder 的区别?
-
场景:面试官问你 GPT 属于 Encoder 还是 Decoder。
-
答案要点:Encoder 用于理解,输入到隐藏表示;Decoder 用于生成,带 Mask 预测后续 token。GPT 属于 Decoder-only,BERT 属于 Encoder-only,T5 是 Encoder-Decoder。
-
追问链条:
-
问 :为什么 GPT 只用 Decoder?
答:因为任务是自回归生成。 -
问 :Encoder-Decoder 适合什么任务?
答:机器翻译,输入一段文本输出另一段文本。 -
问 :Encoder-only 的优势?
答:语义理解更强,适合分类、检索。
-
6. GPT 和 BERT 的主要差别?
-
场景:面试中常见对比题。
-
答案要点:GPT 是自回归语言模型(预测下一个词),BERT 是自编码语言模型(预测被 Mask 的词)。GPT 更适合生成,BERT 更适合理解。
-
追问链条:
-
问 :为什么 BERT 不适合生成?
答:因为它是双向编码,缺乏自回归机制。 -
问 :GPT 的优势在哪?
答:能自然做对话和写作,支持 In-context Learning。 -
问 :有没有结合两者的模型?
答:有,比如 T5、UniLM,采用 Encoder-Decoder 混合。
-
7. Masked LM 和 Causal LM 的区别?
-
场景:考你理解语言建模目标。
-
答案要点:Masked LM(如 BERT)在输入中随机 Mask token 并预测;Causal LM(如 GPT)只预测下一个 token,不能看未来信息。
-
追问链条:
-
问 :Causal LM 为什么能做文本生成?
答:它按序预测,天然适合生成。 -
问 :Masked LM 为什么更适合理解?
答:它利用双向上下文,能更好学到语义。 -
问 :能否把两者结合?
答:可以,ELECTRA/T5 就有改进版本。
-
8. 什么是预训练 + 微调(Pre-train & Fine-tune)范式?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大模型都先预训练。
-
答案要点:先在大规模语料上预训练通用表示,再在下游任务上少量数据微调。提升泛化能力、降低标注需求。
-
追问链条:
-
问 :为什么不直接从零开始训练?
答:成本高,效果差。 -
问 :微调会不会灾难性遗忘?
答:会,可以用参数高效微调(LoRA)避免。 -
问 :预训练语料越多越好吗?
答:不一定,低质量数据会造成噪声。
-
9. 为什么大模型的参数越多效果越好?Scaling Law 的结论是什么?
-
场景:面试官考你对 Scaling Law 的理解。
-
答案要点:Scaling Law 表明:模型规模、数据量、计算量三者按幂律增长时,性能可预测提升。但也会出现收益递减。
-
追问链条:
-
问 :是不是参数无上限地加就行?
答:不是,会受限于数据和算力。 -
问 :Scaling Law 对训练策略有何指导?
答:避免盲目加参数,要均衡模型、数据、计算量。 -
问 :小模型能否通过优化赶上大模型?
答:可以,量化/蒸馏/检索增强是典型手段。
-
10. 什么是零样本(Zero-shot)、少样本(Few-shot)学习?
-
场景:面试官问 LLM 为什么能不依赖大量标注数据。
-
答案要点:Zero-shot:直接用预训练模型完成任务;Few-shot:在 Prompt 中给几个例子引导模型。
-
追问链条:
-
问 :为什么大模型能 Zero-shot?
答:大规模语料训练中已经学到通用知识。 -
问 :Few-shot 和微调的区别?
答:Few-shot 在推理时给例子,微调是在训练时更新参数。 -
问 :In-context Learning 和 Few-shot 的关系?
答:Few-shot 是 In-context Learning 的一种应用。
-
11. 什么是 Prompt Engineering?为什么重要?
-
场景:面试官问你,为什么很多公司现在有「提示词工程师」岗位。
-
答案要点:Prompt Engineering 是通过设计输入提示(Prompt),引导模型产生期望输出。它能显著提升模型效果,而无需改动模型参数。
-
追问链条:
-
问 :有哪些常见的 Prompt 技巧?
答:少样本提示(Few-shot)、思维链(Chain-of-Thought)、角色设定等。 -
问 :Prompt Engineering 有什么局限性?
答:不稳定、可迁移性差,依赖模型版本。 -
问 :未来还会需要 Prompt 工程吗?
答:会,但会逐步转向自动提示(AutoPrompt)或工具增强。
-
12. 什么是 In-context Learning?
-
场景:面试官考你 GPT-3 的核心创新点。
-
答案要点:In-context Learning 指模型在推理时,不需要微调,只需在输入中加入少量示例,模型即可学习任务模式并完成推理。
-
追问链条:
-
问 :为什么大模型能做到?
答:大规模训练中学会了"模式匹配"和"泛化"。 -
问 :和传统微调有何区别?
答:微调要更新参数,ICL 只依赖上下文。 -
问 :它的局限性?
答:上下文窗口有限,示例过多会挤掉有效信息。
-
13. 什么是指令微调(Instruction Tuning)?
-
场景:面试官问你为什么 ChatGPT 比 GPT-3 更好用。
-
答案要点:指令微调通过「指令数据集」训练模型,使其更好遵循用户命令(Follow Instruction)。
-
追问链条:
-
问 :指令数据集通常怎么构造?
答:人工标注 + 自动合成 + 数据增强。 -
问 :指令微调和普通微调的区别?
答:前者强调任务通用性,后者更窄域。 -
问 :Instruction Tuning 和 RLHF 的关系?
答:Instruction Tuning 是前置步骤,RLHF 在其基础上做优化。
-
14. RLHF(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原理?
-
场景:面试官问你为什么 ChatGPT 能更「听话」。
-
答案要点:RLHF 包含三步:
-
监督微调(Supervised Fine-tuning);
-
训练奖励模型(Reward Model);
-
强化学习优化策略模型(PPO)。
通过人类反馈数据让模型输出更符合人类偏好。
-
-
追问链条:
-
问 :为什么不用直接监督学习?
答:人工标注覆盖不了所有情况,RLHF 能更泛化。 -
问 :PPO 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答:通过奖励模型反馈优化策略,避免输出偏离。 -
问 :RLHF 的缺点?
