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亿用户正在拥抱智能工具,而国产模型成为了这场变革的主角。
10月18日,在2025(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揭示了我国AI产业发展的新里程碑。

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已达5.15亿人 ,普及率达到36.5% 。在短短半年时间内,用户规模激增2.66亿人 ,增速高达106.6% ,实现了翻倍增长。
其中,中青年和高学历用户成为生成式AI的主力军。报告显示,40岁以下用户占比合计达到74.6%,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用户占比为37.5%。
用户爆发式增长,AI普及驶入快车道
生成式AI在我国的普及速度令人惊叹。回顾过去半年的发展,106.6%的增长速率意味着生成式AI用户规模实现了翻倍。
这一增长幅度远超移动互联网早期同类应用的普及速度。
从用户年龄结构来看,19岁及以下用户占比最高,达33.8%,而40岁及以上用户占比合计为25.4%。这一方面说明年轻一代对新技术的高接受度,另一方面也显示在中老年群体中仍有巨大的渗透空间。
同时,80.9% 的用户利用生成式AI产品回答问题,使其成为最主流的应用场景。用于文本生成和处理的用户比例为36.0%,而生成图片、视频的用户占比33.0%。
这些应用场景的分布表明,AI正从单一的聊天工具演进为多功能的内容创作和生产力平台。
国产大模型崛起,九成用户青睐本土产品
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超过90%的用户表示会首选国产大模型。
国产生成式AI大模型的崛起并非偶然。截至2025年8月,我国累计有538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263款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或功能完成登记。
完善的产业体系为国产模型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报告指出,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达157.6万件,占全球申请量的38.58%,位居全球首位。这一数字印证了中国已成为推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在开源社区,此前公布的全球最强的十大开源大模型中,有九个来自中国,也体现了国产模型在AI开源领域的强大实力。
应用场景丰富,AI赋能千行百业
生成式AI正在从消费领域向传统行业加速渗透。目前,AI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搜索、内容创作、办公助手、智能硬件等多种场景。
不仅如此,它还在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科学研究等领域得到积极探索实践。
AI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传统行业的运作模式。
除此之外,政策支持为AI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并于8月出台《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

目前,随着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以及覆盖芯片、算力、数据、平台、应用等相关环节的产业链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布局,正在为国产模型的成功逆袭提供坚实支撑。
从技术发展角度看,多模态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国产生成模型不仅在语义响应、动态质量、画面美学等方面的生成效果显著提升,还能理解用户提供的图片、视频等多模态参考信息,从而强化模型对作者创意的理解能力。
具身智能作为新兴方向,已成为当前投融资的热点领域。相关产品正在逐渐走出实验室,在教育、医疗、线下服务等场景得到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向线下服务拓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刘郁林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已不再是实验室中的概念,而是形成了能够稳定支撑亿级用户、精准响应多样化需求的成熟服务体系。
随着技术能力与服务能力的双重成熟,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具备了大规模落地应用的坚实基础。

从全球竞争格局看,中国AI产业正从技术追随者向创新引领者转变。五亿用户只是一个起点,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持续拓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更深入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推动社会各领域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未来,随着模型集成、开源社区、具身智能、智能体和完善治理五大方向的持续发展,中国AI产业有望在全球竞争中从跟跑走向并跑,最终在关键领域实现"领跑"。
这场由5.15亿用户共同参与的AI普及浪潮,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