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G信号处理——(2)脉搏波信号刺激前后RMSSD心率变异性研究」2025年10月23日

一、引言

[1.1 心率变异性的生理意义](#1.1 心率变异性的生理意义)

[1.2 脉搏波信号的生理特征](#1.2 脉搏波信号的生理特征)

二、信号预处理理论框架

[2.1 多级滤波体系设计](#2.1 多级滤波体系设计)

[2.1.1 基线漂移去除](#2.1.1 基线漂移去除)

[2.1.2 带通滤波处理](#2.1.2 带通滤波处理)

[2.1.3 工频干扰抑制](#2.1.3 工频干扰抑制)

[2.2 零相位滤波技术](#2.2 零相位滤波技术)

三、数学模型与计算方法

[3.1 RR间期序列构建](#3.1 RR间期序列构建)

[3.2 RMSSD 指标计算](#3.2 RMSSD 指标计算)

[3.3 统计检验模型](#3.3 统计检验模型)

[3.4 波峰检测优化策略](#3.4 波峰检测优化策略)

[3.4.1 初始峰值检测(统计阈值法)](#3.4.1 初始峰值检测(统计阈值法))

[3.4.2 峰值位置精修:](#3.4.2 峰值位置精修:)

四、实验结果分析

[4.1. 信号预处理效果](#4.1. 信号预处理效果)

[4.2 波峰波谷检测与 RMSSD 变化](#4.2 波峰波谷检测与 RMSSD 变化)

[4.3 统计检验结果](#4.3 统计检验结果)

[4.4 RMSSD 全局比较分析](#4.4 RMSSD 全局比较分析)

[4.5 特定刺激点 ΔRR 分布分析](#4.5 特定刺激点 ΔRR 分布分析)

五、实验结果分析

六、参考文献


一、引言

1.1 心率变异性的生理意义

心率变异性(HRV)分析通过量化心跳间期(RR 间期)的波动特征,反映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脏的调控功能。在生理信号处理中,脉搏波信号常被用于间接获取 HRV 指标,但其原始信号易受基线漂移、工频干扰、肌电噪声等影响,需通过多阶段预处理提升质量。RMSSD(连续相邻 RR 间期差值的均方根)作为 HRV 时域分析的核心指标,对副交感神经活性敏感,可有效量化刺激干预(如插管)前后的自主神经反应。

本研究构建了 "信号预处理 - 特征提取 - 指标计算 - 统计验证" 的完整分析框架,核心目标包括:

  1. 通过多维度滤波技术去除脉搏波信号中的噪声成分;
  2. 精准检测脉搏波峰以提取 RR 间期;
  3. 计算刺激前后 60 秒窗口内的 RMSSD 指标,结合统计检验验证差异显著性。

1.2 脉搏波信号的生理特征

脉搏波信号蕴含丰富的心血管系统生理信息:

  • 收缩期上升支:反映左心室射血速率和动脉系统顺应性

  • 峰值振幅:与每搏输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相关

  • 舒张期下降支:体现小动脉张力和血管弹性特性

  • 重搏波成分:包含主动脉瓣关闭和血液反流的动力学信息

二、信号预处理理论框架

2.1 多级滤波体系设计

本方法构建了四级串联滤波系统,确保信号质量的同时保留有效生理信息:

2.1.1 基线漂移去除

采用二阶Butterworth高通滤波器,传递函数为:

其中截止频率设定为0.5Hz,有效去除呼吸运动和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低频基线波动。

2.1.2 带通滤波处理

设计0.5-8Hz的带通滤波器,传递函数为:

该频带范围充分覆盖脉搏波的主要谐波成分,同时抑制肌电干扰和高频噪声。

2.1.3 工频干扰抑制

针对50Hz工频干扰,采用陷波滤波器设计:

其中w_0 = 2pi*f_0/f_s,ρ决定陷波带宽,确保有效抑制工频干扰的同时最小化信号失真。

2.2 零相位滤波技术

采用前向-后向滤波方法消除相位畸变:

该方法通过两次滤波操作(正向和反向)实现零相位延迟,确保波峰时序信息的准确性。

三、数学模型与计算方法

3.1 RR间期序列构建

设检测到的第 i 个脉搏波峰值位置为 t_i ,采样频率为 f_s ,则RR间期序列定义为:

RR 间期:连续两个脉搏波峰的时间间隔,是 HRV 分析的基础:

其中,(t_i)为第 i 个波峰的时间(单位:ms)

ΔRR 序列:相邻 RR 间期的差值,反映心率的瞬时波动:

3.2 RMSSD 指标计算

RMSSD 通过 ΔRR 序列的均方根量化短期心率波动,突出副交感神经的调节作用:

其中,N为有效 RR 间期的数量。该指标对 5 分钟内的短期变化敏感,对心率快速变化敏感,主要反映副交感神经活性,是评估刺激后自主神经反应的理想参数。

3.3 统计检验模型

配对 t 检验:比较同一组样本刺激前后的 RMSSD 差异,评估刺激前后RMSSD变化的统计学显著性:

其中,bar{X}_d 为刺激前后 RMSSD 差值的均值,s_d 为配对差值的样本标准差,n为样本量。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波峰检测优化策略

脉搏波峰的精准提取是 HRV 分析的前提,基于预处理后信号的特征(信噪比提升、基线平稳),设计融合自适应幅度阈值与生理约束的检测策略,以平衡检测灵敏度与抗干扰性。

3.4.1 初始峰值检测(统计阈值法)

基于归一化信号的统计特性设置双重筛选阈值:最小峰值高度阈值用于过滤噪声伪峰,最小峰间距阈值用于排除生理上不合理的密集峰值(正常心率下,两脉搏峰间距不小于 0.15 秒)。通过局部最大值检测实现初始峰值定位。

  1. 最小峰值高度阈值:结合信号均值与标准差设置自适应阈值,确保峰值高于大部分噪声波动。
  2. 最小峰间距阈值:基于采样率转换为样本点数,确保峰值间距符合生理心率范围。
  3. 局部最大值检测: 部最大值检测是峰值识别的基础判定逻辑,通过识别信号中的局部极大值点初步定位峰值。
3.4.2 峰值位置精修:

初始检测的峰值可能因噪声干扰偏离真实峰位(如峰值顶部存在微小波动)。通过在初始峰值周围设置局部搜索窗口,重新寻找窗口内最大值位置,实现峰值坐标的精确修正,提升峰值定位精度。

四、实验结果分析

4.1. 信号预处理效果

滤波阶段对比显示,原始脉搏波信号受多重噪声干扰:存在明显的低频基线漂移(表现为信号整体缓慢波动)、高频肌电噪声(快速随机震荡)及 50Hz 工频干扰(周期性尖峰)。经多阶段预处理后,信号质量显著提升:

图1:信号预处理各个阶段

图2:去除的噪声部分

  • 二阶 Butterworth 高通滤波(截止频率 0.5Hz)有效滤除低频基线漂移,使信号基线趋于平稳;
  • 0.5-8Hz 带通滤波进一步抑制高频肌电噪声,保留脉搏波核心频率成分;
  • 50Hz 陷波滤波精准消除工频干扰,避免其对后续波峰检测的干扰;
  • 15 样本窗口的移动平均平滑处理在去除残留噪声的同时,完整保留了脉搏波的特征峰形态(见图 1:预处理各阶段信号)。整体来看,预处理流程实现了 "噪声抑制 - 特征保留" 的平衡,为后续波峰检测和 HRV 指标计算提供了高质量数据基础。

4.2 波峰波谷检测与 RMSSD 变化

(1)波峰波谷检测性能

基于预处理后的平滑信号,采用 "动态阈值 + 生理约束 + 后处理优化" 的波峰波谷检测算法,取得优异的检测效果。

图3:PPG波峰波谷检测结果

  • 波峰检测:通过 "阈值 = 信号均值 + 0.3× 标准差" 的动态幅度阈值,结合 0.15 秒(38 个样本点)的最小峰间距约束,共检测到 90 个有效波峰,且全部为与心动周期对应的主波峰(无重搏波峰误检),检测准确率达 100%(见图 3:PPG 波峰波谷检测结果);
  • 波谷检测:基于波峰位置的区域搜索策略(主波谷搜索区间为 "前一波峰后 0.1 秒至下一波峰前 0.05 秒"),共检测到 178 个有效波谷,均为主波谷(无重搏波谷误检),波谷位置与主波峰形成一一对应的周期结构,验证了检测结果的生理合理性;
  • 后处理优化:通过 0.05 秒(12 个样本点)的局部窗口精细调整波峰波谷位置,进一步提升检测精度,确保 RR 间期计算的准确性。

(2)RMSSD 指标变化特征

RMSSD 指标分析表明,插管刺激干预对心率短期波动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存在明显的个体时效性差异。

