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1. 网络的概念](#1. 网络的概念)
-
- [1.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1.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 [1.2 简单的计算机网络](#1.2 简单的计算机网络)
- [1.3 互联网(或因特网,Internet)](#1.3 互联网(或因特网,Internet))
- [1.4 计算机网络、互连网和互联网三者的区别](#1.4 计算机网络、互连网和互联网三者的区别)
- [1.5 总结](#1.5 总结)
- [2. 网络的组成、功能](#2. 网络的组成、功能)
-
- [2.1 组成](#2.1 组成)
-
- [2.1.1 从组成部分看](#2.1.1 从组成部分看)
- [2.1.2 从工作方式看](#2.1.2 从工作方式看)
- [2.1.3 从逻辑功能看](#2.1.3 从逻辑功能看)
- [2.2 功能](#2.2 功能)
- [2.3 总结](#2.3 总结)
- [3. 三种交换技术](#3. 三种交换技术)
-
- [3.1 电路交换](#3.1 电路交换)
- [3.2 报文交换](#3.2 报文交换)
- [3.3 分组交换](#3.3 分组交换)
- [3.4 补充:虚电路交换(基于分组交换)](#3.4 补充:虚电路交换(基于分组交换))
- [3.5 三种技术性能分析](#3.5 三种技术性能分析)
- [3.6 总结](#3.6 总结)
- [4. 网络的分类](#4. 网络的分类)
-
- [4.1 分布范围](#4.1 分布范围)
- [4.2 传输技术](#4.2 传输技术)
- [4.3 拓扑结构](#4.3 拓扑结构)
- [4.4 使用者](#4.4 使用者)
- [4.5 传输介质](#4.5 传输介质)
- [4.6 总结](#4.6 总结)
- [5. 性能指标](#5. 性能指标)
-
- [5.1 速率、带宽、吞吐量](#5.1 速率、带宽、吞吐量)
- [5.2 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延](#5.2 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延)
- [5.3 信道利用率](#5.3 信道利用率)
- [5.4 总结](#5.4 总结)
- [6. 网络分层结构](#6. 网络分层结构)
-
- [6.1 "分层"的设计思想](#6.1 “分层”的设计思想)
- [6.2 三种常见体系结构](#6.2 三种常见体系结构)
- [6.3 各层之间关系](#6.3 各层之间关系)
- [6.4 总结](#6.4 总结)
- [7. OSI参考模型 & TCP/IP模型](#7. OSI参考模型 & TCP/IP模型)
-
- [7.1 OSI参考模型](#7.1 OSI参考模型)
- [7.2 总结](#7.2 总结)
- [7.3 TCP/IP模型](#7.3 TCP/IP模型)
- [7.4 总结](#7.4 总结)
1. 网络的概念

1.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将众多分散的 、自治的 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与线路 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1.2 简单的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由若干结点 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
其中:
-
- 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
-
- 链路可以是有线链路、无线链路

集线器(Hub):
- 可以把多个结点连接起来,组成一个计算机网络
- 普通民用领域已很少用集线器
- 集线器不能隔离冲突域

交换机(Switch):
- 可以把多个结点连接起来,组成一个计算机网络
- 家庭、公司、学校通常用交换机组建内部网络
- 交换机可以隔离冲突域

路由器(router):
- 可以把两个或多个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起来,形成规模更大的计算机网络,也可称"互连网"(internet)
- 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可以隔离广播域和冲突域

注意:家用路由器 = 路由器 + 交换机 + 其他功能
一般采用交换机将物理结点连接起来,组成一个计算机网络,然后再用路由器将此网络与其他网络互相连接起来,形成更大的计算机网络,以此达到内外界交换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隔离冲突域,路由器隔离广播域)

1.3 互联网(或因特网,Internet)
- 互联网:由各大ISP(网络服务提供商)和国际机构组建的,覆盖全球范围的互连网(internet)
- 互联网必须使用TCP/IP协议通信,互连网可使用任意协议通信

1.4 计算机网络、互连网和互联网三者的区别
-
- 若干物理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计算机网络
-
- 多个计算机网络通过路由器连接形成互连网,互连网支持任意通信协议
-
- 各个国家或地区使用TCP/IP协议族作为通信规则,将各个互连网联合起来,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互连网,即互联网

1.5 总结

2. 网络的组成、功能

2.1 组成
2.1.1 从组成部分看
网络由硬件、软件和协议三部分组成。
2.1.2 从工作方式看
2.1.3 从逻辑功能看
2.2 功能


特别:数据通信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
2.3 总结

3. 三种交换技术
3.1 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通过物理线路的连接,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资源

电路交换的过程:
-
- 建立连接(尝试占用通信资源)
-
- 通信(一直占用通信资源)
-
- 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

优点:
- 通信前从主叫端到被叫端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通路 ,在通信的全部时间内,两个用户始终占用 端到端的线路资源 。数据直送,传输速率高
- 电路交换更适用于:低频次、大量地传输数据
缺点:
- 建立/释放连接,需要额外的时间开销
- 线路被通信双方独占,利用率低
- 线路分配地灵活性差
- 交换节点不支持"差错控制"(无法发现传输过程中发生地数据错误)
补充:计算机之间数据往往是"突发式"传输,即往往会高频次、少量地传输数据,这就决定了电路交换技术必然不适用于计算机网络地数据传输
3.2 报文交换
基于存储转发 思想:把传送的数据单元先存储 进中间节点,再 根据目的地址转发至下一节点'