答:昂贵,需大量人类反馈数据,且容易过拟合偏好。
-
15. 什么是奖励模型(Reward Model)?
-
场景:面试官深入 RLHF 实现细节。
-
答案要点:奖励模型用于评估生成结果质量,通常通过人类偏好数据训练一个评分模型。
-
追问链条:
-
问 :奖励模型怎么训练?
答:人工比较多条输出,选择更优的,训练成排序模型。 -
问 :奖励模型可能有什么问题?
答:带入标注者偏见,泛化性有限。 -
问 :能否用自动指标替代人类反馈?
答:部分任务可以,但对对话任务不够可靠。
-
16. 为什么需要模型对齐(Alignment)?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 LLM 要对齐,而不仅仅是会生成」。
-
答案要点:Alignment 让模型行为符合人类价值观、安全规范,而不仅仅是概率生成。避免有害、虚假或不合规回答。
-
追问链条:
-
问 :Alignment 的手段有哪些?
答:RLHF、红队测试、安全过滤。 -
问 :如果没有 Alignment,会怎样?
答:可能输出虚假、冒犯或违法信息。 -
问 :除了 RLHF,还有其他方法吗?
答:有,比如 Constitutional AI(宪法式 AI)。
-
17. LLM 的记忆长度受什么限制?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 ChatGPT 以前只能看 2K token,现在能看几十 K」。
-
答案要点:记忆长度受限于 Attention 机制的 O(n²) 计算复杂度和显存消耗。改进方法有 RoPE、FlashAttention、稀疏注意力等。
-
追问链条:
-
问 :扩展上下文窗口的常见方法?
答:位置编码优化、近似 Attention、分块机制。 -
问 :长上下文有什么新问题?
答:模型会遗忘前文(lost in the middle)。 -
问 :未来能做到无限上下文吗?
答:理论上难,但可结合检索(RAG)解决。
-
18. 大模型为什么容易产生幻觉(Hallucination)?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 ChatGPT 有时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
答案要点:因为 LLM 基于概率生成,不保证事实正确。当缺乏知识或训练数据噪声时,会「编造」合理的答案。
-
追问链条:
-
问 :幻觉的常见场景?
答:引用文献、生成 SQL、冷门知识。 -
问 :如何降低幻觉?
答:RAG、事实校验、外部知识库。 -
问 :幻觉是否完全能避免?
答:不能,只能减少。
-
19. 什么是知识蒸馏(Knowledge Distillation)?
-
场景:面试官问「如何把大模型变小」。
-
答案要点:通过大模型(Teacher)的输出指导小模型(Student)训练,从而保留性能但减少参数。
-
追问链条:
-
问 :蒸馏通常蒸什么?
答:Soft Label(概率分布)、中间层特征。 -
问 :为什么比直接训练小模型好?
答:小模型单独训练难以学到复杂模式。 -
问 :和量化有什么区别?
答:量化是数值压缩,蒸馏是知识迁移。
-
20. 为什么 LLM 的推理成本高?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 ChatGPT 很贵」。
-
答案要点:因为推理需要大量矩阵乘法计算,每次生成都要走一遍网络;同时 KV Cache 占用显存,长上下文计算复杂度高。
-
追问链条:
-
问 :推理成本和训练成本相比?
答:训练是一次性,推理是持续性,更烧钱。 -
问 :降低推理成本的方法?
答:量化、蒸馏、Speculative Decoding、批量推理。 -
问 :为什么 KV Cache 能加速?
答:避免重复计算前文 Attention。
-
21. 大模型训练的数据来源有哪些?
-
场景:面试官问「你觉得大模型的数据是哪里来的?」
-
答案要点:主要包括网络公开数据(维基百科、新闻、论坛)、开源数据集(C4、Pile)、合成数据(自我生成)、以及部分授权数据。
-
追问链条:
-
问 :为什么需要多样化数据?
答:避免模型偏向特定领域,提升泛化。 -
问 :数据版权问题如何解决?
答:依靠开源授权、合作协议、过滤敏感数据。 -
问 :如果只用单一领域数据,会怎样?
答:模型在该领域表现好,但跨领域泛化差。
-
22. 如何清洗和去重大规模语料?
-
场景:你面试数据工程岗,考官问「如何保证训练数据质量」。
-
答案要点:常见方法包括去重(哈希/MinHash)、过滤低质量文本(正则、语言检测)、剔除脏数据(广告、乱码),以及平衡不同语料比例。
-
追问链条:
-
问 :为什么要去重?
答:避免模型过拟合高频样本,影响泛化。 -
问 :如何处理脏话/有害内容?
答:基于黑名单、分类模型过滤。 -
问 :过度清洗会有什么问题?
答:可能损失语言多样性。
-
23. 数据分布偏差对训练有什么影响?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模型有时候会偏见」。
-
答案要点:如果训练数据分布与目标任务不一致,模型会产生偏差,比如过度拟合某类语言、文化或观点。
-
追问链条:
-
问 :分布偏差的常见例子?
答:模型更懂英文而不懂低资源语言。 -
问 :如何缓解?
答:数据重采样、少数类增强、迁移学习。 -
问 :偏差能完全消除吗?
答:不能,只能控制和减弱。
-
24. 预训练和微调的数据量级差别?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预训练需要 TB 级别数据,而微调只要 MB 级别」。
-
答案要点:预训练需要覆盖通用知识和语言规律,需大规模数据;微调是窄域任务,只需少量标注即可适配。
-
追问链条:
-
问 :预训练数据和微调数据的比例一般是多少?
答:预训练通常是 1000:1 以上。 -
问 :为什么微调能显著提升效果?
答:模型已有通用知识,微调只需调整任务模式。 -
问 :如果微调数据太少怎么办?
答:用 LoRA、P-Tuning、数据增强。
-
25. 大模型为什么要做指令数据微调?
-
场景:面试官问「GPT-3 和 ChatGPT 差别在哪」。
-
答案要点:指令微调能让模型更好理解和执行人类的指令,提高交互性和实用性。
-
追问链条:
-
问 :如果不做指令微调会怎样?
答:模型回答可能跑题、不听指令。 -
问 :指令数据和普通文本有何不同?
答:前者是「指令-响应」对,强调任务执行。 -
问 :指令微调需要多少数据?
