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G效果不理想?试试用魔法打败魔法:让大模型深度参与优化的三阶段实战

检索增强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已成为大语言模型(LLM)应用落地最经典和有效的范式。然而,一个基础的RAG系统在面对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时,效果往往不尽人意。许多人认为大模型的成本主要在训练阶段,但要构建一个高性能的RAG应用,在推理使用阶段的开销同样不容忽视。

本文将深入探讨一个核心优化思想:让大模型更深度地参与到RAG流程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中 ,而不仅仅是作为最后一步的"总结工具人"。我们将分三个阶段------知识构建查询理解检索排序,详细拆解如何利用LLM自身的能力,显著提升R.A.G系统的准确性和相关性。

阶段一:知识构建 ------ 从"固定切分"到"语义切分"

RAG的第一步是构建知识库,核心任务是对原始文档进行切分(Chunking)。

传统切分的痛点

最简单的方法是基于规则的固定切分,例如:

  • 按固定长度(如512个字符)切分。

  • 按标点符号(如句号、换行符)切分。

  • 按文档结构(如段落、章节)切分。

这种"一刀切"的方式虽然简单高效,但存在一个致命缺陷:破坏了知识的语义完整性。一个完整的知识点、一个复杂的逻辑推理链,很可能被硬生生地从中间切断,分散到两个或多个文本块(Chunks)中。当后续检索命中其中一个不完整的文本块时,模型无法获取完整的上下文,自然难以生成准确的答案。

用大模型进行语义切分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让一个能"理解"文档内容的角色来指导切分,而大模型本身就是最佳人选。因为LLM具备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NLU)能力,可以识别出文档中独立的、完整的语义单元。

具体实现思路:

  1. 摘要即知识 (Summary as Context)

对于一篇长文档,可以先让LLM为其生成一个高度凝练的摘要。这个摘要本身就是一个包含了核心信息的、完整的"知识点",可以直接作为一个高质量的Chunk存入向量数据库。它适合用于回答关于文档主旨的宏观问题。

  1. 多知识点提炼 (Multi-Point Extraction)

可以设计一个Prompt,要求LLM通读全文或一个较长的段落,然后以Q&A对、要点列表或"实体-关系-实体"三元组的形式,提炼出其中包含的多个核心知识点。每一个提炼出的知识点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Chunk。

  1. 分层切分与提炼 (Hierarchical Chunking)

这是一种兼顾效率与效果的实用方法。

  • 第一步: 先使用宽松的规则(例如按段落或更大的固定长度)对文档进行初步的、粗粒度的切分,得到一些"大块"(Large Chunks)。

  • 第二步: 遍历这些"大块",让LLM对每一个"大块"进行独立的知识点提取或总结。这样既保证了LLM处理的上下文不会过长(控制成本和处理时间),又利用了其理解能力在更小的范围内进行精细化的语义切分。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得到的每个Chunk都是一个逻辑自洽、信息完整的知识单元,为后续的精准检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阶段二:查询理解 ------ 从"直接向量化"到"查询重构"

当用户提出问题时,传统的RAG流程是直接将用户输入(Query)转换为向量,然后进行相似度搜索。但用户的提问方式是多变的,这给检索带来了挑战。

用户问题的挑战

  1. 问题模糊宽泛:用户可能问一个非常笼统的问题,如"介绍一下这家公司"。如果直接用这个Query去检索,可能只会匹配到公司简介的片段。但用户内心可能还想了解公司的产品、发展历,程和创始人故事。

  2. 口语化与非正式表达:用户的提问往往是口语化的,比如"A产品咋样?"、"B方案咋办啊?"。而知识库中的文档通常是正式、书面的语言。这种语言风格上的不匹配(Mismatch)会导致向量空间上的距离变远,从而检索不到相关的正式文档。

大模型驱动的查询优化

我们可以利用LLM在用户查询进入检索系统前,对其进行一次"预处理"或"重构",以提升查询的质量和泛化能力。

具体实现思路:

  1. 查询扩展 (Query Expansion)

当探测到用户问题比较宽泛时,可以调用LLM,让它根据原始问题生成3-5个不同角度、更具体、更深入的子问题。

  • 原始问题: "介绍一下周瑜老师。"

  • LLM扩展后的问题:

    • "周瑜老师的个人履历和专业背景是什么?"

    • "周瑜老师目前开设了哪些课程?课程特色是什么?"

    • "周瑜老师的创业经历是怎样的?"

