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网络体系结构

文章目录

  • [1. 网络的概念](#1. 网络的概念)
    • [1.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1.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 [1.2 简单的计算机网络](#1.2 简单的计算机网络)
    • [1.3 互联网(或因特网,Internet)](#1.3 互联网(或因特网,Internet))
    • [1.4 计算机网络、互连网和互联网三者的区别](#1.4 计算机网络、互连网和互联网三者的区别)
    • [1.5 总结](#1.5 总结)
  • [2. 网络的组成、功能](#2. 网络的组成、功能)
    • [2.1 组成](#2.1 组成)
      • [2.1.1 从组成部分看](#2.1.1 从组成部分看)
      • [2.1.2 从工作方式看](#2.1.2 从工作方式看)
      • [2.1.3 从逻辑功能看](#2.1.3 从逻辑功能看)
    • [2.2 功能](#2.2 功能)
    • [2.3 总结](#2.3 总结)
  • [3. 三种交换技术](#3. 三种交换技术)
    • [3.1 电路交换](#3.1 电路交换)
    • [3.2 报文交换](#3.2 报文交换)
    • [3.3 分组交换](#3.3 分组交换)
    • [3.4 补充:虚电路交换(基于分组交换)](#3.4 补充:虚电路交换(基于分组交换))
    • [3.5 三种技术性能分析](#3.5 三种技术性能分析)
    • [3.6 总结](#3.6 总结)
  • [4. 网络的分类](#4. 网络的分类)
    • [4.1 分布范围](#4.1 分布范围)
    • [4.2 传输技术](#4.2 传输技术)
    • [4.3 拓扑结构](#4.3 拓扑结构)
    • [4.4 使用者](#4.4 使用者)
    • [4.5 传输介质](#4.5 传输介质)
    • [4.6 总结](#4.6 总结)
  • [5. 性能指标](#5. 性能指标)
    • [5.1 速率、带宽、吞吐量](#5.1 速率、带宽、吞吐量)
    • [5.2 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延](#5.2 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延)
    • [5.3 信道利用率](#5.3 信道利用率)
    • [5.4 总结](#5.4 总结)
  • [6. 网络分层结构](#6. 网络分层结构)
    • [6.1 "分层"的设计思想](#6.1 “分层”的设计思想)
    • [6.2 三种常见体系结构](#6.2 三种常见体系结构)
    • [6.3 各层之间关系](#6.3 各层之间关系)
    • [6.4 总结](#6.4 总结)
  • [7. OSI参考模型 & TCP/IP模型](#7. OSI参考模型 & TCP/IP模型)
    • [7.1 OSI参考模型](#7.1 OSI参考模型)
    • [7.2 总结](#7.2 总结)
    • [7.3 TCP/IP模型](#7.3 TCP/IP模型)
    • [7.4 总结](#7.4 总结)

1. 网络的概念

1.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将众多分散的自治的 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与线路 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1.2 简单的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由若干结点 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

其中:

    1. 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
    1. 链路可以是有线链路、无线链路

集线器(Hub):

  • 可以把多个结点连接起来,组成一个计算机网络
  • 普通民用领域已很少用集线器
  • 集线器不能隔离冲突域

交换机(Switch):

  • 可以把多个结点连接起来,组成一个计算机网络
  • 家庭、公司、学校通常用交换机组建内部网络
  • 交换机可以隔离冲突域

路由器(router):

  • 可以把两个或多个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起来,形成规模更大的计算机网络,也可称"互连网"(internet)
  • 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可以隔离广播域和冲突域

注意:家用路由器 = 路由器 + 交换机 + 其他功能

一般采用交换机将物理结点连接起来,组成一个计算机网络,然后再用路由器将此网络与其他网络互相连接起来,形成更大的计算机网络,以此达到内外界交换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隔离冲突域,路由器隔离广播域)

1.3 互联网(或因特网,Internet)

