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知识】Q/K/V权重矩阵学习笔记

Q/K/V权重矩阵学习笔记(

一、先搞懂:Q、K、V从哪来?------权重矩阵的核心作用

在Transformer的注意力机制中,Q(查询)、K(键)、V不是凭空生成的,而是通过"输入向量 × 对应权重矩阵" 得到的。

先明确两个基础维度(日常常用设置,记熟不混淆):

  • d_model:输入向量的维度(即"词嵌入+位置编码"后每个词的向量长度),常用值为 512
  • d_k:Q和K的维度(V的维度通常和d_k相同),常用值为 64(选64是为了平衡计算效率和信息保留,避免维度太高导致计算变慢)。

权重矩阵的核心功能:把d_model=512维的输入向量,"转换压缩"成d_k=64维的Q、K、V向量------既保留输入的关键语义/位置信息,又降低后续注意力计算的复杂度。

二、单头注意力:Q/K/V权重矩阵的"样子"

单头注意力是最基础的场景(只有1组Q、K、V权重矩阵,分别叫W_QW_KW_V),重点看"维度结构"和"实际计算逻辑"。

1. 权重矩阵的固定维度

不管是W_QW_K还是W_V,维度都完全相同,遵循"输入维度 × 输出维度"的规则:
权重矩阵维度 = d_model × d_k → 512 × 64

  • 行:对应输入向量的每个维度(512行 → 对应输入向量的512个数字);
  • 列:对应Q/K/V的每个维度(64列 → 对应Q/K/V向量的64个数字)。

2. 用"简化示例"看具体结构(降低维度,更易理解)

为了直观,把d_model简化为4(输入向量是4维),d_k简化为2(Q/K/V是2维),此时W_Q的结构如下(W_KW_V结构完全一样,只是里面的数字不同):

输入向量的维度(行) 输出Q的维度1(列1) 输出Q的维度2(列2)
输入第1个数字(x₁) w₁₁(模型学的参数) w₁₂(模型学的参数)
输入第2个数字(x₂) w₂₁(模型学的参数) w₂₂(模型学的参数)
输入第3个数字(x₃) w₃₁(模型学的参数) w₃₂(模型学的参数)
输入第4个数字(x₄) w₄₁(模型学的参数) w₄₂(模型学的参数)
关键说明:
  • 表中的w_ij(比如w₁₁、w₁₂):是模型在训练过程中"慢慢学出来的数字"------初始是随机值,训练时会根据任务(比如翻译、文本理解)不断调整,直到Q/K/V能准确计算出"词与词的关联度";
  • 如何得到Q向量?:输入向量(比如[x₁, x₂, x₃, x₄])和W_Q做矩阵乘法,计算过程如下:
    Q的第1个数字 = x₁×w₁₁ + x₂×w₂₁ + x₃×w₃₁ + x₄×w₄₁
    Q的第2个数字 = x₁×w₁₂ + x₂×w₂₂ + x₃×w₃₂ + x₄×w₄₂
    最终得到2维的Q向量(对应简化后的d_k=2)。

三、多头注意力:Q/K/V权重矩阵的"拆分与拼接"

多头注意力(常用8个"头")的核心是"拆分Q/K/V到多个子空间,独立算注意力后再合并",对应的权重矩阵也会拆成多组"子权重矩阵"。

1. 总权重矩阵维度不变

多头注意力不会改变"输入→输出"的总维度:输入还是512维,Q/K/V的总维度还是64维(只是拆成8组,每组维度变小)。

2. 子权重矩阵的维度计算

假设头数为h(常用h=8),则每组"子权重矩阵"的维度为:
子权重矩阵维度 = d_model × (d_k / h) → 512 × (64/8) = 512 × 8

  • d_k / h:每个头的子Q/子K维度(64/8=8),确保8个子Q拼接后总维度还是64(8×8=64)。

3. 用"简化示例"看拆分逻辑

还是用d_model=4d_k=2、h=2(2个头)的简化场景:

W_Q是4×2(和单头一致),拆成2个"子W_Q",每个子W_Q的维度是4×1(因为d_k/h=2/2=1)。

① 总W_Q(4×2)
输入维度 总Q列1 总Q列2
x₁ w₁₁ w₁₂
x₂ w₂₁ w₂₂
x₃ w₃₁ w₃₂
x₄ w₄₁ w₄₂
② 拆成2个子W_Q(每个4×1)
  • W_Q1(对应第1个头,生成"子Q1"):