答:几十万到几百万条即可,不必像预训练那么大。
-
26. 什么是 LoRA(Low-Rank Adaptation)?
-
场景:面试官考你对参数高效微调方法的理解。
-
答案要点:LoRA 通过在权重矩阵上添加低秩分解的可训练参数,减少更新参数量,从而实现高效微调。
-
追问链条:
-
问 :LoRA 为什么能减少计算?
答:只更新低秩矩阵,主模型参数不动。 -
问 :和全参数微调的区别?
答:LoRA 存储需求小,易于多任务切换。 -
问 :LoRA 有什么局限?
答:在极端任务上可能不如全参数微调。
-
27. LoRA 与 Prefix Tuning 的区别?
-
场景:面试官追问「你能比较几种 PEFT 方法吗?」
-
答案要点:LoRA 改权重,Prefix Tuning 在输入前注入可训练向量。LoRA 适合多任务,Prefix Tuning 更轻量。
-
追问链条:
-
问 :Prefix Tuning 的优势?
答:只需存储少量前缀向量,非常节省空间。 -
问 :LoRA 的优势?
答:泛化性更好,对下游任务适配更强。 -
问 :能结合使用吗?
答:可以,实践中有混合 PEFT 策略。
-
28. P-Tuning v2 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
场景:面试官考察你对 Prompt 优化方法的理解。
-
答案要点:P-Tuning v2 用可训练的连续向量(soft prompt)替代离散 token,更灵活,且可应用到更深层。
-
追问链条:
-
问 :为什么 soft prompt 比 hard prompt 好?
答:连续空间更易优化,表达能力强。 -
问 :和 LoRA 相比呢?
答:P-Tuning 更轻量,但适配性不如 LoRA。 -
问 :在哪些任务里效果突出?
答:文本分类、QA 等小样本场景。
-
29. 全参数微调和参数高效微调的区别?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现在都不做全量微调」。
-
答案要点:全参数微调更新所有权重,成本高,存储占用大;参数高效微调(如 LoRA、Prefix Tuning)只更新小部分参数,成本低,可移植性好。
-
追问链条:
-
问 :什么时候仍然需要全参数微调?
答:在全新领域任务、差异巨大时。 -
问 :PEFT 方法存储大小对比?
答:LoRA 通常只有原模型 0.1%~1% 大小。 -
问 :PEFT 会影响推理速度吗?
答:一般轻微增加,但可接受。
-
30. 训练时梯度爆炸/消失如何解决?
-
场景:面试官问你深度模型训练时的常见问题。
-
答案要点:梯度爆炸/消失主要出现在深层网络。解决方法包括梯度裁剪、残差连接、归一化(LayerNorm)、合理初始化。
-
追问链条:
-
问 :为什么 Transformer 不容易梯度消失?
答:残差连接和 LayerNorm 稳定训练。 -
问 :梯度爆炸常见在哪?
答:RNN/LSTM,序列过长时。 -
问 :混合精度训练会加剧这个问题吗?
答:可能,但可以配合 Loss Scaling 解决。
-
31. 为什么要使用混合精度训练(FP16/BF16)?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不用全精度训练」。
-
答案要点:混合精度能降低显存占用、加快训练速度,同时保持数值稳定性。
-
追问链条:
-
问 :FP16 有什么风险?
答:容易溢出或精度不足,需要 Loss Scaling。 -
问 :BF16 和 FP16 区别?
答:BF16 指数位更长,更稳定。 -
问 :推理时还需要混合精度吗?
答:可以用 INT8/FP16 推理,进一步压缩成本。
-
32. 为什么大模型需要梯度累积?
-
场景:显存不够时,面试官问「如何仍能训练大 batch」。
-
答案要点:梯度累积通过多次小 batch 前向反向传播,再统一更新权重,等效于大 batch 训练。
-
追问链条:
-
问 :大 batch 有什么优势?
答:梯度更稳定,收敛更快。 -
问 :缺点呢?
答:可能导致泛化下降。 -
问 :如何平衡 batch 大小?
答:用学习率线性缩放法则。
-
33. 大模型为什么要做分布式训练?
-
场景:单机显存有限,面试官问「如何训练百亿参数模型」。
-
答案要点:分布式训练(数据并行、模型并行、流水并行、ZeRO)能把参数和计算切分到多机多卡。
-
追问链条:
-
问 :数据并行和模型并行的区别?
答:前者复制模型,分批数据;后者拆模型,分布算。 -
问 :流水并行适用场景?
答:层数多、模型深的情况。 -
问 :ZeRO 技术解决了什么?
答:显存冗余问题,分片优化器状态。
-
34. 什么是 ZeRO-Offload?
-
场景:面试官考你对 DeepSpeed 优化的了解。
-
答案要点:ZeRO-Offload 将部分优化器状态和梯度放到 CPU 内存,减少 GPU 显存占用。
-
追问链条:
-
问 :缺点是什么?
答:通信开销大,速度可能下降。 -
问 :和 ZeRO-Infinity 有啥区别?
答:Infinity 可以 offload 到 NVMe 硬盘,扩展更大。 -
问 :适合什么场景?
答:GPU 显存不足、但 CPU 内存充足时。
-
35. 大模型的训练为什么要用学习率调度?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不用固定学习率」。
-
答案要点:学习率过大可能发散,过小收敛慢。调度策略(warmup、cosine decay)能提升稳定性和收敛速度。
-
追问链条:
-
问 :为什么要 warmup?
答:防止初始阶段梯度不稳定。 -
问 :cosine decay 有什么好处?
答:后期更平滑,避免震荡。 -
问 :线性衰减和 cosine 有区别吗?
答:cosine 更平滑,效果普遍更好。
-
36. 为什么要使用梯度检查点(Gradient Checkpointing)?
-
场景:显存不足时,面试官问「如何 trade-off 显存和速度」。
-
答案要点:通过不保存中间激活,在反向传播时重新计算,减少显存占用。
-
追问链条:
-
问 :缺点是什么?
答:计算量增加,训练更慢。 -
问 :适用场景?
答:显存瓶颈严重、但计算资源充足时。 -
问 :能和混合精度一起用吗?
答:可以,常常结合使用。
-
37. 为什么要使用正则化(Dropout、Weight Decay)?
