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原理与实践:第一章-NLP基础概念完整指南_第1部分-概念和发展历史

NLP基础概念完整指南

总目录

  1. 第一章 NLP基础概念完整指南

    1. 第1部分-概念和发展历史
    2. 第2部分-各种任务(实体识别、关系抽取、文本摘要、机器翻译、自动问答)
    3. 第3部分-文本表示(词向量、语言模型、ELMo)
  2. [第二章 Transformer 架构原理](#第二章 Transformer 架构原理)

  3. [第三章 预训练语言模型](#第三章 预训练语言模型)

  4. [第四章 大语言模型](#第四章 大语言模型)

  5. [第五章 动手搭建大模型](#第五章 动手搭建大模型)

  6. [第六章 大模型训练实践](#第六章 大模型训练实践)

  7. [第七章 大模型应用](#第七章 大模型应用)


章节目录

  1. [NLP 基础概念](#NLP 基础概念)
    • [1.1 什么是 NLP](#1.1 什么是 NLP)
    • [1.2 NLP 发展历程](#1.2 NLP 发展历程)
    • [1.3 NLP 任务](#1.3 NLP 任务)
      • [1.3.1 中文分词](#1.3.1 中文分词)
      • [1.3.2 子词切分](#1.3.2 子词切分)
      • [1.3.3 词性标注](#1.3.3 词性标注)
      • [1.3.4 文本分类](#1.3.4 文本分类)
      • [1.3.5 实体识别](#1.3.5 实体识别)
      • [1.3.6 关系抽取](#1.3.6 关系抽取)
      • [1.3.7 文本摘要](#1.3.7 文本摘要)
      • [1.3.8 机器翻译](#1.3.8 机器翻译)
      • [1.3.9 自动问答](#1.3.9 自动问答)
    • [1.4 文本表示的发展历程](#1.4 文本表示的发展历程)
      • [1.4.1 词向量](#1.4.1 词向量)
      • [1.4.2 语言模型](#1.4.2 语言模型)
      • [1.4.3 Word2Vec](#1.4.3 Word2Vec)
      • [1.4.4 ELMo](#1.4.4 ELMo)

1. NLP 基础概念

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分支,致力于实现计算机对人类语言的深度理解、准确解释和自然生成。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文本数据已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载体,NLP技术的突破为我们从海量文本中挖掘价值信息、理解语言的深层语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从早期基于专家系统的规则驱动方法,到统计机器学习的概率建模,再到深度学习时代的端到端神经网络架构,NLP领域经历了多次范式革命。文本表示作为NLP技术栈的基石,其理论创新与工程实践直接决定了整个NLP系统的性能上限。

欢迎各位算法工程师深入学习NLP基础概念,本文将系统性地介绍NLP的核心理论、关键技术和实际应用,帮助大家构建扎实的NLP技术基础。

1.1 什么是 NLP

自然语言处理(NLP)是一门融合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语言学、认知科学和数学统计的交叉学科,其核心目标是构建能够理解、解释、操作和生成人类语言的智能系统。NLP通过算法和模型来模拟人类的语言认知过程,实现人机之间基于自然语言的无缝交互。

从技术角度来看,NLP系统需要处理语言的多个层次:

语法层面(Syntactic Level) :处理词法分析、句法解析、语法结构识别等基础任务
语义层面(Semantic Level) :理解词汇含义、句子语义、概念关系等深层信息
语用层面(Pragmatic Level):把握语言的使用环境、意图识别、情感表达等高阶能力

现代NLP技术栈涵盖了丰富的任务类型:从底层的中文分词、词性标注、命名实体识别,到中层的句法分析、语义角色标注、关系抽取,再到高层的文本分类、情感分析、文本摘要、机器翻译、对话系统等。每个任务都有其特定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

随着Transformer架构和预训练语言模型的兴起,NLP领域进入了大模型时代。通过在超大规模语料上进行自监督预训练,现代NLP模型展现出了惊人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在多项基准测试中达到甚至超越人类水平。然而,NLP仍面临诸多挑战:语言的歧义性、多模态理解、常识推理、因果关系理解、跨语言迁移等问题仍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

python 复制代码
# NLP系统架构伪代码
class NLPPipeline:
    def __init__(self):
        self.tokenizer = Tokenizer()
        self.pos_tagger = POSTagger() 
        self.ner_model = NERModel()
        self.parser = SyntacticParser()
        self.semantic_analyzer = SemanticAnalyzer()
    
    def process(self, text):
        # 预处理
        tokens = self.tokenizer.tokenize(text)
        
        # 词性标注
        pos_tags = self.pos_tagger.tag(tokens)
        
        # 命名实体识别
        entities = self.ner_model.extract(tokens)
        
        # 句法分析
        parse_tree = self.parser.parse(tokens, pos_tags)
        
        # 语义分析
        semantics = self.semantic_analyzer.analyze(parse_tree)
        
        return {
            'tokens': tokens,
            'pos_tags': pos_tags, 
            'entities': entities,
            'parse_tree': parse_tree,
            'semantics': semantics
        }

1.2 NLP 发展历程

NLP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演进的缩影,从符号主义到连接主义,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为NLP带来了新的突破。

早期探索阶段(1940-1960年代)

NLP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后的机器翻译需求。1950年,阿兰·图灵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为评估机器智能提供了重要标准。这一时期,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为理解语言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早期的机器翻译系统主要依赖简单的字典查找和基础语法规则,翻译质量难以满足实用需求。

python 复制代码
# 早期基于规则的翻译系统伪代码
class RuleBasedTranslator:
    def __init__(self):
        self.dictionary = load_bilingual_dictionary()
        self.grammar_rules = load_grammar_rules()
    
    def translate(self, source_sentence):
        words = source_sentence.split()
        translated_words = []
        
        for word in words:
            if word in self.dictionary:
                translated_words.append(self.dictionary[word])
            else:
                translated_words.append(word)  # 未知词保持不变
        
