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上节回顾
UDP协议
- 固定8个字节的报头
- 分为四个字段,每个字段占两个字节
- 分别为源端口、目的端口、报文长度、校验和
- 能够传递64kb的数据量
- 若想要传输更大的数据包,需要拆包组包(很复杂)
TCP协议
特征
有连接,面向字节流,可靠传输,全双工
简单解释一下以上含义:
- 有连接:TCP协议在传输数据前,要先建立专用的通信链路(即交互的双方都要保存对方的信息),结束通信后断开连接
- 面向字节流:把应用层要传输的数据视为字节流进行传输
- 可靠传输:相比于UDP把包发出去了就不管了的不负责任的态度,TCP协议通过各种机制来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后面会讲到)
- 全双工:TCP建立好连接之后,通信双方可以同时向对方传输数据,就好比打电话两个人可以同时说话那样
TCP报文结构
TCP的报文结构
接下来,我们依次认识各部分的含义
16位源端口号、16位目的端口号
- 这两个是传输层的概念,也是传输层的核心内容
TCP报头长度
- TCP报文的前5行的长度是固定的:固定占20个字节
- 而选项的存在使得 TCP报头的长度是可变的
- 选项部分最长可达40字节
- TCP首部的大小范围是 20~60字节
4位首部长度
- 作用是标识 TCP 首部的总长度
-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4位首部长度表示的是 "首部有多少个32bit"=> "首部有多少个4字节"
- 比如 4位首部长度的值是6 说明这个TCP的首部有 6*4=24个字节 这么长 ,
- 已知TCP的前五行已经固定占了20个字节,说明选项部分占了4个字节
- 那么这4位首部长度可以最多表示多少个 "首部有多少个4字节" 呢?
- 4位最多的情况=> 1111 =>转换为十进制是15 ,说明最多可以表示 首部有15个 "4字节"=>15*4=60字节
- 已知首部固定有20字节,说明选项部分可占40字节
- 所以TCP首部的大小范围是 20~60字节
保留位(6位)
UDP的问题在于=>长度不够,又不能扩展
- 扩展会破坏UDP结构=>UDP报文无法正确解析
- 决定扩展=>需要所有设备一起扩=>难以实现
TCP的设计者就考虑到了这些问题
于是,TCP报头中就预留了一些保留位(现在先不用,但是占个位置)->留下了一个可操作空间
TCP的核心机制
TCP最核心的6个标志位、16位校验和(用来检验数据是否出错)将结合TCP的核心机制一起讲解
可靠性
此处的可靠性不是说A给B发一个信息,B 100%能收到
而是A 给B发了信息之后,尽可能地让B收到
因为再牛逼的软件技术,也顶不住挖掘机的一铲子(施工的时候一铲子把光缆给铲断了)
那A怎么知道B是否收到了呢?
核心机制一:确认应答
保证可靠性的一个关键前提是 发送方知道自己的数据是否被对方接收到
- =>就让接受方收到数据后,返回一个"应答报文"(acknowledge -缩写-> ack)
- 发送方收到应答报文,就可以确认对方是收到了
- 区分一下应答和响应:响应是在业务场景下的,此处所涉及到的应答报文和业务无关,单纯只表达你发来的信息我收到了
- 举个栗子~
以上的过程有明显缺陷,如果我连发多条,可能出现问题
这时候我还能理解对方的意思,但是,网络上有一个很神奇的现象->后发先至
这时候,我就会出现误解:这个同学不想吃麻辣烫,但是愿意借我钱
为啥网络上会出现"后发先至"的现象?
- 在数据转发过程中,每个路由器、交换机就相当于一个"十字路口"
- 有的数据包通过的快,有的慢
- 每个数据包选择十字路口的哪个方向也是不确定的
- 而且各路的拥堵情况不同
- 最终导致数据包们到达接收方有快有慢->先出发的不一定先到
TCP的处理方案:给传输的数据进行编号
对TCP载荷部分进行编号:
对TCP载荷部分进行编号
由于TCP是面向字节流的
所以在编号的时候不是按照1条,2条这样的方式来编的
而是按照"字节"来编号的
给每个字节都分配一个编号
而且编号是连续递增的
一个TCP的载荷是由多个字节构成的,意味着有多个编号,此处的序号应该是写哪个序号呢?
- 序号字段填写载荷部分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
- 由于序号是连续递增的,容易推出后面的部分
序号放在报头里的这两个位置↑
给字节流编号后的数据收发方式
确认序号有两种含义:
- < 1001 的数据都已经确认收到了
- 接下来你要从1001开始编号并发送给我
下节我们再来讲处理先发后至的具体过程
这节就到这里啦~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END✿✿ヽ(°▽°)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