-
场景:模型容易过拟合,面试官问「如何缓解」。
-
答案要点:Dropout 随机丢弃神经元,防止依赖单一特征;Weight Decay 抑制过大权重,提升泛化。
-
追问链条:
-
问 :大模型还需要 Dropout 吗?
答:是的,尽管大模型有自正则化,但仍有帮助。 -
问 :Dropout 会降低训练速度吗?
答:会稍微增加计算,但可忽略。 -
问 :Weight Decay 和 L2 正则化区别?
答:数学等价,但实现上不同。
-
38. 大模型训练中为什么要做 Early Stopping?
-
场景:模型过拟合时,面试官问「怎么避免浪费训练」。
-
答案要点:通过监控验证集 loss,当性能不再提升时提前停止训练。
-
追问链条:
-
问 :如果 patience 设置太短会怎样?
答:可能错过后续收敛机会。 -
问 :太长呢?
答:浪费算力,过拟合风险增加。 -
问 :和学习率调度怎么配合?
答:通常在调度收敛后仍无提升才触发。
-
39. 为什么要做模型蒸馏(Distillation)?
-
场景:面试官问「如何让大模型小型化部署」。
-
答案要点:蒸馏通过大模型 teacher 指导小模型 student,使小模型性能接近大模型,同时推理更快。
-
追问链条:
-
问 :知识蒸馏的核心思想?
答:student 学习 teacher 的软标签分布。 -
问 :蒸馏能完全替代大模型吗?
答:不能,小模型仍受限于容量。 -
问 :常见蒸馏方法?
答:logits 蒸馏、中间层蒸馏、对比学习蒸馏。
-
40. 为什么要用对比学习提升表示能力?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很多预训练模型都加对比学习」。
-
答案要点:对比学习通过拉近相似样本、推远不相似样本,提高表示的判别性,特别适合多模态和检索任务。
-
追问链条:
-
问 :对比学习的损失函数?
答:InfoNCE、Triplet Loss。 -
问 :需要负样本吗?
答:是的,负样本越多越稳定。 -
问 :为什么适合多模态?
答:能对齐不同模态(图像-文本)表示空间。
-
41. 为什么大模型推理速度很慢?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生成一句话要几秒」。
-
答案要点:推理时需要逐 token 生成,计算量大,参数多,显存占用高,导致延迟。
-
追问链条:
-
问 :batch size 对推理速度有影响吗?
答:有,batch 大能提升吞吐,但单请求延迟可能变大。 -
问 :为什么显存会影响推理?
答:显存不足会触发数据交换,导致卡顿。 -
问 :如何优化推理速度?
答:量化、KV Cache、张量并行、流水线推理。
-
42. 什么是 KV Cache?为什么能加速推理?
-
场景:面试官问「Transformer 推理为什么可以缓存」。
-
答案要点:KV Cache 在生成长文本时缓存历史 key/value,避免重复计算,提高推理效率。
-
追问链条:
-
问 :KV Cache 能减少多少计算?
答:从 O(n²) 降到 O(n),对长序列加速显著。 -
问 :缺点是什么?
答:缓存需要显存,长上下文占用大。 -
问 :怎么优化 KV Cache 内存?
答:使用压缩存储或滑动窗口策略。
-
43. 为什么需要模型量化(INT8/INT4)?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要把 FP16 转成低精度」。
-
答案要点:量化能显著减少显存占用和计算成本,同时在保证精度的情况下加速推理。
-
追问链条:
-
问 :量化会损失精度吗?
答:会,但通过 QAT 或 PTQ 可降低影响。 -
问 :INT8 和 INT4 区别?
答:INT4 更省资源,但精度下降更大。 -
问 :哪些场景适合量化?
答:推理部署,尤其是边缘设备。
-
44. 什么是张量并行(Tensor Parallelism)?
-
场景:面试官问「模型太大,单卡放不下怎么办」。
-
答案要点:张量并行把单个矩阵切分到多 GPU 上并行计算,常用于大规模模型推理和训练。
-
追问链条:
-
问 :和数据并行的区别?
答:数据并行复制模型,张量并行拆参数。 -
问 :缺点是什么?
答:跨设备通信频繁,延迟增加。 -
问 :实际应用在哪?
答:GPT-3、LLaMA 等超大模型。
-
45. 为什么要使用流水线并行(Pipeline Parallelism)?
-
场景:面试官问「如何利用多 GPU 提高利用率」。
-
答案要点:流水线并行将模型分层切分,不同 GPU 同时处理不同 batch 的不同阶段,提高计算利用率。
-
追问链条:
-
问 :缺点是什么?
答:存在流水线气泡,延迟不均衡。 -
问 :怎么减少气泡?
答:增加 micro-batch 数量。 -
问 :能和张量并行结合吗?
答:可以,形成混合并行。
-
46. 为什么大模型需要多模态能力?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 GPT-4 要支持图像输入」。
-
答案要点:多模态能让模型处理文本、图像、语音等输入,扩展应用场景(搜索、医疗影像、自动驾驶)。
-
追问链条:
-
问 :多模态模型如何训练?
答:对齐不同模态的表示空间(CLIP 思路)。 -
问 :常见应用?
答:图文检索、图像理解、语音助手。 -
问 :挑战在哪里?
答:跨模态对齐难,标注数据昂贵。
-
47. 为什么大模型要做检索增强(RAG)?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 ChatGPT 不能直接联网」。
-
答案要点:大模型知识截止,靠检索增强(RAG)结合外部数据库/搜索引擎,提供最新和专业知识。
-
追问链条:
-
问 :RAG 的流程是什么?
答:检索文档 → 拼接上下文 → 再交给模型生成。 -
问 :优点?
答:减少幻觉、提升准确性。 -
问 :缺点?
答:检索依赖外部数据库,延迟增加。
-
48. 什么是 Prompt Engineering?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很多岗位要会写提示词」。
-
答案要点:Prompt Engineering 是设计合适的提示,引导模型输出更符合预期的答案。
-
追问链条:
-
问 :常见的 Prompt 技巧?
答:少样本示例、Chain-of-Thought、角色设定。 -
问 :Prompt 和微调的区别?
答:Prompt 无需改模型,微调需更新参数。 -
问 :什么时候用 Prompt 而不是微调?
