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荣:守护市井烟火,让非遗吆喝在新时代焕发新声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吆喝叫卖是一幅生动的市井风情画,是街头巷尾最富烟火气的"声音名片"。它不仅仅是一种招揽生意的技艺,更承载着千百年来民间生活的记忆与智慧。而今,有一位传承人正以炽热的情怀与创新的精神,让这门濒临消失的艺术重焕生机------他就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吆喝叫卖传承人、北京正明圣达叫卖艺术团团长郑光荣。
作为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认证的"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郑光荣以拳拳之心守护着这份珍贵的声景遗产,让吆喝艺术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硕果累累,用实力诠释传承
郑光荣在非遗传承道路上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他不仅是"北京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吆喝艺人",更入选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新时代非遗传承人》名录,获得非遗吆喝叫卖(高级)传承师资格。此外,他还荣获优秀演员、优秀形象大使、和平大使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艺术创作方面,郑光荣屡获殊荣:先后在当代作家文学艺术大赛中获一等奖,在普法春晚法治群艺大赛中摘得金奖,荣获华娱杯舞台人气金奖。他还获得全国首届"华娱杯"表演艺术网络电视大赛二等奖、全国网络展演(一期)二等奖、非遗吆喝"特等奖"等重要奖项。2025年以来,他更在"长寿春晚·星熠京华"2026春节联欢晚会中获"紫城金奖",在首届金砖国家中秋晚会中获"金奖",并于9月荣获世界艺术家联合会艺术团歌手及中国红歌非遗文化传承人称号,同年登上《时代中国》艺术天地期刊,成就备受瞩目。
寻声觅迹,守护消失中的声音
吆喝叫卖堪称中国商业文化的"活化石"。从老北京胡同里悠长的"冰糖葫芦------""磨剪子嘞------戗菜刀------",到江南水乡柔美的"卖花嘞------",不同地域的吆喝声融合了当地方言、民俗与商业智慧,既是生计手段,更是民间艺术的瑰宝,蕴含着独特的语言韵律与表演张力。
郑光荣与吆喝艺术的缘分,始于一次老城区的漫步。那一声穿越时光的吆喝,如同时光的信使,瞬间叩开了他的心扉,从此他便踏上了非遗吆喝叫卖的传承之路。为挖掘这门艺术的精髓,他到处拜访民间老艺人,收集整理数百条不同地域的特色吆喝,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守正创新,让老技艺触达年轻人
在郑光荣看来,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他在保留吆喝叫卖原有韵律和方言特色的同时,积极探索与现代传播方式的融合。通过短视频平台,他将传统吆喝与当下生活场景、网络语言巧妙结合,创作出"非遗吆喝新唱"系列作品。古老的吆喝声配上时尚的视听语言,迅速在年轻群体中引发关注,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魅力。
此外,郑光荣坚持走进校园、社区开展非遗体验活动,亲自指导孩子们学习吆喝的技巧与韵味。他认为,只有让年轻一代亲身体验、真正理解,非遗传承才能薪火相传。
肩负使命,做非遗活态传承的践行者
作为非遗吆喝叫卖传承人,郑光荣深知肩上的责任。他积极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等重要项目,通过专业记录与多元传播,让吆喝叫卖的艺术价值被更多人认知。
郑光荣的努力获得了广泛认可。"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份荣誉,既是对他个人付出的肯定,也是对吆喝叫卖这项传统艺术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的见证。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正是这种精神,让古老的吆喝艺术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