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码农一枚,小编会定期整理一些写的比较好的代码和知识点,作为自己的学习笔记,试着做一下批注和补充,转载或者参考他人文献会标明出处,非商用,如有侵权会删改!欢迎大家斧正和讨论!本章内容较多,可点击文章目录进行跳转!
小编整理和学习了机器人的相关知识,可作为扫盲使用,后续也会更新一些技术类的文章,大家共同交流学习!您的点赞、关注、收藏就是对小编最大的动力!
机器人系列文章
机器人的"神经网络":以太网技术如何重塑机器人内部通信?【技术类】
CRC校验:二进制除法的魔法如何守护你的数据安全?【技术类】
目录
[1、 概述:什么是以太网?](#1、 概述:什么是以太网?)
[2、 核心工作原理](#2、 核心工作原理)
[三、 以太网帧格式](#三、 以太网帧格式)
[四、 以太网的发展与速率](#四、 以太网的发展与速率)
[五、 物理介质与连接器](#五、 物理介质与连接器)
[六、 关键网络设备](#六、 关键网络设备)
[七、 以太网的优势](#七、 以太网的优势)
[八、 现代与未来发展趋势](#八、 现代与未来发展趋势)
一、以太网技术详解
1、 概述:什么是以太网?
以太网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组网技术 。它定义了在局域网中,网络设备(如电脑、打印机、服务器、交换机等)之间如何进行通信的物理和数据链路层的规范。
简单来说,以太网就像是为计算机世界制定的一套"交通规则":
-
物理层面:规定了"道路"的材质(如双绞线、光纤)、接口形状(水晶头)和车速(传输速率)。
-
数据链路层面:规定了"交通规则",比如车辆(数据帧)的格式、如何避免撞车(冲突检测)、车辆的地址(MAC地址)等。
如今,以太网已经成为有线局域网事实上的全球标准,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绝大多数办公室网络、家庭宽带路由器的有线接口,都是基于以太网技术。
2、 核心工作原理
以太网的核心思想是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随机延迟重发"。
-
载波侦听:一台计算机在发送数据之前,会先"听"一下网络线缆上是否有其他设备正在传输数据。如果线路忙,它就等待;如果线路空闲,它就开始发送。
-
多路访问:所有连接在同一个网络上的设备都共享同一条传输介质(在早期是同轴电缆),大家都有平等的发送权利。
-
冲突检测 :如果两台(或更多)设备同时检测到线路空闲并发送数据,就会发生"数据碰撞"(冲突)。设备在发送过程中会持续检测冲突。一旦检测到冲突,所有设备会立即停止发送。
-
随机延迟重发 :发生冲突的设备会各自等待一个随机长度的时间,然后重新尝试发送。这个随机延迟机制极大地降低了再次发生冲突的概率。
该图直观地展示了设备从准备发送到处理冲突 的完整循环过程,这个横向布局清晰展示了**CSMA/CD"边听边发,冲突退避"**的核心思想。

现代演进 :早期的以太网使用集线器,所有端口处于一个"冲突域",CSMA/CD机制至关重要。而现在普遍使用交换机 ,每个端口是一个独立的冲突域,实现了全双工通信(可参考下面的链接学习全双工通信和半双工通信),冲突基本被消除,但CSMA/CD作为其核心基因依然被保留在标准中。
三、 以太网帧格式
数据在以太网中以"帧"为单位进行传输。一个标准的以太网帧结构如下(以最常用的Ethernet II格式为例):
字段 | 长度(字节) | 说明 |
---|---|---|
前导码 | 7 | 用于接收方进行时钟同步,模式为1010交替。 |
帧起始定界符 | 1 | 标识帧的开始,固定为10101011。 |
目的MAC地址 | 6 | 数据帧的目标地址,即接收者的物理地址。 |
源MAC地址 | 6 | 数据帧的发送地址,即发送者的物理地址。 |
类型/长度 | 2 | 标识上层协议的类型(如0x0800代表IPv4,0x86DD代表IPv6)。 |
数据 | 46-1500 | 实际需要传输的上层数据(如IP数据包)。 |
帧校验序列 | 4 | CRC校验码,用于检测帧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出错。 |
- MAC地址 :每个网络设备网卡的唯一物理地址,共48位,通常表示为
XX-XX-XX-XX-XX-XX
或XX:XX:XX:XX:XX:XX
。
咱们可以把数据传输想象成寄快递,这样就好理解这些技术点啦~
前导码(长度 7 字节)
就像快递员出发前,先播一段 "滴滴滴" 的提示音,让收件方(接收设备)的时钟和自己同步。它的模式是 1010 交替,作用就是让接收方准备好,能准确接收后面的**"快递"(数据帧)**。
帧起始定界符(长度 1 字节,固定为 10101011)