答:任务轻量、变化频繁时。
-
49. 什么是思维链(Chain-of-Thought, CoT)?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模型能一步步推理」。
-
答案要点:CoT 在提示词中引导模型逐步推理,而不是直接给答案,提高复杂推理任务表现。
-
追问链条:
-
问 :为什么有效?
答:显式推理路径帮助模型分解任务。 -
问 :缺点是什么?
答:生成更长,推理速度变慢。 -
问 :实际应用场景?
答:数学解题、逻辑推理、代码生成。
-
50. 什么是自一致性(Self-Consistency)推理?
-
场景:面试官问「如何进一步提升思维链的准确率」。
-
答案要点:自一致性方法通过生成多条思维链,投票选择最一致的答案,减少单条推理的随机性。
-
追问链条:
-
问 :为什么比单链条更好?
答:可以纠正随机误差,提高鲁棒性。 -
问 :缺点是什么?
答:推理开销更大,需要生成多次。 -
问 :适合什么场景?
答:对准确性要求高的任务,比如考试题、金融推理。
-
51. 为什么企业在应用大模型时需要做领域微调?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不能直接用开源大模型」。
-
答案要点:开源模型是通用型,未针对企业的专业语料(金融、医疗、法律等),领域微调能提升专业性和准确率。
-
追问链条:
-
问 :领域微调和预训练区别?
答:预训练是通用知识,领域微调是专业知识适配。 -
问 :常见方法?
答:全量微调、LoRA、RAG。 -
问 :什么时候不需要微调?
答:如果模型已有足够强的通用能力 + 检索增强即可。
-
52. RAG 和微调的区别是什么?
-
场景:面试官问「企业知识库接入大模型怎么做」。
-
答案要点:RAG 是检索增强,实时调用外部知识;微调是直接改变模型权重。前者灵活,后者持久。
-
追问链条:
-
问 :RAG 的优势?
答:更新快,不改模型参数。 -
问 :微调的优势?
答:效果稳定,推理速度快。 -
问 :能结合使用吗?
答:可以,RAG 提供时效性,微调保证稳定性。
-
53. 为什么大模型在医疗/金融等行业落地难?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企业都在喊大模型,但应用不多」。
-
答案要点:原因包括:数据隐私、合规风险、成本高、专业性强、出错风险大。
-
追问链条:
-
问 :医疗落地的关键挑战?
答:数据隐私(HIPAA 合规)、准确率要求高。 -
问 :金融落地的关键挑战?
答:需解释性、合规审计。 -
问 :如何解决?
答:RAG + 人工审核 + 安全监管。
-
54. 大模型为什么要结合知识图谱?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有些公司在做 LLM + 知识图谱」。
-
答案要点:LLM 语言能力强但逻辑性差,知识图谱结构化强但生成力弱,结合能互补。
-
追问链条:
-
问 :结合方式有哪些?
答:前检索(graph query)、中注入(graph embedding)、后验证。 -
问 :典型应用?
答:金融风险分析、医学问答。 -
问 :挑战在哪里?
答:知识更新成本高,图谱覆盖有限。
-
55. 大模型如何应用在搜索引擎中?
-
场景:面试官问「搜索和大模型结合的区别」。
-
答案要点:大模型可改进查询理解、生成摘要、语义检索,但需要和传统搜索(BM25、向量检索)结合。
-
追问链条:
-
问 :和传统搜索相比优势?
答:能理解语义、生成自然语言回答。 -
问 :缺点?
答:容易幻觉,速度慢。 -
问 :解决方案?
答:混合检索 + RAG。
-
56. 为什么大模型适合智能客服?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企业首选客服场景落地」。
-
答案要点:客服场景有标准话术、数据量大、重复性强,LLM 能显著提升效率。
-
追问链条:
-
问 :大模型客服的风险?
答:幻觉回答、不合规内容。 -
问 :如何管控?
答:知识库接入 + 审核机制。 -
问 :和传统 FAQ 系统区别?
答:LLM 具备泛化能力,不限于固定问题。
-
57. 大模型在代码生成领域的应用价值?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 GitHub Copilot 能流行」。
-
答案要点:大模型能学习代码模式,自动补全、修复 Bug、生成注释,大幅提升开发效率。
-
追问链条:
-
问 :代码大模型和通用大模型的区别?
答:前者训练数据更多是代码仓库,优化符号逻辑。 -
问 :能完全替代程序员吗?
答:不能,目前主要是辅助作用。 -
问 :代码生成的风险?
答:可能引入安全漏洞或版权问题。
-
58. 为什么大模型适合文本摘要和报告生成?
-
场景:面试官问「大模型在办公自动化中的价值」。
-
答案要点:大模型能理解长文本,并生成摘要、日报、周报,提升办公效率。
-
追问链条:
-
问 :抽取式和生成式摘要的区别?
答:抽取式选句子,生成式用 LLM 重写。 -
问 :哪种更适合大模型?
答:生成式,语言流畅度更好。 -
问 :风险?
答:可能遗漏关键信息,需要人工复核。
-
59. 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
-
场景:面试官问「AI 会不会替代老师」。
-
答案要点:大模型能做智能答疑、个性化辅导、作业批改,但教师角色仍不可替代。
-
追问链条:
-
问 :优势?
答:覆盖面广,随时可用,个性化强。 -
问 :风险?
答:可能生成错误知识,误导学生。 -
问 :如何解决?
答:AI + 教师协同,人工复核关键知识点。
-
60. 大模型为什么适合法律领域?
-
场景:面试官问「律师会被 AI 替代吗」。
-
答案要点:大模型能自动检索案例、生成法律文书、解答常见问题,但无法完全替代律师的判断和策略。
-
追问链条:
-
问 :优势?
答:提升效率,快速生成初稿。 -
问 :局限?
答:缺乏对复杂案件的法律推理。 -
问 :如何安全落地?
答:限制在文书自动化、案例检索等低风险场景。
-
61. 大模型为什么容易产生"幻觉"?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 LLM 有时会胡编」。
-
答案要点:因为模型是概率语言模型,没有真实知识库支撑,倾向于生成合理但虚假的答案。
-
追问链条:
-
问 :幻觉常见在哪些场景?
答:医学问答、法律咨询、数据事实性问题。 -
问 :如何减少?
答:RAG、知识库检索、增加事实约束。 -
问 :能完全消除吗?
