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多数企业都会遵循一个渐进式发展的过程,早期业务单一,一人身兼数职,职能性组织就足够了。
这个阶段一般也是老板直接带队,各个部门协调也比较顺畅。
如果较真的话,也算是一个简版的跨职能团队。

企业的核心矛盾在业务模式、业务发展上。
当然,如果这个阶段企业踩到了风口,实现快速发展和扩张,组织矛盾也会迅速成为瓶颈。
就拿一个小饭馆为例,最初的组织结构非常简单:
-
- 采购部:负责采买食材;
- 厨房部:负责把所有食材做成菜;
- 前厅部:负责把菜卖给客人,收钱。
这个阶段潜在问题是不同部门会各管一摊,管理差一点的企业遇到问题就会出现甩锅推诿问题。
比如客户抱怨:"你们的西红柿炒鸡蛋太咸了!"、"为什么鸡蛋老是炒老了?"等等这些问题。
这个时候各个部门就开始推诿:
-
- 采购部说:"我买的西红柿和鸡蛋都是最新鲜的,问题不在我。"
- 厨房部说:"我就是按标准流程炒的,是前面客人口味太刁。"
- 前厅部说:"客人不满意,以后不来了,生意差了别怪我。"
本质是没人对 "西红柿炒鸡蛋"这道菜最终在客人那里的好坏(市场成功) 负责。
大家都只对自己的职能模块负责,有了部门墙。
这是第一个阶段。
强矩阵
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开始进入第二阶段。
建立强矩阵结构,为重要产品设立产品线。
任命一个PL经理,比如西红柿炒鸡蛋产品线经理。
这个人不属于采购、厨房或前厅任何一个部门。
他要对对市场成功和财务成功负责,唯一KPI就是:
让"西红柿炒鸡蛋"这道菜卖得更好、赚得更多、客人更满意!

组建跨部门团队(PDT团队):
-
- 从采购部抽调一个人,负责确保食材源头的品质和成本;
- 从厨房部抽调最好的厨师,负责研发和改进烹饪标准;
- 从前厅部抽调一个服务员,负责收集客户反馈和推广销售。
权力重新分配(纵向vs横向):
纵向(资源线):采购、厨房、前厅的部门经理。
他们负责培养专业人才(比如培养更好的厨师)、制定专业标准(比如切菜标准)、管理资源池;
横向(业务线):PL拥有业务指挥权,为了炒好这盘菜,可以指挥PDT团队里的采购专家、厨师、营销专家做什么、什么时候做。
现在出了问题,比如客户说菜咸了。
PL经理会立刻组织团队排查:是采购的盐不对?是厨师手抖?还是前台没问清客人口味?
很快就能定位问题并改进,这道菜有了一个" owner "。
随着企业发展,开始进入第三个阶段:三维矩阵。
经典菜系"西红柿炒鸡蛋"火遍全国了,在上海和成都分店都在卖。
上海客人:喜欢甜口,鸡蛋要嫩滑。
成都客人:喜欢麻辣,鸡蛋要焦香。
如果全由总部的PL经理指挥,就会"一刀切",不符合本地市场。
三维矩阵
于是,三维矩阵出现了:
-
- 产品维度:"西红柿炒鸡蛋"PL经理(在北京总部);
- 区域维度:上海分公司经理、成都分公司经理;
- 职能维度:采购、厨房、前厅等职能部门;
如何运作呢?
总部的PL经理负责制定全球统一的基准,比如:必须用无菌蛋、西红柿成熟度标准、食品安全标准。
区域的分公司经理可以根据本地客户需求进行适配。
比如:上海可以推出"甜口版",成都可以推出"麻辣版"。
职能部门(如厨房部)则既要向总部厨房总监汇报(提升厨艺),也要支持各地"西红柿炒鸡蛋"的烹饪工作。
这样就可以做到既保证品牌的统一性和质量底线,又快速响应了不同市场的需求。
总部的产品线和区域的公司像两根麻花一样,相互借力,相互制约,越拧越紧,越做越强。
流程矩阵
接下来就是流程型矩阵组织。
再后来,你开了成千上万家店,靠人管人已经管不过来了。
于是就打造了一套完美的"西红柿炒鸡蛋"烹饪流程(业务流)。
流程里清晰地定义了:每一步谁该做什么(角色),用什么标准(规则),输出什么(交付件)。
前端(服务员) 接到客户订单(呼唤炮火),系统(流程)自动拉动:
后端(厨房) 开始按标准流程炒菜。
后端(采购) 根据系统预测自动补货。
管理者的角色变了,从每天的"监工",变成了流程的优化者和维护者。
比如,发现炒蛋时间总是超时,就去优化流程。
这个阶段组织的运转不再依赖于某个强大的PL经理或区域经理,而是依赖于一套高效的、不依赖个人的流程。
作者简介
卫朋,《硬件产品经理》作者,实战派产品及流程专家,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受邀专栏作家,CSDN认证博客专家、嵌入式领域优质创作者,阿里云开发者社区专家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