优点:
- 通信前无需建立连接
- 数据以"报文 "为单位被交换节点间"存储转发 ",通信线路可以灵活分配
- 在通信时间内,两个用户无需独占 一整条物理线路。相比于电路交换,线路利用率高
- 交换节点支持"差错控制"
缺点:
- 报文不定长,不方便存储转发管理
- 长报文的存储转发时间开销大、缓存开销大
- 长报文容易出错,重传代价高
3.3 分组交换
- 基于报文交换的改进版,是将不定长报文,拆分成一个个定长的分组,使其线路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并减少重传代价

分组交换的优点:
- 具有报文交换的所有优点
其次,相对于报文交换:
- 分组定长,方便存储转发管理
- 分组的存储转发时间开销小、缓存开销小
- 分组不易出错,重传代价低
缺点:
- 相比于报文交换,控制信息占比增加
- 相比于电路交换,依然存在存储转发时延
- 报文被拆分为多个分组,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失序、丢失等问题,增加处理的复杂度
3.4 补充:虚电路交换(基于分组交换)
过程:
-
- 建立连接(虚拟电路)
-
- 通信(分组按序、按已建立好的既定线路发送,通信双方不独占线路)
-
- 释放连接

虚电路技术是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结合,能解决分组交换过程中的分组失序问题,同时电路的建立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还是一种"虚拟"(即有更快的建立速度)
3.5 三种技术性能分析

3.6 总结

4. 网络的分类

4.1 分布范围

4.2 传输技术

4.3 拓扑结构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有总线型、环形、星形和网状结构
4.4 使用者

4.5 传输介质

4.6 总结

5. 性能指标

5.1 速率、带宽、吞吐量
- 信道(Channel):表示向某一方向传送信息的通道(信道 != 通信线路),一条通信线路 在逻辑上往往对应一条发送信道和一条接收信道
- 速率(Speed):指连接到网络上的节点在信道上传输数据的速率。也称数据率或比特率、数据传输速率(真题最常用)
- 速率单位:bit/s,或b/s,或bps(常用),有时也用B/s(1B=8b)

- 带宽(bandwidth) :某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

结论:节点间通信实际能达到的最高速率,由带宽、节点性能共同限制
此外:

- 吞吐量(Throughput):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实际数据量。吞吐量受带宽限制、受复杂的网络负载情况影响
5.2 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延
- 时延(Delay):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有时也称为延迟或迟延

也可这样理解:

例题:
- 不考虑处理、排队时延
- 考虑处理、排队时延
- 时延带宽积:一条链路中,已从发送端发出但尚未到达接收端的最大比特数,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常用于设计最短帧长

例题:

- 往返时延RTT(Round-Trip Time):表示从发送方发送完数据开始计时,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5.3 信道利用率

5.4 总结

6. 网络分层结构

6.1 "分层"的设计思想
分层的设计思想: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
6.2 三种常见体系结构

- 网络的体系结构 是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就是这个计算机网络及其构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不涉及实现)
- 实现是遵循这种体系结构的前提下,用何种硬件或软件完成这些功能的问题
- 体系结构是抽象 的,而实现则是具体的
6.3 各层之间关系

- 实体 :在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中,第n层中的活动元素(软件+硬件)通常称为第n层实体。不同机器上的同一层称为对等层 ,同一层的实体称为对等实体
- 协议 :即网络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是水平的

- 接口 :即同一节点内相邻两层的实体交换信息的逻辑接口,又称为服务访问点
- 服务 :服务是指下层为紧邻的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它是垂直的,服务要通过接口进行调用

为什么要分层?为什么要制定协议?
- 计算机网络功能复杂 -》 采用分层结构,将诸多功能合理地划分在不同层次 -》 对等层之间制定协议,以实现功能

- 从垂直方向上看,数据想要往下一层输送,就得在首部套上与本层有关的一些信息,然后这些(首部信息+数据)到了下一层,便又作为了下一层数据,以此往下。同样,数据想要往上一层输送,就得去掉对应对等实体的首部信息,以此往上。
即:

- 三者关系为:n-SDU + n-PCI = n-PDU=(n - 1)-SDU

6.4 总结

7. OSI参考模型 & TCP/IP模型
7.1 OSI参考模型

- 口诀:物联网叔会使用
7.2 总结

7.3 TCP/IP模型

- 已知物联网叔会使用,那怎么用?接根网线给叔用就行。口诀:接网叔用

两种模型的对比:
7.4 总结

至此第一章结束,这一章的内容只是笼统的介绍了整本书的知识体系,并未有过多的深入,只需有个基本印象即可,后续会按照教学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顺序来进行逐层详细的学习。本节最重要的我觉得就是三种交换技术、网络有哪些拓扑结构,网络的性能指标,并初步了解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重点记住各层的顺序即可。
参考:《王道计算机考研 计算机网络》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E411D78Q/?share_source=copy_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