图4:刺激前后ΔRR变化结果

图5:刺激前后RMSSD均值对比结果

  • 全样本统计:共识别 16 个满足 "刺激后 RMSSD 减小" 的有效刺激点,刺激前 RMSSD 均值为 57.70±1.60 ms,刺激后降至 44.72±6.77 ms,平均下降 22.5%,提示刺激后副交感神经活性受抑制,心率波动幅度减小,自主神经调节能力暂时下降(见图 4:RMSSD 全局比较);
  • 个体差异:不同时间点的 RMSSD 变化率差异显著:71.9 秒时下降 24.8%(刺激前 57.51 ms→刺激后 43.24 ms),73.8 秒时下降 14.6%(刺激前 57.64 ms→刺激后 49.22 ms),74.7 秒时下降 14.2%(刺激前 57.71 ms→刺激后 49.52 ms),而 60.3 秒时仅下降 2.5%(刺激前 55.13 ms→刺激后 53.75 ms)。该差异可能与刺激刚发生时(60 秒左右)自主神经尚未产生显著应答有关,也反映了个体对插管刺激的敏感性差异。

4.3 统计检验结果

(1)全样本 RMSSD 配对 t 检验

配对 t 检验结果显示:t (15)=6.489,p=0.0000(p<0.05),证实刺激前后 RMSSD 指标的差异具有极强的统计学显著性。从群体水平验证了插管刺激对心率变异性的抑制效应,即刺激后副交感神经活性显著降低,与生理机制预期一致。

4.4 RMSSD 全局比较分析

图6:RMSSD全局比较结果

RMSSD 全局比较图表由 "RMSSD 分布箱线图" 和 "个体变化趋势散点图" 组成,从群体分布和个体差异两个维度,量化插管刺激前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特征(见图:RMSSD 全局比较)。箱线图清晰呈现了刺激前后 RMSSD 指标的群体分布差异:

(1)RMSSD 分布箱线图分析

  • 集中趋势:刺激前 RMSSD 分布的中位数约为 57.8 ms,与全样本均值(57.70±1.60 ms)高度一致,表明刺激前心率短期波动水平稳定;刺激后中位数降至 45.2 ms,较刺激前下降 21.8%,直接反映群体层面副交感神经活性的抑制效应。
  • 离散程度:刺激前 RMSSD 的四分位距(IQR)仅为 2.3 ms(Q1=56.5 ms,Q3=58.8 ms),分布紧凑,提示实验对象在刺激前的自主神经调节状态一致性较高;刺激后 IQR 扩大至 9.6 ms(Q1=39.1 ms,Q3=48.7 ms),离散度显著增加,反映个体对插管刺激的应答差异 ------ 部分个体 RMSSD 大幅下降(最低至 32.8 ms),部分个体下降幅度较小(最高达 53.7 ms),与前文提及的个体时效性差异一致。
  • 异常值:刺激后箱线图未出现明显异常值,表明即使存在个体差异,所有样本的 RMSSD 变化仍在生理合理范围内,数据可靠性较高。

(2)个体变化趋势散点图分析

散点图以 "刺激前 RMSSD" 为横轴、"刺激后 RMSSD" 为纵轴,通过对角线(y=x)划分变化方向:

  • 整体趋势:16 个有效样本点中,15 个点位于对角线下方,占比 93.75%,表明绝大多数个体在刺激后 RMSSD 显著降低,验证了插管刺激对副交感神经活性的抑制作用具有普遍性。
  • 个体差异:样本点与对角线的垂直距离反映 RMSSD 下降幅度 ------71.9 秒刺激点(57.51→43.24 ms)、73.8 秒刺激点(57.64→49.22 ms)等远离对角线,对应较大幅度下降;而 60.3 秒刺激点(55.13→53.75 ms)紧邻对角线,下降幅度仅 2.5%,进一步凸显刺激应答的个体时效性差异(刺激初期应答较弱,后续逐渐增强)。
  • 数据一致性:刺激前 RMSSD 样本点集中分布在 55-59 ms 区间(横轴),与均值 ± 标准差(57.70±1.60 ms)的范围一致,表明刺激前基线数据稳定,为后续差异对比提供了可靠基础。

4.5特定刺激点 ΔRR 分布分析

基于 "特定刺激点 ΔRR 分布" 图表(含直方图与箱线图),从分布形态、集中趋势、离散程度三方面解析插管刺激对心率瞬时波动(ΔRR)的影响(见图:特定刺激点 ΔRR 分布)。

(1)ΔRR 分布直方图分析

直方图以 ΔRR(ms)为横轴、频数为纵轴,直观呈现刺激前后 ΔRR 序列的频率分布特征:

  • 分布峰值 :刺激前 ΔRR 在 0 ms 附近形成显著峰值(频数达 12 次),且在 - 50~50 ms 区间内频数占比超 80%,表明刺激前心率瞬时波动以小幅、平稳变化为主,自主神经调节状态稳定;刺激后 ΔRR 在 0 ms 附近虽也形成峰值,但峰值强度显著弱于刺激前,且在 - 50~50 ms 区间外的频数占比有所增加,提示刺激后心率瞬时波动的 "集中性" 下降。
  • 分布范围:刺激前 ΔRR 取值范围为 - 150~150 ms,极端值(±100 ms 以上)频数占比仅 8%;刺激后取值范围未明显变化,但极端值频数占比上升至 15%,反映刺激后心率瞬时波动的 "极端变化" 概率增加,自主神经对心率的精细调控能力可能受损。
  • 样本量差异:刺激前 ΔRR 样本量充足(蓝色柱形覆盖区间完整),统计代表性强;刺激后样本量相对较少(红色柱形在部分区间频数为 0),一定程度上影响分布特征的可靠性。

(2)ΔRR 箱线图分析

箱线图通过中位数、四分位数和异常值,量化 ΔRR 分布的统计特征:

  • 集中趋势 :刺激前与刺激后 ΔRR 的中位数均接近 0 ms(箱体中线位置),两者差异极小,表明群体层面心率瞬时波动的中心位置未发生显著偏移
  • 离散程度 :刺激前箱体(Q1~Q3)范围约为 - 50~50 ms,四分位距(IQR)较小,反映 ΔRR 离散程度低;刺激后箱体范围扩大至 - 80~50 ms,IQR 显著增加,说明刺激后 ΔRR 的离散程度上升,心率瞬时波动的一致性下降。
  • 异常值:刺激前和刺激后均存在少量异常值(箱线图须外的点),但数量未超出生理合理范围(极端心动周期波动偶发),不影响整体分布特征的解读。

图7:特定刺激点ΔRR分布结果

  • 窗口与样本量:刺激前窗口(0.0-60.0 秒)ΔRR 样本量为 65,刺激后窗口(60.0-80.0 秒)ΔRR 样本量为 21,样本量差异较大(刺激后窗口时长仅 20 秒,导致有效心动周期数量减少);
  • 独立样本 t 检验:t (34.71)=0.540,p=0.592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该结果可能源于两方面原因:① 刺激后窗口时长不足(20 秒),样本量较少导致统计效能不足;② 60 秒时刺激刚发生,自主神经系统尚未产生显著的 ΔRR 序列变化(存在生理应答延迟)。提示单一时间点的专项分析需结合窗口时长、样本量及生理应答延迟特性综合判断,避免误判刺激效应。

五、实验结果分析

本研究构建了一套基于脉搏波信号的 HRV 分析完整技术体系,通过 "多级滤波预处理 - 精准峰检测 - RMSSD 指标计算 - 统计验证" 的闭环流程,系统探究了插管刺激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核心结论如下:

  1. 预处理技术有效性验证:构建的四级串联滤波系统(高通滤波去基线漂移、带通滤波提核心成分、陷波滤波抑工频干扰、移动平均平滑去残留噪声)实现了噪声抑制与生理特征保留的平衡,成功消除了脉搏波信号中的低频漂移、50Hz 工频干扰及高频肌电噪声,为后续峰检测和指标计算提供了高质量数据支撑。零相位滤波技术的应用确保了波峰时序信息的准确性,避免了相位畸变对 RR 间期提取的影响。

  2. 峰检测算法精准性突出:融合 "动态统计阈值 + 生理约束 + 局部精修" 的波峰检测策略表现优异,通过 "均值 + 0.3× 标准差" 的自适应阈值与 0.15 秒最小峰间距约束,实现了 100% 的主波峰检测准确率,无重搏波峰误检;结合 0.05 秒局部窗口精修,进一步提升了峰值定位精度,确保了 RR 间期序列的可靠性,为 HRV 指标计算奠定了基础。

  3. RMSSD 指标揭示刺激效应:插管刺激后,全样本 RMSSD 均值从 57.70±1.60 ms 降至 44.72±6.77 ms,平均下降 22.5%,且配对 t 检验结果显示 t (15)=6.489,p<0.001,证实刺激前后差异具有极强统计学显著性,明确了插管刺激对副交感神经活性的抑制作用。同时发现 RMSSD 变化存在显著个体时效性差异,刺激初期(60.3 秒)应答较弱(下降 2.5%),后续逐渐增强(71.9 秒下降 24.8%),反映了自主神经对刺激应答的时间依赖性及个体敏感性差异。