答:很难,只能降低概率。
-
62. 如何防止大模型泄露敏感信息?
-
场景:企业担心内部数据被模型"记住"。
-
答案要点:采用数据脱敏、差分隐私、联邦学习、加密存储。
-
追问链条:
-
问 :差分隐私原理?
答:在训练中加入噪声,避免反推个体信息。 -
问 :联邦学习怎么用?
答:数据不出本地,模型参数聚合。 -
问 :风险点?
答:攻击者仍可通过反演攻击窃取信息。
-
63. 大模型会产生偏见吗?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 LLM 有时带性别或种族偏见」。
-
答案要点:因为训练数据带有偏见,模型会继承甚至放大。
-
追问链条:
-
问 :解决办法?
答:数据清洗、偏见检测、RLHF。 -
问 :RLHF 如何缓解偏见?
答:人工反馈约束模型输出。 -
问 :偏见能完全去掉吗?
答:难以完全消除,只能降低影响。
-
64. 大模型如何防御 Prompt Injection 攻击?
-
场景:面试官问「用户输入恶意指令怎么办」。
-
答案要点:Prompt Injection 可能绕过安全限制,应采用输入过滤、上下文隔离、输出审计。
-
追问链条:
-
问 :常见攻击形式?
答:诱导模型泄露敏感信息,或注入恶意命令。 -
问 :企业应如何检测?
答:正则匹配、分类器检测、沙盒执行。 -
问 :和 SQL 注入异同?
答:相似点是利用输入漏洞,不同点是 LLM 更难定义"合法边界"。
-
65. 大模型如何进行安全审计?
-
场景:面试官问「企业怎么监管 AI 输出」。
-
答案要点:需要构建内容审计系统,包括关键词过滤、分类器检测、人工抽检。
-
追问链条:
-
问 :常见检测指标?
答:有害内容率、偏见率、合规性。 -
问 :如何自动化?
答:用另一个小模型做审核(AI for AI)。 -
问 :局限?
答:误杀、漏检,需人工兜底。
-
66. 大模型如何避免被用于生成恶意代码?
-
场景:担心 AI 被黑客利用。
-
答案要点:需要在训练和推理阶段限制敏感指令输出,加入安全过滤。
-
追问链条:
-
问 :能否完全避免?
答:无法完全避免,但能增加攻击成本。 -
问 :技术手段?
答:代码审查、关键词屏蔽、模型分级。 -
问 :法律措施?
答:设立 AI 合规监管。
-
67. 模型如何抵御数据投毒攻击?
-
场景:面试官问「如果有人上传恶意数据怎么办」。
-
答案要点:需在数据采集阶段做来源验证、异常检测,训练时加入鲁棒性约束。
-
追问链条:
-
问 :投毒攻击的影响?
答:可能让模型生成错误结论或后门。 -
问 :检测手段?
答:数据一致性检查、聚类异常检测。 -
问 :防御手段?
答:对抗训练、可信数据源。
-
68. 如何防止大模型被逆向工程?
-
场景:面试官问「别人能不能窃取我们的模型」。
-
答案要点:常见手段有 API 限制、参数加密、水印、对抗查询检测。
-
追问链条:
-
问 :模型蒸馏攻击是什么?
答:攻击者通过大量调用 API 训练小模型复制能力。 -
问 :如何防御?
答:速率限制、对抗样本检测。 -
问 :水印原理?
答:在输出中加入隐形特征,检测盗用。
-
69. 大模型是否可能产生法律责任?
-
场景:面试官问「如果模型回答错误导致损失怎么办」。
-
答案要点:责任可能涉及企业、开发者、用户,目前法律尚未完全明确。
-
追问链条:
-
问 :企业如何规避?
答:免责声明、合规审查。 -
问 :监管趋势?
答:欧美在推动 AI 法规,中国有《生成式 AI 管理办法》。 -
问 :个人开发者需要注意?
答:遵守平台安全规范,避免违规用途。
-
70. 如何评估大模型的安全性?
-
场景:企业面试问「我们怎么知道模型安全不安全」。
-
答案要点:通过红队测试、对抗攻击评估、偏见检测、有害内容测试。
-
追问链条:
-
问 :红队测试是什么?
答:模拟攻击者测试模型弱点。 -
问 :偏见如何量化?
答:设定 benchmark 问题,统计不当回答比例。 -
问 :如何做持续监控?
答:上线后建立日志审计 + 实时监控。
-
71. 大模型如何降低推理成本?
-
场景:面试官问「大模型推理太贵怎么办」。
-
答案要点:采用模型压缩(量化、蒸馏)、推理加速(GPU/TPU)、混合精度、缓存机制。
-
追问链条:
-
问 :量化和蒸馏区别?
答:量化降低精度,蒸馏用小模型模仿大模型。 -
问 :缓存机制如何用?
答:对重复请求保存上下文结果。 -
问 :效果如何?
答:通常可降本 30--70%。
-
72. 大模型如何部署在边缘设备?
-
场景:面试官问「能不能在手机上跑大模型」。
-
答案要点:可用小型模型(如 LLaMA-2-7B、Mistral-7B),结合量化(4-bit、8-bit)。
-
追问链条:
-
问 :为什么边缘部署重要?
答:降低延迟,保护隐私。 -
问 :挑战?
答:算力不足,存储受限。 -
问 :解决方案?
答:模型剪枝 + 硬件加速芯片(NPU)。
-
73. 如何做大模型的多租户部署?
-
场景:SaaS 企业面试问「怎么让多个客户共享大模型」。
-
答案要点:采用统一大模型服务,租户隔离(权限/数据),可用 Kubernetes + Istio 实现。
-
追问链条:
-
问 :租户隔离方式?
答:逻辑隔离、物理隔离。 -
问 :数据安全怎么保证?
答:加密存储、租户密钥。 -
问 :挑战?
答:高并发下的资源调度。
-
74. 为什么大模型需要分布式训练?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不能用单卡训练」。
-
答案要点:模型参数动辄百亿级,单卡显存不足,需要数据并行、模型并行、流水线并行。
-
追问链条:
-
问 :数据并行原理?
答:不同 GPU 处理不同 batch,参数同步。 -
问 :模型并行原理?
