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看着屏幕上 AI 嗖嗖地生成几百行代码,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前几年还觉得"写代码是门手艺",结果现在,AI 一开口,App、接口、甚至测试都能自动拉起来。 那我们呢?还剩下什么价值?
这是最近我反复在想的问题。 不是焦虑那种"要被替代了"的情绪,而是一种更深的困惑: 如果 AI 都能写出 App,那我还该学什么、做什么、坚持什么?
一、AI 写得快,但它不懂"为什么"
你让 AI 写个"记账 App",几秒钟就能出一个能跑的版本。 界面也不丑,逻辑也对,甚至还能用个云数据库。 但问题是------它只是"能跑"。
你问它:"怎么让用户每天都想打开这个 App?" AI 会开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它不知道人类会偷懒、会健忘、会三分钟热度。它不会体会"用户坚持三天后放弃的那种挫败感"。
真正让一个产品活下来的,不是代码,而是洞察。 你得知道用户为什么需要它、为什么会放弃它、为什么愿意为它付钱。 AI 可以写出功能,但写不出"共情"。
二、抄得快,不代表抄得成
有人说:"那我就算想个点子,也会被别人几分钟抄走啊。"
确实。现在你用 AI 写个小工具,别人看一眼思路,也能瞬间复刻。 以前靠"技术门槛"吃饭的日子,确实过去了。 但问题是------别人能抄功能,抄不了系统。
举个例子: 你做一个"日程提醒"App,别人抄过去改个名字上线。 但如果你背后有个社群、有内容、有激励机制、有数据积累------那就不是 App,而是一整个生态。
代码是壳,系统才是魂。 AI 再快,也只是造壳的工具。
三、信息越来越便宜,但"选择"越来越贵
AI 最大的问题,不是写不出来,而是写太多了。 它会给你 100 个方案、100 种优化方式,看起来都对。 但你得选一个。 选错了,时间和资源都打水漂。
这就像以前写代码最难的是"实现",现在最难的是"判断"。 判断哪个功能值得做,哪个方向有意义,哪个问题真的痛。 这种判断来自经验、失败、直觉,AI 学不会。 你可能会发现,越到后面,写代码的人越来越多,懂得"别写"的人越来越少。
四、别小看"关系"这件事
以前我们做产品,讲用户增长、讲留存、讲数据。 现在,我更关注"关系"。 什么关系?人和人之间的那种。
比如你做了个编程工具,别人用着觉得爽,转发一句"真有用",那就是信任。 再比如你写技术文章,读者觉得你真懂行,下次他出问题还会来找你。 这就是关系。 AI 抄不走、算不出,也没法替代。
未来最值钱的东西,是你和用户之间那种"信任链"。 这玩意儿是靠时间和真诚堆出来的,不靠技术栈。
五、别陷在"快"里
AI 帮我们提速,这没问题。 但有时候,你越快,越容易变成流水线上的一环。 今天你写了一个 App,明天就有十个差不多的版本上线。 如果你只是追着速度跑,迟早被速度吞没。
真正有意义的,是你能不能慢下来,去问自己几个问题:
- 我为什么做这个东西?
- 它能不能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
- 如果明天我不用 AI,我还愿不愿意自己写这段逻辑?
慢下来,不是效率低,而是在噪音里找方向。 AI 的时代,能慢下来思考的人,反而更快。
六、未来的开发者,会变成三种人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未来的开发者会分成三类:
类型 | 说明 | 核心价值 |
---|---|---|
工具型 | 会用各种 AI,提效、自动化 | 快,但可替代 |
系统型 | 会设计流程和架构 | 稳,能复用 |
洞察型 | 能看清人、懂场景、定义问题 | 慢,但最值钱 |
你可以让 AI 变成你的工具,但不能让自己变成 AI 的工具。
七、写在最后
有时候我也在想,也许未来的开发者,不再是写代码的人,而是写方向的人。 技术门槛越来越低,门外的噪音越来越多。 能留下来的,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把"人"和"系统"连起来的。
AI 可以写出漂亮的界面、完美的算法,但它写不出:
- 一个让人想坚持的 App;
- 一个让人产生信任的品牌;
- 一句能让人点头的文案;
- 或者,一段能让人读完后想"我也想试试看"的文字。
这些部分,是人类的专属领域。 哪怕技术再卷,思考、情感、判断、连接------依然是我们最后的护城河。
一些朋友的观点分享:
AI 可以复制你的代码,但复制不了你对世界的看法。 未来不是比谁写得快,而是比谁看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