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句聊投入,后半句说收获。
【一】
今年7月从职场,转独立开发的赛道,那个问题一直避而不谈:有收入吗?好奇之中又略带几分质疑。
收入偏敏感,大家更乐意聊付出。
既然今天主动提这个话题,那就来坦坦荡荡的聊一聊,其实在动笔写之前,内心是纠结了一会,怕拿捏不好影响自己和大家的心情。
在进入主题之前,要先啰嗦个观念:
对于自媒体内容爆炸的当下,只表达问题的一半更有流量,也就是所谓的只说前半句或后半句,两边都说的端水观点,容易遭到调侃。
【二】
先来说说时间投入。
从7月初到现在,满打满算4个月时间,如果按当时在厂里的工资算,成本自然无法接受,毕竟已经工作十年了,当然也不能这么算。
打心底里不想卷了,从心底里更想折腾一下。
为什么卷不动,这里可以浅浅的聊一句:海外业务承压,每天晚上看着其中一层楼的上百人,在灯火通明的办公室低头敲键盘,非常影响身心健康。
更多的话就不说了,怕自己收不住。
用时薪来计算月薪,简直毫无性价比,再加上独立开发这件事,在心里已经盘算了很久,生活上没有短期压力,可以试一试,所以时间的投入,从自己心理上说,肯定具备性价比。
简单点说,成年人都有自己权衡利弊的算法。
在时间上的投入,估计还会持续,生活节奏暂时没有变化,其它的就是项目和产品的成本付出了。
【三】
项目的直接支出分三块:云服务,开发者账号,AI资源购买。
云服务包括:服务器,域名和证书,OSS文件存储,总计171.9元/年,基本上都最低配的资源;开发者账号就是单纯的iOS渠道,688元/年,是目前最大的一笔支出。
AI资源比较多总计166元,编程工具支出96元,涉及Cursor、Claude、Augment;大模型的API支出70元,涉及DeepSeek、豆包、通义千问。
全部算起来,总支出超过1000块,这是在非常克制的情况下。
这两年还在公司的时候,资源申请上一直追求顶配,尤其是在服务器,数据库,AI工具这三块,从来不玩什么挤牙膏的模式,最低也是从高配入手。
申请话术复制过来:团队现在人员少任务重,工具再不高级点,既不降本也不增效。
再看一看现在的自己,所有的支出都是挤牙膏,就连AI编程工具,都是服务端写完后,再购买几天会员,直接一股脑写完前端,省钱手段算计的明明白白。
真是应了那句话: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四】
四个月的收获怎么说,一个轻量级有口气的项目,其中包括发布一款产品,开源两款知识库,有几条合作的单子几百块,流量收益几十块。
还忙了点其它事,和七号楼的项目不搭边。
在过去的内容中也聊过,最初的想法就是做出一个可运行的项目,不过当下自己也迷茫,到底怎么来衡量现在的状况,预期在于:
稳定的流量增速,持续的产品迭代。
在上篇长文中聊过详细的数据,每天的增量不达预期,项目体量的大小可以先不在乎,但是增速做不出来,就是自身能力的欠缺,也可能是思路上有问题。
如果投入的时间过长,多数都得不了了之。
做项目计划的时候,是真没想到做内容和流量会这么难,虽然有技术博客的关注积累,但是社媒和技术内容有很大的差异。
技术博客更看专业和深度,社媒更看话题和传播。
虽然4个月下来,七号楼的关注也新增超过千人,但是社媒账号的增速始终缓慢,作为营销成本最低的渠道,如果过不了社媒内容这一关,产品迭代的投入就很难发挥价值。
最后强行掰扯一句,积累几个月AI项目的经验,以后也许会有点价值吧。
【五】
从整个过程看下来,有时间和成本投入,也有不值一提的点滴收获,所以怎么来衡量性价比呢?
初期性价比非常低,起步之后会逐渐抬高。
要知道一个简单的逻辑,随着项目的逐步完善,做事的节奏和效率会提升,可以沉淀很多复用的方法和经验,这些都记录在《独立开发》和《AI实践》知识库中了,七号楼私信「楼里」自动查看。
在投入的时间周期内,如果能把项目拉扯出成果,那么性价比会非常高,当然要是中途绷不住收手。
无论如何自洽,都只能认定为血亏。
最近也在耐心的琢磨,什么时候低头回职场,在这篇内容收尾的时刻,暂时没有答案。
交代一下产品进度:《楼里-Web网站》已发布,《楼里App-iOS版》已上架。
🛰七号楼私信「楼里」自动获取:《楼里App-安卓版》《AI知识库》、《独立开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