      然后,将原始问题和扩展后的多个问题一起或分别送入检索系统,召回更全面、更丰富的知识片段。

  1. 查询改写 (Query Rewriting/Transformation)

针对口语化或有歧义的表达,可以让LLM将其改写为更正式、更清晰、更适合在书面文档中检索的标准化查询。

  • 原始问题: "你们那个AI大模型课咋报啊?"

  • LLM改写后的问题: "请问如何报名贵机构的AI大模型课程?报名流程和所需条件是什么?"

这一步相当于在用户和知识库之间增加了一个"智能翻译",弥合了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鸿沟,显著提升了检索的召回率。

阶段三:检索排序 ------ 从"单一相似度"到"智能重排"

通过向量相似度从海量Chunks中召回了K个候选文档(例如Top 20),就万事大吉了吗?并非如此。向量相似度高,并不完全等同于内容最相关。我们还需要最后一道精加工工序。

向量检索的局限

向量检索主要衡量的是"语义相似性",但有时用户的问题需要的是一个非常精确的答案,而不仅仅是语义上沾边的内容。此外,如果结合了传统的关键词搜索(如BM25)进行混合搜索(Hybrid Search),不同来源的结果如何融合排序也是一个难题。

引入重排与混合搜索

在将最终的上下文(Context)交给LLM进行答案生成之前,增加一个**重排序(Re-ranking)**步骤,可以让LLM亲自对召回的候选Chunks进行"质检",确保喂给它的都是"好料"。

具体实现思路:

  1. 混合搜索 (Hybrid Search)

首先,在召回阶段,不要只依赖向量搜索。结合传统的词法搜索(如BM25算法)和语义搜索(向量检索)。词法搜索能精准匹配关键词,而语义搜索能理解同义词和上下文。两者结合,可以取长补短,得到一个更鲁棒的初始候选集(例如,向量检索返回Top 10,BM25返回Top 10,合并去重)。

  1. 大模型重排序 (LLM as a Re-ranker)

这是提升最终答案质量最关键的一步。

  • 第一步: 将混合搜索召回的候选Chunks(例如15个)和用户的原始问题打包。

  • 第二步: 设计一个Prompt,要求LLM扮演一个"相关性评估专家"的角色。让它逐一评估每个Chunk与用户问题的相关性,并输出一个相关性分数(例如1-10分)。

  • 第三步: 根据LLM返回的分数,对这15个Chunks进行重新排序。

  • 第四步: 只选择重排后得分最高的Top N个Chunks(例如Top 3或Top 5),将它们拼接成最终的Context,再连同原始问题一起交给LLM进行最后的答案生成。

这一步虽然增加了额外的LLM调用成本和一定的延迟,但它能极大地过滤掉初始召回中的噪音,将最关键、最相关的信息喂给生成模型,从而在根本上提升了最终答案的准确性和忠实度。

结论:成本与效果的权衡

回到最初的观点:一个高性能的RAG系统,必然是一个在推理阶段"更费钱"的系统。

  • 朴素RAG流程 : Query -> Embedding -> Retrieve -> Generate

  • 优化后RAG流程:

    1. 知识构建 : Document -> LLM Chunking -> Embedding

    2. 查询与检索 : Query -> LLM Rewriting/Expansion -> Hybrid Search -> LLM Re-ranking

    3. 生成 : Top-K Chunks + Query -> LLM Generate

可以看到,LLM的调用从一次增加到了多次。每一次额外的调用,都是为了在RAG的数据流中注入更多的"智能",从而解决特定环节的痛点。这种"用魔法打败魔法"的思路,是当前提升RAG应用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

作为开发者,我们需要在成本、延迟和效果之间做出明智的权衡。对于追求极致用户体验和高准确率的场景,上述三阶段的深度优化策略,无疑是值得投入的。

期待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AI周瑜】,专注分享AI Agent应用、大模型底层等AI知识,一定能帮助你成为未来稀缺的AI人才。

相关推荐
间彧7 小时前
Spring Boot @Lazy注解详解与实战应用
后端
间彧7 小时前
SpEL表达式详解与应用实战
后端
埃泽漫笔7 小时前
mq的常见问题
java·mq
源码部署27 小时前
【大厂学院】微服务框架核心源码深度解析
后端
极客BIM工作室7 小时前
机器学习之规则学习(Rule Learning)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间彧7 小时前
微服务架构中Spring AOP的最佳实践与常见陷阱
后端
间彧7 小时前
Spring AOP详解与实战应用
后端
Chandler247 小时前
一图掌握 操作系统 核心要点
linux·windows·后端·系统
mwq301238 小时前
GPT vs BERT:一个是预言家,一个是侦探|深入理解语言模型的两大范式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