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 CDN 隐藏真实攻击源(溯源规避)
这是最常见的利用场景,攻击者通过 CDN 转发攻击流量,让目标无法直接定位到自己的真实 IP。
具体操作:攻击者将攻击流量(如扫描、低流量渗透)先发送到 CDN 节点,再由 CDN 节点转发至目标服务器。
核心目的:掩盖攻击源头,避免被目标服务器的防火墙、日志系统直接追踪到真实 IP,增加攻击的隐蔽性。
典型场景:针对小型网站的持续性漏洞扫描,或试探性的 SQL 注入、XSS 攻击前的信息收集。
- 发起 CDN 层 DDoS 攻击(消耗目标资源)
这类攻击不直接攻击源服务器,而是针对目标网站已接入的 CDN 服务,通过耗尽 CDN 的防护资源或带宽,间接导致网站瘫痪。
具体操作:
攻击者向目标网站的 CDN 节点发送大量伪造的、带有目标域名的请求(如 HTTP/HTTPS 请求)。
这些请求会触发 CDN 的缓存或转发机制,快速消耗 CDN 的节点带宽、连接数等资源。
核心目的:当 CDN 资源被耗尽后,无法再为源服务器提供防护和加速,导致源服务器直接暴露或因流量过载宕机。
关键特点:攻击目标是 "CDN 服务" 而非 "源服务器",利用 CDN 的防护上限作为攻击突破口。
- 滥用 CDN 缓存功能(传播恶意内容)
攻击者利用 CDN 的缓存机制,将恶意内容(如钓鱼页面、恶意脚本)缓存到 CDN 节点,借助 CDN 的可信度和加速能力传播。
具体操作:
攻击者先搭建包含恶意内容的服务器,并将该服务器接入某个 CDN(可能通过伪造域名或滥用免费 CDN 服务)。
诱导用户访问 CDN 缓存的恶意内容 URL,由于 CDN 节点的加速特性,恶意内容加载更快,且用户可能因 "CDN 节点 IP" 降低警惕。
核心目的:利用 CDN 提升恶意内容的访问速度和传播范围,同时降低恶意服务器被快速封禁的风险。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上述行为均属于违法网络攻击行为,会对他人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同时违反《网络安全法》《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