这就像快递员到了收件地址门口,按的那个特定门铃(10101011 这个信号),告诉收件方:"我到啦,准备收快递啦~",用来明确标识一个数据帧的开始。
目的 MAC 地址(长度 6 字节)
相当于快递上写的收件人 地址,是数据帧要送达的目标设备的物理地址,确保 "快递" 能准确送到对应的接收设备那里。
源 MAC 地址(长度 6 字节)
就像快递单上的寄件人 地址,是发送这个数据帧的设备的物理地址,这样收件方要是有问题,也能知道 "快递" 是从哪来的。
类型 / 长度(长度 2 字节)
这好比快递单上标注的 "物品类型",比如 0x0800 代表里面装的是 IPv4 的 "货物"(数据),0x86DD 代表装的是 IPv6 的 "货物",用来标识上层协议的类型 ,让接收方知道该用什么方式去 "拆快递"(处理数据)。
数据(长度 46 - 1500 字节)
这就是快递里实际要送的 "东西" 啦,比如 IP 数据包这些上层数据,是真正需要传输的内容。
帧校验序列(长度 4 字节,CRC 校验码)
可以想象成快递员在寄件前,给快递做了个 "防伪 / 防损坏标记"。**CRC 校验码(可参考下面的链接学习CRC校验)**是通过一定算法生成的,接收方收到 "快递" 后,会重新计算校验码,和这个字段里的对比,如果一样,说明 "快递" 在传输过程中没出错;不一样,就说明可能损坏了,需要处理。
CRC校验:二进制除法的魔法如何守护你的数据安全?【技术类】
四、 以太网的发展与速率
以太网的发展史就是其速度不断提升的历史。
标准名称 | 推出时间 | 速率 | 传输介质 | 主要特点 |
---|---|---|---|---|
10BASE5 | 1980s | 10 Mbps | 粗同轴电缆 | "粗缆网",最早的以太网 |
10BASE2 | 1980s | 10 Mbps | 细同轴电缆 | "细缆网",BNC接头 |
10BASE-T | 1990 | 10 Mbps | 双绞线(Cat3) | 革命性变革,开始使用星型拓扑和集线器 |
100BASE-TX | 1995 | 100 Mbps | 双绞线(Cat5) | 快速以太网,成为桌面主流 |
1000BASE-T | 1999 | 1 Gbps | 双绞线(Cat5e) | 千兆以太网,至今仍是主流 |
10GBASE-T | 2006 | 10 Gbps | 双绞线(Cat6a/Cat7) | 用于数据中心和服务器 |
40/100 Gigabit | 2010+ | 40/100 Gbps | 多模/单模光纤 | 用于数据中心骨干和高端服务器 |
200/400 Gigabit | 2017+ | 200/400 Gbps | 单模光纤 | 用于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和电信核心网络 |
五、 物理介质与连接器
以太网可以使用多种物理介质:
-
双绞线:最常见的形式,使用RJ-45水晶头。根据性能分为Cat5、Cat5e、Cat6、Cat6a、Cat7等类别。
-
光纤:用于长距离、高速率传输,抗干扰能力强。主要用于骨干网络和数据中心。
-
同轴电缆:早期以太网使用,现已基本淘汰。



六、 关键网络设备
-
网卡:计算机连接网络的接口设备,拥有全球唯一的MAC地址。
-
集线器:物理层设备,简单地将收到的信号向所有端口广播,已淘汰。
-
交换机 :数据链路层设备,是现代局域网的核心。
-
它通过自学机制,记录每个端口对应的MAC地址。
-
当收到数据帧时,只将帧转发到目标设备所在的端口,而不是所有端口。
-
这极大地提高了网络效率和安全性,并消除了冲突。
-
七、 以太网的优势
-
简单易用:配置和管理相对简单。
-
成本低廉:设备和技术非常普及,价格便宜。
-
向后兼容:新的高速以太网标准通常能与旧标准兼容。
-
灵活可扩展:从少量设备到大型企业网络都能适用。
-
高可靠性:技术成熟,稳定可靠。
八、 现代与未来发展趋势
-
高速以太网:向800G、1.6T甚至更高速率发展,以满足AI/ML、超算等应用的海量数据需求。
-
时间敏感网络:在标准以太网上实现确定性延迟和极低抖动的传输, critical for 工业自动化、汽车网络、音视频桥接等实时性要求高的领域。
-
以太网供电:通过网线同时为无线接入点、网络摄像头、IP电话等设备供电,简化布线和部署。
-
数据中心中的应用:以太网(特别是RoCE)正在挑战InfiniBand,成为高性能计算和AI集群中主流的网络互联方案。
总结
以太网从一项诞生于施乐帕克研究中心的技术,历经数十年发展,凭借其简洁、灵活和持续演进的能力,彻底统治了有线局域网领域。它不仅连接了我们身边的每一台电脑,更构成了全球互联网数据洪流最基础的"毛细血管"和"动脉血管"。理解以太网,是理解现代计算机网络运作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