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们,估计你们都经历过。老板一拍板:"这个项目很急,两周后上线!" 整个团队瞬间进入"战斗状态"。这时候,前端往往站在一个十字路口:
左边那条路:讲究!模块化、组件化,接口统一管理,样式变量抽离。一切井井有条,像个精致的工程师。
右边那条路:干就完了!管他什么组件不组件,先把页面堆出来,功能跑通再说。样式?先怼上去,兼容性问题后面再救火。
我刚入职的这家公司,在最近一个紧急的 Uniapp 项目里,毫不犹豫地集体冲向了右边那条路。不仅如此,他们还祭出了"终极武器"------AI生成代码。
一、 "AI快枪手"的幻梦与残酷现实
为了极致地追求效率,我的新同事们迷上了一种"魔法":把UI设计图截图,扔给某个AI工具,瞬间就能得到一大段Vue代码。看起来,页面骨架和样式一下子就都有了,这简直就像得到了一把"神仙法宝"。
一开始,我也被这种速度震惊了。但很快,魔法就变成了魔法攻击,反噬开始了。
你得到的不是一个页面,而是一坨重达千行的"代码巨石"。
- 一个
.vue
文件,轻轻松松突破1000行 :模板(<template>
)、逻辑(<script>
)、样式(<style
)全部死死地耦合在一个文件里。你想找个按钮的点击事件?请在几百行的methods
里慢慢搜寻。想调整某个元素的样式?请在几百行的CSS
里玩"大家来找茬"。 - AI的"死脑筋"与业务的"活变化":AI生成的是"死代码"。它根据一张静态图生成静态结构。但我们的业务是动态的,今天要加个条件判断,明天要循环渲染数据。在这些上千行的巨石文件里添加业务逻辑,就像是在一个已经塞满的行李箱里,硬塞进一件厚外套,不仅难,而且会把整个结构都搞乱。
- 修改的噩梦 :产品经理说,"把这个列表项左边的图标换成右边的,再加个角标"。若是一个封装好的
<list-item>
组件,可能改几个属性就好。但现在,你需要在这个干行文件里,找到对应的模板结构、绑定的数据、以及相关的样式,进行精准而又脆弱的修改。一不小心,样式冲突了,布局错乱了,bug就出来了。
用AI生成页面,就像请了一个不会思考、只会蛮干的"外包工人"。他把所有砖头、水泥、钢筋一次性全部倾倒在你指定的地方,告诉你"房子盖好了"。至于你想进去改个水电?对不起,请先把这堆混杂的建材挖开。
二、 "先跑起来再说"的代价,比你想的要大得多
AI的加入,让"先糙快"的开发模式的弊端被无限放大。
-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恐怖:......(此处省略,之前内容已描述)......
- 接口联调,一场噩梦:......(此处省略,之前内容已描述)......
- 样式兼容,无尽的深渊:......(此处省略,之前内容已描述)......
- "AI巨石"难以消化:这是新坑。后期你想重构,把这些AI生成的巨型页面拆分成组件时,会发现它们内部耦合得如此之紧,数据和样式盘根错节,拆解它们所需要的心力和时间,甚至可能超过重写。这块"巨石"会永远立在你的项目里,成为一个谁都不敢碰的"祖传代码"。
说白了,"AI快枪手"+"先糙快"的组合,是在用未来的宝贵时间,换取眼前几分钟的虚假繁荣。它不是在帮你盖房子,而是在帮你制造一个极其复杂、亟待整理的"建筑垃圾场"。
三、 把AI当成"助手",而不是"替身"
难道AI一无是处吗?当然不是。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用它。
错误的用法 :把AI当作代码的"生产者",直接交出开发主权。 正确的用法:把AI当作你的"超级助手"或"实习生"。
- 让它生成"原材料" :你可以让它帮你生成一个基础的、标准的按钮样式,或者一个通用的列表项模板。然后,由你这个专业前端,将这些"原材料"整合到你自己的组件系统和项目架构中。
- 让它帮你写工具函数 :比如一个日期格式化函数,你可以描述需求,让它生成,然后你检查、测试后,放入你的
utils
文件夹。 - 让它解释代码或提出建议:当你遇到一个复杂逻辑时,可以让它帮你分析,提供几种实现思路。
记住,你才是项目的总建筑师,负责设计和把控整体结构。AI是你的工具,负责处理一些重复、基础的劳力工作。绝不能让它来主导架构。
四、 实战:走一条"有纪律的敏捷"之路
那到底该怎么干?全盘照搬理想化的架构模式,时间不允许。完全野蛮生长(尤其是依赖AI野蛮生长),后期又无法收拾。我们需要一条 "有纪律的敏捷" 之路。
1. "最小化"组件思维 ......(此处省略,之前内容已描述,但可以强调:即使在用AI生成代码后,也要有意识地去拆解和封装)......
2. "契约式"接口管理 ......(此处省略,之前内容已描述)......
3. "底线式"样式规范 ......(此处省略,之前内容已描述)......
4. "批判性"地使用AI 给团队立下规矩:可以使用AI辅助,但产出的代码必须经过重构和整合,才能进入项目主线。禁止直接提交AI生成的、未经整理的"巨石文件"。
五、 在AI时代,前端的核心价值是"设计",不是"拼凑"
经历过这次AI带来的惨痛教训,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在AI能够轻松生成代码的今天,一个前端工程师的核心价值,正在从"写代码的能力"迅速转向"设计架构和抽象业务的能力"。
代码的生命周期里,写代码只是一瞬间,而读代码、改代码、调试代码才是常态。AI帮你加快了"写"的速度,但如果你放任不管,它会让你后续的"读、改、调"过程痛苦一万倍。
在 deadline 的高压下,选择"粗糙"和"AI依赖症"是人的本能,但选择"有纪律的敏捷"并智慧地使用工具,才是专业者在新时代的素养。
这就像木工干活,现在有个机器人能帮你快速锯木头了(AI)。业余的木匠让机器人乱锯一气,结果满地都是尺寸不一的木料,根本无法组装。专业的木匠则用机器人精准地切割他事先设计好的标准零件,然后快速组装成坚固的家具。
所以,请做那个专业的水手。用AI这股强风来驱动你的帆船,而不是让它把你的船吹得四分五裂。今天的"慢思考"和"强设计",正是为了在AI的浪潮下,实现明天真正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