        # 应用简单的词序调整规则
        reordered = self.apply_reordering_rules(translated_words)
        return ' '.join(reordered)
符号主义与统计方法并存(1970-1990年代)

1970年代开始,NLP研究分化为两大学派:符号主义(基于规则和知识表示)和经验主义(基于统计和数据驱动)。符号主义者致力于构建精确的语言知识库和推理系统,而统计学派则关注从大规模语料中学习语言模式。

这一时期出现了重要的技术突破:隐马尔可夫模型(HMM)在语音识别和词性标注中的应用,最大熵模型和条件随机场(CRF)在序列标注任务中的成功,以及基于短语的统计机器翻译系统的发展。

python 复制代码
# HMM词性标注伪代码
class HMMPOSTagger:
    def __init__(self):
        self.transition_prob = {}  # 状态转移概率
        self.emission_prob = {}    # 发射概率
        self.initial_prob = {}     # 初始状态概率
    
    def train(self, tagged_corpus):
        # 计算转移概率 P(tag_i | tag_{i-1})
        for sentence in tagged_corpus:
            for i in range(len(sentence)):
                word, tag = sentence[i]
                if i == 0:
                    self.initial_prob[tag] = self.initial_prob.get(tag, 0) + 1
                else:
                    prev_tag = sentence[i-1][1]
                    self.transition_prob[(prev_tag, tag)] = \
                        self.transition_prob.get((prev_tag, tag), 0) + 1
                
                # 计算发射概率 P(word | tag)
                self.emission_prob[(tag, word)] = \
                    self.emission_prob.get((tag, word), 0) + 1
    
    def viterbi_decode(self, sentence):
        # 维特比算法求解最优标注序列
        # 实现细节略...
        pass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革命(2000年代至今)

21世纪初,机器学习方法开始主导NLP研究。支持向量机(SVM)、逻辑回归等判别式模型在文本分类任务中表现出色。2006年,Hinton等人提出深度学习概念,为NLP带来了新的技术路径。

词嵌入时代(2013-2017):Word2Vec的提出开创了分布式词表示的新纪元,使得词汇的语义相似性能够通过向量空间中的距离来度量。随后,GloVe、FastText等方法进一步丰富了词嵌入技术。

深度序列建模(2014-2017):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变体LSTM、GRU在序列建模任务中展现出强大能力。序列到序列(Seq2Seq)模型结合注意力机制,在机器翻译等任务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预训练模型时代(2018至今):2018年,BERT模型的发布标志着预训练语言模型时代的来临。通过在大规模无标注语料上进行自监督预训练,然后在特定任务上微调,预训练模型范式成为NLP的新标准。GPT系列、T5、PaLM等大模型不断刷新各项NLP基准,展现出接近人类水平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

python 复制代码
# Transformer模型核心组件伪代码
class MultiHeadAttention:
    def __init__(self, d_model, num_heads):
        self.d_model = d_model
        self.num_heads = num_heads
        self.d_k = d_model // num_heads
        
        self.W_q = Linear(d_model, d_model)
        self.W_k = Linear(d_model, d_model)  
        self.W_v = Linear(d_model, d_model)
        self.W_o = Linear(d_model, d_model)
    
    def forward(self, query, key, value, mask=None):
        batch_size = query.size(0)
        
        # 线性变换并reshape为多头
        Q = self.W_q(query).view(batch_size, -1, self.num_heads, self.d_k).transpose(1, 2)
        K = self.W_k(key).view(batch_size, -1, self.num_heads, self.d_k).transpose(1, 2)
        V = self.W_v(value).view(batch_size, -1, self.num_heads, self.d_k).transpose(1, 2)
        
        # 计算注意力
        attention_scores = torch.matmul(Q, K.transpose(-2, -1)) / math.sqrt(self.d_k)
        
        if mask is not None:
            attention_scores = attention_scores.masked_fill(mask == 0, -1e9)
            
        attention_weights = F.softmax(attention_scores, dim=-1)
        context = torch.matmul(attention_weights, V)
        
        # 拼接多头输出
        context = context.transpose(1, 2).contiguous().view(
            batch_size, -1, self.d_model)
        
        return self.W_o(context)
相关推荐
新智元2 小时前
刚刚,Claude Sonnet 4.5 重磅发布,编程新王降临!
人工智能·openai
汽车仪器仪表相关领域2 小时前
南华 NHXJ-02 汽车悬架检验台:技术特性与实操应用指南
人工智能·算法·汽车·安全性测试·稳定性测试·汽车检测·年检站
云澈ovo3 小时前
量子计算预备役:AI辅助设计的下一代算力架构
人工智能·架构·量子计算
大千AI助手3 小时前
MATH-500:大模型数学推理能力评估基准
人工智能·大模型·llm·强化学习·评估基准·数学推理能力·math500
hans汉斯3 小时前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一种库坝系统水下成像探查有缆机器人系统设计模式
大数据·数据库·论文阅读·人工智能·设计模式·机器人·论文笔记
之歆3 小时前
LangGraph构建多智能体
人工智能·python·llama
rhy200605203 小时前
SAM的低秩特性
人工智能·算法·机器学习·语言模型
SelectDB技术团队3 小时前
岚图汽车 x Apache Doris : 海量车联网数据实时分析实践
数据仓库·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汽车·apache
FIT2CLOUD飞致云3 小时前
推出工具商店,工作流新增支持循环、意图识别、文生视频和图生视频节点,MaxKB v2.2.0版本发布
人工智能·开源·deeps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