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名在AI时代继续写代码、继续思考的工程师
时间:2025年
文章产生于以自己的思考 与AI的对话
前言
以前,我们学习一个框架,总是从阅读源码开始。
逐行分析它的实现细节,找出关键设计模式,再动手模拟实现一遍。
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但那种"终于看懂了"的成就感,真实又深刻。
理解,不仅仅在脑中,更刻进了手指的肌肉记忆里。
但如今,一切似乎都变了。
AI 能在几秒钟内为我们剖析一个框架的架构逻辑,
总结出设计思想,甚至给出可运行的简化版本。
看似我们"更快理解"了,
却在某种意义上------更难真正理解了。
懂,却非懂
AI 的解析能力极强,
当我让它帮我分析一段源码时,它能清晰地告诉我:
"这里用了观察者模式,这是为了实现解耦。"
"这部分逻辑对应的是依赖注入,用于模块扩展。"
听起来无懈可击。
可奇怪的是,我看懂了,却并没有真的懂。
因为我跳过了那个最有价值的过程------
探索、验证、怀疑、推翻、再重建。
那种在迷雾中摸索的挣扎,恰恰是理解真正发生的地方。
AI 帮我节省了时间,但也剥夺了"推理路径"的体验。
于是,我的学习变成了"摄取结论",
而不是"构建模型"。
实践的断层
过去读源码,最后一定会"自己实现一次"。
那是一个痛苦但充满乐趣的过程。
我会在调试中发现细节,在失败中加深理解。
而现在,因为AI讲得太透彻,
我常常止步于"明白了",却没有继续去"做一遍"。
结果知识就停留在了记忆层,
没有沉到直觉层。
于是我发现------
实践能力在退化 ,
思维变得轻浮,
知识变得像腐木一样飘浮不定。
理解源码还有意义吗?
在AI几乎可以"瞬间解释一切"的今天,
工程师还需要阅读源码吗?
我想的是:仍然需要,但目的已经变了。
我们不再需要通过阅读源码来证明"我也能写一个"。
而是要通过它来理解:
- 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 它在解决什么问题?
- 它牺牲了什么,又换来了什么?
AI 可以告诉你"是什么",
但只有人类能体会"为什么"。
理解源码的真正价值,
从"实现能力"转变为"判断能力"。
它让我们能看清一个系统的边界,
知道何时该用,何时该改,何时该放弃。
AI 与人类的分工:定义 vs 探索
AI 是擅长探索 的存在。
它能在巨大的信息空间中,快速找出模式与路径。
但它不会定义问题------不会问"这件事是否值得做"。
人类的力量在于定义与判断 。
我们能在混沌的现实中抽象出目标,
能感受到什么是"优雅的架构"、什么是"合适的复杂度"。
这种基于经验、直觉与美感的决策,
是AI暂时无法替代的。
我觉得未来最强的协作方式,不是"AI替你写代码",
而是------AI探索空间,人类定义边界。
你告诉AI:"我想要一个高可维护性的编辑器架构。"
AI 会帮你生成多种方案;
但由你来决定:
- 哪一种最适合团队;
- 哪一种未来更易演化;
- 哪一种最符合你对"优雅"的理解。
这,就是新的分工。
从手艺人到系统思考者
AI 让"懂代码"这件事变得廉价。
但它反而让"懂系统"变得稀缺。
真正优秀的工程师,将从"手艺人"进化为"系统思考者":
- 你不必记住每个API,但要能看出抽象层的设计意图;
- 你不必实现算法,但要能判断算法与场景的匹配度;
- 你不必理解所有源码细节,但要能定义系统的边界与价值。
换句话说:
未来的工程师,不再是"写代码的人",而是"设计智能系统的人"。
结语
AI 时代不是工程师的终结,
而是思考方式的重生。
我们不再是代码的搬运工,
而是智能系统的架构者。
AI 是我们的加速器,不是替代品。
它负责"多",我们负责"对"。
理解的深度,不在于AI解释得多清楚,
而在于------我们是否还愿意亲手去验证、去怀疑、去创造。
懂代码很容易,
懂系统很难,
而真正懂自己为什么要写代码,
这,才是AI时代工程师的新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