    输入维度 子Q1列1
    x₁ w₁₁
    x₂ w₂₁
    x₃ w₃₁
    x₄ w₄₁
  • W_Q2(对应第2个头,生成"子Q2"):

    输入维度 子Q2列1
    x₁ w₁₂
    x₂ w₂₂
    x₃ w₃₂
    x₄ w₄₂
③ 拼接回总Q

输入向量分别和2个子W_Q相乘,得到2个1维的"子Q"(子Q1、子Q2),再把两个子Q拼接起来,就得到2维的"总Q"------和单头注意力的Q维度完全一致,只是多了"拆分→独立计算→拼接"的过程,目的是让模型从"多个视角"计算词的关联度。

四、核心总结:Q/K/V权重矩阵的4个关键特征

  1. 维度固定 :由d_model(输入维度)和d_k(Q/K维度)决定------单头是d_model×d_k,多头是拆成h组d_model×(d_k/h),维度不会随便变;
  2. 数值动态 :没有"固定不变的样子"(比如固定的数字),初始是随机值,训练时会根据任务不断优化,最终目的是让Q/K/V能准确捕捉"词与词的关联";
  3. 结构相同,数值不同W_QW_KW_V的维度完全一样,但里面的w_ij数值不同------因为它们的作用不同(Q负责"查关联",K负责"被查询",V负责"提供信息"),需要学习不同的转换规则;
  4. 本质是"转换器":核心作用是把高维输入向量(512维)转换成适合注意力计算的低维向量(64维),既保留关键信息,又降低计算量,是注意力机制能高效工作的基础。

附:代码视角(帮助理解,可选)

如果后续看代码实现(比如用Python的PyTorch框架),Q/K/V权重矩阵会用"线性层"定义,本质和我们讲的维度一致:

python 复制代码
# 定义d_model=512,d_k=64
import torch.nn as nn

# W_Q、W_K、W_V分别对应Q、K、V的权重矩阵(线性层的权重就是我们讲的W_Q/W_K/W_V)
W_Q = nn.Linear(in_features=512, out_features=64)  # 维度512×64
W_K = nn.Linear(in_features=512, out_features=64)
W_V = nn.Linear(in_features=512, out_features=64)

# 输入向量(假设batch_size=1,句子长度=1,即单个词的输入向量)
input_vec = torch.randn(1, 1, 512)  # 形状:(batch, 句子长度, d_model)

# 生成Q、K、V
Q = W_Q(input_vec)  # Q的形状:(1,1,64),对应d_k=64
K = W_K(input_vec)
V = W_V(input_vec)
相关推荐
无限进步_4 小时前
【C语言】在矩阵中高效查找数字的算法解析
c语言·开发语言·数据结构·c++·其他·算法·矩阵
花菜会噎住5 小时前
Chainlit+LlamaIndex 多模态 RAG 开发实战7:从系统架构到功能落地,搞定 PDF/PPT/ 图片全类型文件处理
pdf·大模型·rag·llamaindex
文火冰糖的硅基工坊6 小时前
[人工智能-大模型-29]:大模型应用层技术栈 - 第二层:Prompt 编排层(Prompt Orchestration)
人工智能·大模型·prompt·copilot
墨利昂18 小时前
Transformer架构:深度学习序列建模的革命性突破
深度学习·架构·transformer
小龙21 小时前
【基础理论】位置向量|位置编码学习笔记
大模型·transformer·基础理论·位置编码
患得患失94921 小时前
【NestJS】class-transformer什么用
transformer·nestjs
小新学习屋1 天前
大模型-智能体-【篇四: Agent GPT 、AgentTuning、LangChain-Agent】
gpt·langchain·大模型·智能体
攻城狮7号1 天前
OpenAI 的 Sora 2来了:一场创意革命与失控的狂欢
人工智能·大模型·openai·ai视频·sora 2
文火冰糖的硅基工坊1 天前
[人工智能-大模型-15]:大模型典型产品对比 - 数字人
人工智能·大模型·大语言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