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这是一道非常经典的"抓包分析"题,要求我们扮演网络分析师的角色,从原始的十六进制数据中解码出TCP/IP协议的交互细节。这道题综合性非常强,是检验网络基础是否扎实的绝佳案例。
我们来详细地解析这道题。
首先,附上题目原文:
题目原文
(13)【2012统考真题】主机 H 通过快速以太网连接 Internet, IP 地址为 192.168.0.8, 服务器 S 的 IP 地址为 211.68.71.80。 H 与 S 使用 TCP 通信时, 在 H 上捕获的其中 5 个 IP 分组如表 1 所示。
(注:由于无法直接嵌入图片,此处为图片占位符,请参照您提供的原图)
- 表 1 中的 IP 分组中, 哪几个是由 H 发送的? 哪几个完成了 TCP 连接建立过程? 哪几个在通过快速以太网传输时进行了填充?
- 根据表 1 中的 IP 分组, 分析 S 已经收到的应用层数据字节数是多少。
- 若表 1 中的某个 IP 分组在 S 发出时的前 40B 如表 2 所示, 则该 IP 分组到达 H 时经过了多少个路由器?
综合解析
这道题是网络核心知识的"三合一"考查,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 协议解码能力:能够根据IP和TCP首部格式图,在十六进制数据中精确定位并解析出关键字段,如源/目的IP地址、TCP标志位(SYN, ACK)、序列号、确认号、总长度和TTL等。
- 协议交互理解:深刻理解TCP的三次握手连接建立过程、数据传输的确认机制,以及以太网的最小帧长限制。
- 网络转发原理:理解路由器在转发IP分组时对TTL字段的操作。
三、解题思路与详细分析 (为什么怎么样?)
问题1分析:分组识别与特性
1) 哪几个是由 H 发送的?
- 思路 : 我们需要检查每个IP分组的源IP地址 。如果源IP是H的地址
192.168.0.8,那么这个分组就是由H发送的。 - 定位: 根据IP首部图(图1),源IP地址在第13到16字节。
- 换算 : H的IP地址
192.168.0.8转换为十六进制是C0.A8.00.08。 - 逐个检查 :
- 分组 1 : 源IP (字节13-16) 为
c0 a8 00 08。是H发送的。 - 分组 2: 源IP为
d3 44 47 50(即211.68.71.80)。不是H发送的。 - 分组 3 : 源IP为
c0 a8 00 08。是H发送的。 - 分组 4 : 源IP为
c0 a8 00 08。是H发送的。 - 分组 5: 源IP为
d3 44 47 50。不是H发送的。
- 分组 1 : 源IP (字节13-16) 为
- 结论 : 分组 1, 3, 4 是由H发送的。
2) 哪几个完成了 TCP 连接建立过程?
- 思路 : TCP连接建立是三次握手 :
- 客户端 -> 服务器: SYN (
SYN=1, ACK=0) - 服务器 -> 客户端: SYN-ACK (
SYN=1, ACK=1) - 客户端 -> 服务器: ACK (
SYN=0, ACK=1)
- 客户端 -> 服务器: SYN (
- 定位 : 根据TCP段头图(图2),标志位在第14字节(偏移13)。
SYN是倒数第二位,ACK是倒数第五位。 - 逐个检查 :
- 分组 1 : TCP标志位(第
20+14=34字节)是02(00000010)。只有SYN位是1。这是第一次握手。 - 分组 2 : TCP标志位是
12(00010010)。ACK和SYN位是1。这是第二次握手。 - 分组 3 : TCP标志位是
10(00010000)。只有ACK位是1。这是第三次握手。
- 分组 1 : TCP标志位(第
- 结论 : 分组 1, 2, 3 完成了TCP连接建立过程。
3) 哪几个进行了填充?
- 思路 : 快速以太网规定,一个以太网帧的数据载荷部分(即IP分组)的最小长度是46字节。如果IP分组的总长度小于46字节,数据链路层就会在末尾进行填充(Padding)以满足最小长度要求。
- 定位: 根据IP首部图,IP分组的总长度在第3、4字节。
- 逐个检查 :
- 分组 1 : 总长度 =
00 28(十六进制) = 40字节。40 < 46,需要填充。 - 分组 2 : 总长度 =
00 2c(十六进制) = 44字节。44 < 46,需要填充。 - 分组 3 : 总长度 =
00 28(十六进制) = 40字节。40 < 46,需要填充。 - 分组 4: 总长度 =
00 38(十六进制) = 56字节。56 > 46,不需要填充。 - 分组 5 : 总长度 =
00 28(十六进制) = 40字节。40 < 46,需要填充。
- 分组 1 : 总长度 =
- 结论 : 分组 1, 2, 3, 5 在通过快速以太网传输时进行了填充。(注:参考答案可能存在疏漏,仅列出部分,但根据协议规则,这四个都需要填充。)
问题2分析:S收到的应用数据字节数
- 思路 : TCP是可靠传输,服务器S会通过ACK报文中的确认号来告知客户端H它已经成功收到了哪些数据。确认号的值代表"我期望收到的下一个字节的序号"。所以,我们只需要找到S发给H的最后一个ACK报文(分组5),查看它的确认号,再减去数据传输的起始序号,就能得到已确认的数据量。
- 定位 :
- 起始序号 : 连接建立后,H发送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号。从分组3(第三次握手)可知,H的起始序号是
846b 41c6。 - S的最后确认号: 在分组5中,TCP确认号在第9-12字节(偏移8)。
- 起始序号 : 连接建立后,H发送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号。从分组3(第三次握手)可知,H的起始序号是
- 解码 : 分组5的确认号是
846b 41d6。 - 计算 :
- S已收到的数据量 = (S的确认号) - (H的起始数据序号)
- 数据量 =
0x846b41d6 - 0x846b41c6 - 我们只需要计算末尾字节的差:
0xd6 - 0xc6 = 0x10(十六进制)。 0x10(十六进制) = 16 (十进制)。
- 结论 : S已经收到了 16字节 的应用层数据。
问题3分析:经过的路由器数量
- 思路: IP首部中有一个**TTL (生存时间)**字段。一个IP分组每经过一个路由器,其TTL值就会被减1。我们只要比较一个分组在发出时和到达时的TTL值,差值就是它经过的路由器数量。
- 匹配分组 : 题目告诉我们表2是某个分组在S发出时的样子。我们需要在表1中找到它到达H时的样子。我们可以通过**IP标识(Identifier)**字段来匹配。
- 定位: IP标识在第5、6字节。
- 匹配 : 表2的IP标识是
68 11。在表1中,分组5 的IP标识也是68 11。它们是同一个分组。
- 比较TTL :
- 定位: TTL在IP首部的第9字节。
- 解码 :
- S发出时 (表2),TTL =
40(十六进制) = 64 (十进制)。 - H收到时 (表1,分组5),TTL =
31(十六进制) = 49 (十进制)。
- S发出时 (表2),TTL =
- 计算 :
- 经过的路由器数 = 初始TTL - 最终TTL =
64 - 49 = 15。
- 经过的路由器数 = 初始TTL - 最终TTL =
- 结论 : 该IP分组到达H时经过了 15个 路由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