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监测服务是数字政府建设和政务公开工作中的"体检官"和"啄木鸟",其核心是确保政务信息发布和在线服务的"安全、准确、可用、及时"。

一、 监测服务的主要内容
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监测服务主要对标国家考核标准,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平台的常态化、全方位、自动化检查,主要围绕以下四个维度展开:
- 内容合规性监测(合规与公信力)
- 政治和法律红线: 自动扫描和识别内容中是否存在敏感词、泄密信息、反动言论 或与中央精神严重不符的表述。
- 信息质量: 检测错别字、数据错误、语病、不规范称谓等文字差错,确保信息严谨。
- 时效性监测: 检查网站和新媒体的更新频率,识别出**长期不更新(僵尸化)**的栏目或账号。
- 功能可用性监测(服务与体验)
- 链接与功能: 监测所有超链接、图片链接、下载链接等是否存在死链、断链 或跳转错误;检测搜索功能、在线办事等核心服务是否能正常使用。
- 访问性能: 监测网站和新媒体页面的打开速度,确保用户能够顺畅访问。
- 互动回应监测(服务与民意)
- 留言回复时效性: 监测网民在互动平台(如留言板、咨询入口)的留言是否在规定时限内得到有效答复。
- 回复质量: 评估回复内容是否存在敷衍、推诿、不专业等现象。
- 运行安全监测(安全与稳定)
- 页面篡改: 实时监测网站页面或新媒体内容是否被黑客篡改、挂马或植入恶意代码。
- 可用性保障: 监测网站服务器和系统运行状态,确保网站不宕机、不瘫痪。
二、 监测服务带来的影响
对政务机构的积极影响(正面价值)
- 保障考核合格: 监测服务提供的数据直接对标国办和地方的年度考核指标,帮助政务机构提前发现和修正问题,确保在季度抽查和年度考核中取得合格成绩。
- 维护公信力: 及时发现并清除网站上的错误、敏感和谣言信息,避免因低级错误引发社会质疑,有效维护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
- 提高管理效率: 将耗时巨大的人工巡查工作交给系统,管理人员可以将精力集中在数据分析、问题整改和制度建设上,实现"以测促建"。
不进行监测的潜在负面影响
- 被"一票否决": 网站或新媒体一旦出现泄密、发布严重政治错误、长期无法访问等"单项否决"情形,将直接被判定为不合格,影响部门整体绩效。
- 引发负面舆情: 错误信息、不当言论或对民众留言的长期忽视,极易在互联网上发酵,形成负面舆情,损害政府形象。
- 行政追责风险: 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迟迟不整改,或因安全漏洞导致数据泄露或网站被攻击,可能导致相关责任人面临行政问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