答:模型分块放在不同 GPU 上。 -
问 :流水线并行?
答:不同 GPU 处理前向/反向不同阶段。
-
75. 大模型如何做负载均衡?
-
场景:企业部署问「并发用户多怎么办」。
-
答案要点:采用 API Gateway、请求队列、弹性扩容、缓存。
-
追问链条:
-
问 :API Gateway 的作用?
答:统一入口,流量控制。 -
问 :缓存怎么用?
答:存储热门问答结果,减少重复推理。 -
问 :挑战?
答:长对话难以缓存,需优化策略。
-
76. 为什么需要模型监控(LLMOps)?
-
场景:面试官问「上线后怎么保证模型稳定」。
-
答案要点:LLMOps 用于监控延迟、成本、安全、输出质量,类似 MLOps。
-
追问链条:
-
问 :常见监控指标?
答:响应时间、Token 使用量、幻觉率。 -
问 :如何收集反馈?
答:用户打分、日志分析。 -
问 :和传统 MLOps 区别?
答:更关注生成内容的正确性与合规性。
-
77. 如何做大模型的灰度发布?
-
场景:企业面试问「上线新模型怎么降低风险」。
-
答案要点:采用灰度发布/AB 测试,先小流量验证,再逐步扩展。
-
追问链条:
-
问 :灰度指标?
答:正确率、用户满意度、延迟。 -
问 :AB 测试怎么设计?
答:用户随机分流,对比指标。 -
问 :风险点?
答:版本切换导致不一致。
-
78. 大模型如何处理长上下文?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有时记不住前文」。
-
答案要点:上下文窗口有限,常见方法有长上下文模型(RoPE/ALiBi)、分段总结、外部记忆。
-
追问链条:
-
问 :上下文窗口原理?
答:模型一次能处理的 Token 数有限。 -
问 :外部记忆怎么做?
答:用数据库保存对话摘要。 -
问 :最新趋势?
答:千万元级上下文(Claude、GPT-4 Turbo)。
-
79. 大模型推理时为什么要用 KV Cache?
-
场景:面试官问「为什么生成时要加速」。
-
答案要点:KV Cache 保存前文计算结果,避免重复计算。
-
追问链条:
-
问 :原理?
答:自注意力中 Query 与历史 Key/Value 可复用。 -
问 :加速效果?
答:能提升数倍速度。 -
问 :限制?
答:显存占用增加。
-
80. 为什么大模型要做模型压缩?
-
场景:企业问「为什么要裁剪模型」。
-
答案要点:减少存储、降低推理成本、适配边缘设备。
-
追问链条:
-
问 :常见方法?
答:剪枝、蒸馏、量化。 -
问 :缺点?
答:可能损失精度。 -
问 :如何权衡?
答:根据业务场景选择压缩程度。
-
81. 大模型如何应用在电商推荐?
-
场景:面试官问「电商推荐为什么要用 LLM」。
-
答案要点:LLM 可结合用户行为数据做个性化推荐,生成自然语言推荐理由,提升转化率。
-
追问链条:
-
问 :和传统推荐系统区别?
答:传统基于协同过滤,LLM 可理解语义、上下文,提供解释性。 -
问 :大模型能做实时推荐吗?
答:实时推荐仍依赖轻量化模型,LLM 更适合生成推荐理由。 -
问 :如何提升效果?
答:结合向量检索 + 用户画像。
-
82. 大模型如何提升搜索广告效果?
-
场景:广告部门想用大模型优化投放。
-
答案要点:LLM 能改进关键词匹配、生成广告文案、做用户意图理解。
-
追问链条:
-
问 :具体提升点?
答:CTR 预测、长尾词覆盖、文案多样性。 -
问 :大模型会不会编造?
答:可能,需人工审核广告文案。 -
问 :如何结合传统广告系统?
答:LLM 负责意图理解,排序模型负责投放决策。
-
83. 大模型在金融风控中的作用?
-
场景:面试官问「LLM 能不能做反欺诈」。
-
答案要点:LLM 可分析非结构化文本(交易说明、聊天记录),辅助风险识别,但不能单独做决策。
-
追问链条:
-
问 :优势?
答:能理解复杂文本,发现潜在欺诈模式。 -
问 :缺点?
答:可能误判,缺乏强解释性。 -
问 :如何落地?
答:结合规则引擎 + 传统风控模型。
-
84. 大模型在医疗影像分析的局限?
-
场景:医生问「LLM 能直接做影像诊断吗」。
-
答案要点:大模型对文本理解强,但对医学影像需多模态模型,局限在于训练数据合规、解释性不足。
-
追问链条:
-
问 :为什么需要多模态?
答:医疗影像是视觉数据,需图像 + 文本融合。 -
问 :最大挑战?
答:数据隐私和标注成本。 -
问 :适用场景?
答:影像报告生成、辅助诊断,而不是替代医生。
-
85. 大模型如何赋能游戏 NPC?
-
场景:面试官问「游戏行业为什么热衷 LLM」。
-
答案要点:LLM 能让 NPC 拥有自然对话能力,生成个性化剧情,提高沉浸感。
-
追问链条:
-
问 :和脚本化 NPC 区别?
答:脚本 NPC 固定对话,LLM NPC 动态生成。 -
问 :风险?
答:可能输出不合规内容。 -
问 :如何控制?
答:在游戏世界设定范围内限定输出。
-
86. 大模型在智能制造中的价值?
-
场景:制造业面试官问「AI 能帮工厂做什么」。
-
答案要点:LLM 能处理工艺文档、设备日志,做智能质检、生产调度优化。
-
追问链条:
-
问 :为什么 LLM 有价值?
答:能理解非结构化数据,辅助决策。 -
问 :限制?
答:实时性差,不适合直接控制设备。 -
问 :如何结合?
答:与 IoT、传统优化算法结合。
-
87. 大模型如何支持多语言客服?
-
场景:跨境电商面试官问「如何降低多语言客服成本」。
-
答案要点:LLM 可做多语言理解和翻译,统一客服知识库,减少人工翻译成本。
-
追问链条:
-
问 :和传统机器翻译区别?
答:LLM 可结合上下文和意图,翻译更自然。 -
问 :风险?
答:专业术语可能翻译错误。 -
问 :如何优化?
