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IA - 网络初级工程师
一、网络基础
第一阶段
网络的成长历史:先有电脑 -> 后来为了传输信息,产生网络 -> 对等网
应用层 抽象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 编码
表示层 编码 -> 二进制
表示层以下层都是二进制。
会话层 提供会话地址 -- 无标准 -- 应用程序自行设定
上三层为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加工处理 -- 故统称为应用流程
下四层负责数据传输转发 -- 统称为数据流程
传输层 -- 分段、端口号 TCP/UDP
网络层 -> internet协议 -- IP (逻辑寻址)---- IP地址
数据链路层 = 逻辑链路控制层(校验) -> LLC + 介质访问控制层 -> 控制芯片的程序:程序存储地址(MAC地址是二进制),控制物理层和MAC地址(物理寻址)
物理层 物理硬件
网络范围变大
- 节点增多 -- HUB(集线器)
多台电脑直线连接->总线型(直线型拓扑)
多台电脑连接成一个圈,环形->环型
车轮状,中心向四周连接多台电脑->星型
网状连接多台电脑 -> 网状型
使用集线器增加网络节点 --- 集线器为物理层设备,仅对电流进行加压和传导;任意接口进入的电流,均会被集线器使用自带供电,加压后延其他所有接口导出。
导致的问题或缺点:
-
不安全 -- 所有用户都能受到信息,就像广播一样。
-
延时很大 -- 产生大量的垃圾信息
-
冲突问题 -- 解决方法:排队: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 -> 排队机制 -- 没有完全解决冲突
-
地址需求 -> 唯一,格式统一
解决地址需求问题:MAC地址 -> 网卡芯片ID,出厂烧录,全球唯一,由于其存储在网卡芯片的控制程序中,而控制程序属于介质访问控制层(Medium Access Control Layer)介质层的简称为MAC,故称其成MAC地址;它由48位二进制构成,应用层使用16进制进行标识显示。
- 距离 -> 中继器(放大器--使用独立的供电,进行电压的恢复-纯物理加压-属于物理层-由于其不对电波的波形进行修改,故不能无限延长传输距离)
第二个阶段
网络增大的核心要求:
1、无限传输距离
2、完全没有冲突 -- 所有节点可以同时去手法自己的数据
3、单播 -- 一对一传输
网桥 (过渡需求发展)-- 交换机:(属于介质访问控制层:将电信号识别为二进制,二进制识别为电信号)-> 控制物理层实现:二进制与电流间的转换。
交换机永远都是看原本电脑用户的MAC地址
作用:
-
提升端口密度 -- 继承集线器的功能 -- 同时连接多个节点
-
无线传输距离 -- 识别、存储、重写
-
彻底解决冲突 -- 识别、存储 -- 二进制可被存储和记录
-
实现单播转发 -- 节点之间一对一通讯
电流进入交换机后,识别为数据;交换机先查看数据中原MAC地址,然后将其对应的入口记录到本地的MAC地址表中;在查看目标MAC地址,基于本地的MAC表进行查询,若表中存在记录,仅向对应接口单一复制该流量;若表中没有记录,将洪泛该流量;
- 洪泛--除流量的接入外,其他所有接口均复制转发;
总结梳理:
大 -> 无限传输距离、无冲突、单播 -> 网桥(交换机)-> MAC地址(已知目标地址就单播,如果不知道就先洪泛,然后单播)->洪泛 -> 洪泛的范围(范围超过一定范围也会卡) -> 路由器(家用路由器,又称软路由)-> internet协议 -> IP地址 -> ARP -> 广播(交换机未参与到广播)(广播来,单播回)->广播域(洪泛域):是有物理范围决定广播域的大小。
为了使用路由器扩大范围,这里出现了IP地址,这里的IP地址放在了新的一层网络层。
IP地址:逻辑地址--临时地址 存在V4/V6两个版本
IPV4地址:32位二进制构成 -- 在应用层使用点分十进制显示
当直接关注一个ip地址,无法区分网络位和主机位;使用子网掩码来标记;
举例:
bash
11000000 10101000 00000001 00000001
192.168.1.1 在32位的地址中:
前段为网络位 -- 对应不同的洪泛范围
后段为主机位 -- 标识本地在本范围内的唯一性
ARP: 地址解析协议 -- 通过某一种来获取另一种地址:
A-ARP(正向ARP地址解析协议):PC1使用二层(介质访问控制层)广播,通过PC2的ip地址,获取PC2的MAC地址。该过程完成后,同时可以让中间的交换机生成MAC表,让两台设备之后能实现单播交互。
广播 -- 二层广播 -- 终端故意发送数据包时,将目标MAC地址设定为全1(该MAC地址在网络中不存在),迫使交换机洪泛该数据到整个洪泛范围。
网络速率 约等于 (带宽/8)*85%
分段:
定义:共享式网络中,数据包容量不易过大,否则将可能无法正常传输;所以必须进行合理切分;分段大小由MTU值决定;
MTU -- 最大传输单元 -- 设备限制的一个数据包的一个数据包的最大容量,默认1500字节
端口号:16位二进制 十进制使用
0-65535,其中1-1024注明端口-静态端口 -- 默认分配给各种服务;
1025-65535动态端口-高端口 -- 随机分配给各个进程
作用:用于区分同一设备上不同程序产生的不同进程。
UDP:用户数据报文协议
作用:传输层的基本工作协议;仅完成传输层的基本 -- 分段(受MTU限制)
分段后的一段组成部分:数据+数据端口+目标端口+UDP的长度+UDP校验和
TCP:传输控制协议
在完成了传输层的基本工作外,还需要保证传输的可靠性(即分段,添加端口号;又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除了进行正常的分段和提供端口:还会进行可靠性的保障机制---面向连接 可靠传输
面向连接:通过三次握手建立端到端的虚链路;
TCP3次握手,4次断开断开规则
三次握手 -- 在转发真正需要传递的数据前,先通过3次交流,来确定是否可以发送和接收,如何接收。
可靠传输:4种可靠机制 - 确定、排序、流控(滑动窗口机制·)、重传
协议的选择:
如果时效性强,就选UDP;时效性要求不高和安全和性能,就选TCP。
IPV4报头:
internet协议 -- 最重要的功能为逻辑寻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