  4. 分布特征深化刺激影响认知:RMSSD 全局比较显示,刺激后群体分布中位数下降 21.8%,离散度显著增加(IQR 从 2.3 ms 扩大至 9.6 ms),93.75% 的个体 RMSSD 降低,验证了刺激效应的普遍性与个体异质性。特定刺激点 ΔRR 分布分析表明,刺激后心率瞬时波动的集中性下降、离散度上升,但因刺激后窗口时长不足(20 秒)导致样本量偏少,独立样本 t 检验未显示显著差异,提示单一时间点分析需兼顾窗口设计与生理应答延迟特性。

六、参考文献

1\] **Task Forc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nd the North American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 Heart rate variability: standards of measurement, phys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and clinical use. *Circulation*. 1996;93(5):1043-1065. 摘要关联:该文献建立了HRV分析的国际标准,明确了RMSSD等时域指标的计算方法和生理意义,为本文的HRV分析框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标准化依据。 \[2\] **Elgendi M.** On the analysis of fingertip photoplethysmogram signals. *Curr Cardiol Rev*. 2012;8(1):14-25. 摘要关联:文章系统综述了PPG信号的特征分析和处理方法,详细讨论了波峰检测算法和信号预处理技术,为本文的PPG特征点识别和信号预处理流程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3\] **Lu G, Yang F, Taylor JA, Stein JF.** A comparison of photoplethysmography and ECG recording to analys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healthy subjects. *J Med Eng Technol*. 2009;33(8):634-641. 摘要关联:该研究比较了基于PPG和ECG的HRV分析结果,验证了PPG信号在心率变异性分析中的可靠性,为本文采用PPG信号进行自主神经功能评估提供了实验证据支持。 \[4\] **Sassi R, Cerutti S, Lombardi F, et al.** Advances i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signal analysis: joint position statement by the e-Cardiology ESC Working Group and the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co-endorsed by the Asia Pacific Heart Rhythm Society. *Europace*. 2015;17(9):1341-1353. 摘要关联:文献总结了HRV信号分析的最新进展和技术标准,强调了多尺度分析和非线性方法的应用,为本文的RMSSD计算和统计分析方法提供了最新的技术指导。 \[5\] **Schäfer A, Vagedes J.** How accurate is pulse rate variability as an estimate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 review on studies comparing photoplethysmographic technology with an electrocardiogram. *Int J Cardiol*. 2013;166(1):15-29. 摘要关联:该综述系统评估了脉搏率变异性(PRV)作为心率变异性(HRV)替代指标的准确性,分析了PPG信号在自主神经功能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本文的研究设计和结果解释提供了重要的meta分析依据。 **Tips:下一讲,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脉搏波信号处理与应用的其他部分。** 以上就是**脉搏波信号刺激前后RMSSD心率变异性研究**的全部内容啦\~ 我们下期再见,拜拜(⭐v⭐) \~ **(Ps:有代码实现需求,请见主页信息,谢谢支持!\~)**

相关推荐
竹一阁12 小时前
数字阵列雷达系统(一)——概念及组成
fpga开发·信号处理
egoist20232 天前
[linux仓库]信号处理[进程信号·伍]
linux·信号处理·写时拷贝·软中断·硬件中断·缺页中断·时钟中断
Ro Jace2 天前
SCI论文实验设计方案(以信号处理领域为例)
人工智能·信号处理
FPGA_ADDA3 天前
小尺寸13*13cmRFSOC47DR数模混合信号处理卡
fpga开发·信号处理·射频采集·rfsoc·高速adda·8发8收
通信小呆呆4 天前
以矩阵视角统一理解:外积、Kronecker 积与 Khatri–Rao 积(含MATLAB可视化)
线性代数·算法·matlab·矩阵·信号处理
DuHz5 天前
用于汽车雷达应用的步进频率PMCW波形——论文阅读
论文阅读·算法·汽车·信息与通信·信号处理·毫米波雷达
DuHz6 天前
利用汽车雷达测试系统模拟多径效应——论文阅读
论文阅读·汽车·信息与通信·信号处理
通信小呆呆7 天前
收发分离多基地雷达椭圆联合定位:原理、算法与误差分析
算法·目标检测·信息与通信·信号处理
XINVRY-FPGA8 天前
XC7A100T-2FGG484I Xilinx Artix-7 FPGA
arm开发·嵌入式硬件·fpga开发·硬件工程·信息与通信·信号处理·fp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