  • 互联网:由各大ISP(网络服务提供商)和国际机构组建的,覆盖全球范围的互连网(internet)
  • 互联网必须使用TCP/IP协议通信,互连网可使用任意协议通信

1.4 计算机网络、互连网和互联网三者的区别

    1. 若干物理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计算机网络
    1. 多个计算机网络通过路由器连接形成互连网,互连网支持任意通信协议
    1. 各个国家或地区使用TCP/IP协议族作为通信规则,将各个互连网联合起来,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互连网,即互联网

1.5 总结

2. 网络的组成、功能

2.1 组成

2.1.1 从组成部分看

网络由硬件、软件和协议三部分组成。


2.1.2 从工作方式看


2.1.3 从逻辑功能看


2.2 功能

特别:数据通信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

2.3 总结

3. 三种交换技术


3.1 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通过物理线路的连接,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资源

电路交换的过程:

    1. 建立连接(尝试占用通信资源)
    1. 通信(一直占用通信资源)
    1. 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

优点:

  • 通信前从主叫端到被叫端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通路 ,在通信的全部时间内,两个用户始终占用 端到端的线路资源 。数据直送,传输速率高
  • 电路交换更适用于:低频次、大量地传输数据

缺点:

  • 建立/释放连接,需要额外的时间开销
  • 线路被通信双方独占,利用率低
  • 线路分配地灵活性差
  • 交换节点不支持"差错控制"(无法发现传输过程中发生地数据错误)

补充:计算机之间数据往往是"突发式"传输,即往往会高频次、少量地传输数据,这就决定了电路交换技术必然不适用于计算机网络地数据传输

3.2 报文交换

基于存储转发 思想:把传送的数据单元先存储 进中间节点, 根据目的地址转发至下一节点'

优点:

  • 通信前无需建立连接
  • 数据以"报文 "为单位被交换节点间"存储转发 ",通信线路可以灵活分配
  • 在通信时间内,两个用户无需独占 一整条物理线路。相比于电路交换,线路利用率高
  • 交换节点支持"差错控制"

缺点:

  • 报文不定长,不方便存储转发管理
  • 长报文的存储转发时间开销大、缓存开销大
  • 长报文容易出错,重传代价高

3.3 分组交换

  • 基于报文交换的改进版,是将不定长报文,拆分成一个个定长的分组,使其线路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并减少重传代价

分组交换的优点:

  • 具有报文交换的所有优点

其次,相对于报文交换:

  • 分组定长,方便存储转发管理
  • 分组的存储转发时间开销小、缓存开销小
  • 分组不易出错,重传代价低

缺点:

  • 相比于报文交换,控制信息占比增加
  • 相比于电路交换,依然存在存储转发时延
  • 报文被拆分为多个分组,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失序、丢失等问题,增加处理的复杂度

3.4 补充:虚电路交换(基于分组交换)

过程:

    1. 建立连接(虚拟电路)
    1. 通信(分组按序、按已建立好的既定线路发送,通信双方不独占线路)
    1. 释放连接

虚电路技术是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结合,能解决分组交换过程中的分组失序问题,同时电路的建立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还是一种"虚拟"(即有更快的建立速度)

3.5 三种技术性能分析

3.6 总结

4. 网络的分类

4.1 分布范围

4.2 传输技术

4.3 拓扑结构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有总线型、环形、星形和网状结构


4.4 使用者

4.5 传输介质

4.6 总结

5. 性能指标

5.1 速率、带宽、吞吐量

  • 信道(Channel):表示向某一方向传送信息的通道(信道 != 通信线路),一条通信线路 在逻辑上往往对应一条发送信道和一条接收信道
  • 速率(Speed):指连接到网络上的节点在信道上传输数据的速率。也称数据率或比特率、数据传输速率(真题最常用)
  • 速率单位:bit/s,或b/s,或bps(常用),有时也用B/s(1B=8b)
  • 带宽(bandwidth) :某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