答:在领域语料上做微调。
-
88. 大模型在新闻传媒的风险?
-
场景:面试官问「能不能用 AI 写新闻」。
-
答案要点:LLM 可生成新闻初稿,但存在虚假信息、版权风险。
-
追问链条:
-
问 :适合做哪些新闻?
答:体育快讯、股市播报等格式化内容。 -
问 :风险?
答:可能捏造事实,误导公众。 -
问 :如何管控?
答:必须有人工编辑复核。
-
89. 大模型如何在法律诉讼支持中应用?
-
场景:面试官问「AI 能替代律师吗」。
-
答案要点:LLM 可用于案例检索、法律文书生成,但不能替代律师的辩护和判断。
-
追问链条:
-
问 :适用范围?
答:合同审查、文书自动化。 -
问 :风险?
答:错误引用法律条款。 -
问 :如何解决?
答:与专业法律数据库结合。
-
90. 大模型在政府治理中的应用?
-
场景:面试官问「政府能用大模型做什么」。
-
答案要点:可用于政务咨询、政策问答、舆情分析,但需重点考虑安全与合规。
-
追问链条:
-
问 :优势?
答: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减轻人工压力。 -
问 :挑战?
答:数据安全、舆情误判。 -
问 :如何落地?
答:限定在政务知识库范围,人工复核敏感问题。
-
91. 大模型会不会取代传统机器学习模型?
-
场景:面试官问「未来是不是都用大模型」。
-
答案要点:不会完全取代。大模型适合通用推理、文本理解,传统小模型在高效性、专用任务上更有优势。
-
追问链条:
-
问 :什么场景用小模型?
答:实时推荐、CTR 预估、IoT 设备。 -
问 :什么场景用大模型?
答:跨领域问答、对话、代码生成。 -
问 :会不会融合?
答:未来趋势是「大模型 + 小模型」混合。
-
92. 大模型是否可能走向开源化?
-
场景:公司讨论「要不要用开源模型」。
-
答案要点:开源趋势明显(LLaMA、Mistral 等),有助于降低成本、提升透明度,但安全风险更高。
-
追问链条:
-
问 :开源的优势?
答:可控、可定制、低成本。 -
问 :劣势?
答:安全、法律责任需自行承担。 -
问 :企业该如何选择?
答:通用场景可用开源,核心业务可用闭源或私有化部署。
-
93. 大模型会不会形成「寡头垄断」?
-
场景:面试官问「大模型是不是只有几家能玩」。
-
答案要点:训练超大模型门槛高,短期可能寡头化,但开源生态和垂直小模型会形成多元格局。
-
追问链条:
-
问 :为什么寡头?
答:算力、资金、数据门槛高。 -
问 :中小企业如何参与?
答:做垂直行业模型或基于开源模型优化。 -
问 :会不会像云计算一样?
答:可能,大模型基础设施由巨头掌握,但应用层有更多机会。
-
94. 大模型如何影响编程行业?
-
场景:面试官问「程序员会不会被替代」。
-
答案要点:不会完全替代。LLM 可提升代码生成、调试、文档编写效率,但复杂架构设计仍需人工。
-
追问链条:
-
问 :对初级程序员影响?
答:替代部分重复性工作。 -
问 :对高级程序员影响?
答:工具加成,更专注业务与架构。 -
问 :程序员如何应对?
答:提升 AI 协作能力,掌握 prompt engineering。
-
95. 大模型是否会推动 AGI(通用人工智能)?
-
场景:面试官问「大模型是不是 AGI 的雏形」。
-
答案要点:大模型在语言、推理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但距离真正的 AGI 还远(缺乏长期记忆、推理、动机)。
-
追问链条:
-
问 :大模型和 AGI 的差距?
答:缺乏自主性、因果推理能力。 -
问 :需要哪些突破?
答:记忆机制、跨模态融合、世界模型。 -
问 :大模型是路径之一吗?
答:是,但不一定是唯一解法。
-
96. 大模型未来是否会更轻量化?
-
场景:公司考虑移动端部署。
-
答案要点:未来趋势包括模型压缩、蒸馏、量化,让大模型在边缘端也能运行。
-
追问链条:
-
问 :现在能在手机上跑吗?
答:可运行 7B 量化模型(如 LLaMA2-7B-4bit)。 -
问 :轻量化影响性能吗?
答:会,但可接受,适合特定任务。 -
问 :趋势?
答:云端大模型 + 端侧小模型协同。
-
97. 大模型是否会带来伦理风险?
-
场景:面试官问「大模型最大的社会风险是什么」。
-
答案要点:可能带来虚假信息、隐私泄露、就业冲击、算法歧视。
-
追问链条:
-
问 :虚假信息怎么解决?
答:知识库对齐、人工审核。 -
问 :隐私问题?
答:需数据脱敏、合规存储。 -
问 :就业问题?
答:短期替代部分岗位,长期催生新岗位。
-
98. 大模型会不会影响教育方式?
-
场景:教育面试官问「AI 会不会取代老师」。
-
答案要点:不会替代老师,但能个性化教学、批改作业、生成学习资料。
-
追问链条:
-
问 :适合做哪些教学?
答:语言学习、编程练习、知识问答。 -
问 :风险?
答:学生可能依赖 AI,缺乏思考。 -
问 :如何平衡?
答:AI 辅助 + 教师监督。
-
99. 大模型是否可能取代搜索引擎?
-
场景:面试官问「未来大家是不是不用百度/谷歌了」。
-
答案要点:LLM 可提升搜索体验,但完全替代不现实。未来趋势是「搜索 + 大模型」融合。
-
追问链条:
-
问 :为什么不能替代?
答:大模型缺乏实时性和准确性。 -
问 :有什么改进?
答:RAG(检索增强生成),结合最新网页内容。 -
问 :未来会怎样?
答:搜索问答一体化。
-
100. 大模型的长期发展方向是什么?
-
场景:压轴问题,考察候选人对未来趋势的看法。
-
答案要点:发展方向包括:更强推理能力、更低能耗、更安全合规、更贴合行业应用。
-
追问链条:
-
问 :技术突破点?
答:多模态融合、世界模型、长期记忆。 -
问 :商业模式?
答:API 服务、行业垂直化、AI agent。 -
问 :社会影响?
答:生产力革命,但需监管和伦理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