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新项目启动前,我们团队内部总要开个简短的"技术选型会"。核心议题往往很聚焦:这个新活儿,到底该用Python+Qt(PySide6)上,还是派C#+WPF出马?
这俩都是我们的主力兵器,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合不合适。选错了,后期能把自己和客户都折腾得够呛;选对了,项目顺风顺水,你好我好大家好。
怎么选?我们不空谈技术,就围着项目本身问几个最实际的问题。
第一步:先看项目"出身",再谈技术
在考虑技术之前,得先把这个项目的"底细"摸清楚。
谁用?在哪儿用?------ 使用人员与环境
场景A:产线工控机:操作员每天8小时盯着,软件要极其稳定,界面清晰直观,不能卡顿或崩溃。环境是固定的Windows 10/11。
场景B:实验室或调试终端:工程师或研究人员使用,需要灵活配置参数、跑算法、看日志。环境可能不统一,有时还需要在Linux下运行。
场景C:客户展示端:给客户或领导做演示,界面要酷炫,有动画效果,能快速修改演示逻辑。
核心是"业务"还是"算法"?------ 项目本质
业务密集型:软件核心是复杂的工艺流程控制、大量的设备通信(PLC、仪表、机器人)、数据录入、报表生成。逻辑复杂,但对实时计算要求没那么变态。
算法密集型:软件核心是视觉检测、数据预测、信号处理等。需要频繁调用OpenCV、TensorFlow/PyTorch、NumPy等库。算法模型的验证和迭代是主要工作。
算法从哪儿来?------ 协作模式
客户提供算法模型:客户的研究员给的是Python训练的.pth或.h5模型,我们只是调用。这时用Python能省去大量模型转换的麻烦。
我们从零开发算法:需要快速尝试各种算法库,Python的生态能让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
混合开发:核心算法由客户团队用Python研发,我们负责集成到完整的控制软件中。
未来会不会"搬家"?------ 部署与跨平台需求
钉子户:客户明确表示,未来5-10年都会是Windows系统,没有迁移计划。
潜力股:客户有国产化替代需求,未来可能从Windows迁移到国产Linux系统(如麒麟、统信UOS),甚至未来考虑适配鸿蒙。
客户有没有"指定动作"?------ 硬性要求
有些大客户或特定行业,由于内部技术栈、团队技能或历史原因,会明确要求必须使用C#或Java。这点是最高指令,没得商量。
第二步:两大高手的优缺点对决
把上面五个问题问清楚了,技术栈的选择方向基本就清晰了。现在我们来盘盘两位选手的家底。
一号选手:Python + Qt (以PySide6为代表)
- 优点(它的高光时刻):
- 算法集成之王:这是它最硬的王牌。工业视觉、AI分析等项目,Python的生态(OpenCV, PyTorch, YOLO官方库等)是碾压级的存在。集成现成模型、调用最新算法库,效率极高。
- 真正的跨平台:一份代码,编译后可在Windows、Linux、macOS上原生运行。对于有国产Linux系统需求的项目,是必选项。
- 开发迭代快:语法简洁,配合PyCharm等工具,写业务逻辑和算法验证速度非常快。适合快速出Demo和原型。
- 缺点(它的吃瘪时刻):
- 打包部署稍显笨重:打包成独立exe/可执行文件后体积较大,依赖管理需要细心处理。
- 执行性能有天花板:纯Python代码的计算性能不如C#/C++。对于UI渲染没问题,但遇到极端复杂、高频的实时数据运算(非底层库负责的部分),可能需要用C++写扩展。
- 大型工程管理有挑战:动态语言在超大型项目中的维护性,对架构和团队规范要求更高。
二号选手:C# + WPF
- 优点(它的统治领域):
- Windows下的"贵族":在Windows平台上,WPF应用的稳定性、性能和与系统的集成度是顶级的。部署简单,.NET框架装好即用。
- 工程化与大型项目神器:数据绑定和MVVM模式使得大型复杂UI的代码结构非常清晰,易于团队协作和长期维护,非常适合需要持续迭代的产线核心软件。
- 性能强劲:编译型语言,运行效率高,尤其擅长处理复杂UI和数据绑定,界面流畅度有保障。
- 缺点(它的局限):
- 基本锁定Windows:WPF本身是Windows技术。虽然.NET本身可以跨平台,但WPF界面不能。跨平台需用Avalonia等框架,但生态和WPF本身有差距。
- 学习曲线稍陡:XAML和MVVM需要一定学习成本才能玩得转。
总结:我们的选型"心法"
说了这么多,最后给大家一个我们内部常用的"心法口诀":
- 看见"视觉"、"AI"、"算法"、"Linux"、"快速验证" -> 大脑优先指向 Python + Qt。
- 看见"产线核心"、"7x24稳定"、"复杂数据界面"、"Windowsonly"、"长期维护" -> 大脑优先指向 C# + WP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