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设计模式的用处比我们想象的也许要更大
我之前以为,低代码开发几乎用不到设计模式
但是后面发现其实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应用设计模式的
就拿结构型设计模式 中的适配器模式来说
在低代码开发中就很容易找到可以被适配器模式应用的场景:比如对一个封装好的函数/或工作流进行适配,使其不用对封装的内容进行修改,就可以实现新的功能~
今天来总结下设计模式的分类,康康你的工作,可以有哪些场景可以应用设计模式~
开局先抛一个问题:🤔 设计模式为什么要这么分类?
文末回答!
正文
设计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总结出解决常见问题的"可重用套路"。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使用,人们根据这些套路主要解决的是哪一类问题,将它们分成了三大类:
1. 创建型模式
- 关心什么 :解决"东西怎么来"的问题。
- 核心作用:它们提供各种灵活的方式来创建你需要的功能单元,而不是用死板的方式固定死。这样,你想换一种"东西"时,会非常方便,不用大动干戈。
- 常见例子【重要】 :
- 单例:确保全局只有一个实例,如配置文件管理器
- 工厂:专门负责生产对象,隐藏具体创建逻辑
- 建造者:分步骤构建复杂对象,如组装电脑
- 原型:通过复制现有对象来创建新对象
2. 结构型模式
- 关心什么 :解决"东西怎么搭配(可以是 nodejs 或其他后端开发中的类或函数,也可以是 kettle 中的转换,也可以是 n8n 中的工作流)"的问题。
- 核心作用:它们关注如何将不同的功能单元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强大、更灵活的新结构。就像拼乐高,重点是研究积木之间的连接方式,而不是改变积木本身。
- 常见例子【重要】 :
- 适配器:让不兼容的接口能一起工作,如转接头
- 装饰器:给功能动态添加新能力,不影响原功能
- 代理:控制对对象的访问,如权限验证、缓存
- 组合:用树形结构管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 外观:为复杂系统提供简化入口
3. 行为型模式
- 关心什么 :解决"东西怎么配合"的问题。
- 核心作用:它们负责管理和优化不同功能单元之间的通信、协作流程与责任分配。确保各个部分既能各司其职,又能顺畅地完成共同任务。
- 常见例子【重要】 :
- 观察者:一个状态改变,自动通知所有相关方
- 策略:灵活切换不同算法或策略
- 责任链:让多个对象依次处理请求
- 状态:根据状态改变对象的行为
- 模板:定义算法骨架,允许重写特定步骤
总结一下各个分类涉及的设计模式
【🍃 创建型模式】共有 5 种:
这些模式包括单例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建造者模式和原型模式。它们专注于如何以更灵活、更合适的方式来创建对象实例。
【🍃 结构型模式】共有 7 种:
这些模式包括适配器模式、桥接模式、组合模式、装饰器模式、外观模式、享元模式和代理模式。它们致力于通过有效的组合方式来构建更强大、更灵活的程序结构。
【🍃 行为型模式】共有 11 种:
这些模式包括责任链模式、命令模式、解释器模式、迭代器模式、中介者模式、备忘录模式、观察者模式、状态模式、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和访问者模式。它们专注于优化对象之间的交互过程和协作方式。
最后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要这么分类?
答案就是:它像一个清晰的问题索引。
当你遇到一个关于"如何创建"的难题,直接去"创建型"里找思路;
当你需要"组合功能"时,就去"结构型"里找方法。
这种分类,可以帮助开发者更方便地对不同的问题场景进行分类和处理,方便我们根据实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