结论:节点间通信实际能达到的最高速率,由带宽、节点性能共同限制

此外:

  • 吞吐量(Throughput):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实际数据量。吞吐量受带宽限制、受复杂的网络负载情况影响

5.2 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延

  • 时延(Delay):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有时也称为延迟或迟延

也可这样理解:

例题:

  1. 不考虑处理、排队时延
  2. 考虑处理、排队时延
  • 时延带宽积:一条链路中,已从发送端发出但尚未到达接收端的最大比特数,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常用于设计最短帧长

例题:

  • 往返时延RTT(Round-Trip Time):表示从发送方发送完数据开始计时,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5.3 信道利用率

5.4 总结

6. 网络分层结构

6.1 "分层"的设计思想

分层的设计思想: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


6.2 三种常见体系结构

  • 网络的体系结构 是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就是这个计算机网络及其构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不涉及实现)
  • 实现是遵循这种体系结构的前提下,用何种硬件或软件完成这些功能的问题
  • 体系结构是抽象 的,而实现则是具体

6.3 各层之间关系

  • 实体 :在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中,第n层中的活动元素(软件+硬件)通常称为第n层实体。不同机器上的同一层称为对等层 ,同一层的实体称为对等实体
  • 协议 :即网络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是水平的
  • 接口 :即同一节点内相邻两层的实体交换信息的逻辑接口,又称为服务访问点
  • 服务 :服务是指下层为紧邻的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它是垂直的,服务要通过接口进行调用

为什么要分层?为什么要制定协议?

  • 计算机网络功能复杂 -》 采用分层结构,将诸多功能合理地划分在不同层次 -》 对等层之间制定协议,以实现功能
  • 从垂直方向上看,数据想要往下一层输送,就得在首部套上与本层有关的一些信息,然后这些(首部信息+数据)到了下一层,便又作为了下一层数据,以此往下。同样,数据想要往上一层输送,就得去掉对应对等实体的首部信息,以此往上。

即:

  • 三者关系为:n-SDU + n-PCI = n-PDU=(n - 1)-SDU

6.4 总结

7. OSI参考模型 & TCP/IP模型


7.1 OSI参考模型

  • 口诀:物联网叔会使用


7.2 总结

7.3 TCP/IP模型

  • 已知物联网叔会使用,那怎么用?接根网线给叔用就行。口诀:接网叔用

两种模型的对比:

7.4 总结

至此第一章结束,这一章的内容只是笼统的介绍了整本书的知识体系,并未有过多的深入,只需有个基本印象即可,后续会按照教学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顺序来进行逐层详细的学习。本节最重要的我觉得就是三种交换技术、网络有哪些拓扑结构,网络的性能指标,并初步了解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重点记住各层的顺序即可。

参考:《王道计算机考研 计算机网络》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E411D78Q/?share_source=copy_web

相关推荐
康弘雲3 小时前
路由器无线桥接二级验证网络(初始密码和网页登录个人账号和密码)
网络·智能路由器
蒋星熠3 小时前
WebSocket网络编程深度实践:从协议原理到生产级应用
网络·数据库·redis·python·websocket·网络协议·微服务
wanhengidc4 小时前
高性价比云手机挑选指南
运维·网络·安全·游戏·智能手机
dreams_dream5 小时前
标准 HTTP 状态码详解
网络·网络协议·http
没书读了5 小时前
考研复习-计算机网络-第四章-网络层
计算机网络·考研
m0_720245016 小时前
网络编程(6)
网络
塔中妖7 小时前
【华为OD】5G网络建设
网络·5g·华为od
A.sir啊9 小时前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梳理(一)概述:组成、发展、性能、体系结构等
tcp/ip·计算机网络·osi·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组交换·时延·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eqwaak010 小时前
科技信息差(9.10)
网络·人工智能·分布式·ar·智能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