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1 持久化](#1 持久化)
-
- [1.1 RDB](#1.1 RDB)
-
- [1.1.1 RDB 的 bgsave 执行流程](#1.1.1 RDB 的 bgsave 执行流程)
- [1.2 RDB 文件简单介绍](#1.2 RDB 文件简单介绍)
- [1.3 AOF](#1.3 AOF)
- [2 文章末尾定位](#2 文章末尾定位)
1 持久化
Redis 是一个内存数据库 ,他的数据既存储在内存 中,又存储在硬盘 里。同一份数据存了两份。这两份数据可能存在短暂的不一致 ,这取决于配置的持久化策略 。Redis 查询某个数据时,是直接从内存中查询的。当 Redis 重启时会将硬盘中的数据加载到内存中。
Redis 的持久化策略具体是:
- RDB(Redis Database):在特定时间间隔或者满足特定条件时,生成内存数据的快照到硬盘中
- AOF (Append Only File):记录每个写操作,按照配置的同步策略将修改同步到硬盘中
1.1 RDB
RDB(Redis Databases):在特定时间间隔或者满足特定条件时,生成快照到硬盘中。
具体来说包含以下两种方式:
-
手动生成快照
- save 在前台生成快照,会阻塞 Redis 服务器
- bgsave 在后台生成快照
-
自动生成快照:
- 在 Redis 的配置文件中设置一下,让 Redis 每隔多长时间 / 每产生多少次修改就触发
1.1.1 RDB 的 bgsave 执行流程
bgsave 是在后台生成快照,这是怎么做到的?难道引入了多线程?
答:Redis 使用多进程而非多线程来实现 bgsave。当执行 bgsave 时,Redis 首先检查是否有后台保存正在进行,如果没有则通过 fork()
系统调用创建子进程。
关键点 :fork()
使用 写时复制(Copy-On-Write) 技术,子进程与父进程共享相同的内存页,只有在数据被修改时才复制相应的内存页。这使得 fork()
操作非常快速且内存高效。
子进程基于 fork()
时刻的内存快照生成 RDB 文件,而父进程继续处理客户端请求,实现了真正的后台保存。

1.2 RDB 文件简单介绍
默认的 RDB 文件位置: /var/lib/redis (可以在配置文件中进行修改)
默认的 RDB 文件名: dump.rdb (可以在配置文件中进行修改)
dump.rdb 中存储的是内存中的数据,其中的内容是二进制的,并且默认情况下会进行压缩。
dump.rdb 文件始终是只有一个的,当已经运行过一次 bgsave 后,再次运行 bgsave,Redis 会生成一个新的临时文件来进行备份,等到备份完成时会将 dump.rdb 文件 替换为刚刚的临时文件。
dump.rdb 中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