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代一下产品进度:《楼里-Web网站》已发布,《楼里App-iOS版》已上架。
🛰七号楼私信「楼里」自动获取:《楼里App-安卓版》《AI知识库》、《独立开发者》
走一步,错半步,重看下一步。
【一】
过去三年AI行业堪称眼花缭乱,从最初的焦虑添堵,实践过程的奇葩闹心,以及目前的好活当赏。
从开发者转到独立做产品,除了明确的AI套壳模式外,也考虑过几个其它的方向,比如各种轻量简单的工具,但是仅仅三分钟就丢了这个想法。
缺乏好的思路,踩风口就对了。
有能力有资源的玩家,基本都会选择较复杂的项目,普通个人玩家,把简单的事情向复杂慢慢拉扯。
七月初到现在十月底,四个月的时间经历两个产品版本,虽然是App和Web网站两种形态,但是内在的想法和形式,基本没有动摇过。
无论是否做出成效,始终围绕在用户、AI产品、大模型三者间,进行各种想法的尝试。
【二】
最初在考虑AI套壳产品时,并没有想清楚一个关键问题:是工具还是协作关系?
如果AI产品是纯粹的工具属性,等于把智能的模型封装成固定的功能;如果是协作的模式,则需要在交互场景中,开放更多的提示词给用户输入。
这就引出一个新问题:提示词归属产品还是源代码?
在之前的技术文中写过,是把提示词模块封装在源码中,然后用户通过产品提供需求的关键信息,从而形成完整的system和user提示词描述,所以个人是把提示词当成动态源码。
几乎所有的提示词开头都是:你是某某角色,按照某某形式交互。
由提示词指挥大模型,该如何自我定位,组织各种信息数据,然后再输出结果给用户,这是AI套壳产品最直接的交互模式。
对于传统的产品,更多是程序中设定的流程逻辑。
用户在页面上点击什么,系统运行相应的逻辑,按照写好的流程逐步执行或拦截,流程于所有用户来说,没有丝毫本质上的差异。
输入-处理-输出,AI应用和传统产品有本质的差异。
【三】
所以对AI相关的产品来说,更像是用户与产品形成新的协作形式,而不是传统产品中的固定流程。
大模型能理解语言,并且针对性的组织信息,并且输出结果,在这种交互模式中,AI的能力越智能,其表现出来的主体主观性越明显。
AI产品像中间人,协调用户与模型扮演的角色交互。
在AI应用中最热门的当属陪伴型赛道,主打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除此之外很多大模型本身,也在有意无意的营造活人感,既要追求模型的智商,还要展现出一定的情商。
目前常用的十多款模型中,GPT5的双商全部在线。
用户感知极强的输入和输出,GPT5除了综合能力领先之外,还能做到在输出中,对下一步给出更合理的建议。
对输入来说,要让大模型尽可能的感知全面。
并非是要用户输入细致全面的信息,用户提供关键的需求描述,由产品这个中间角色进行拓展。
以人和人的协作交互来理解,用户和AI都有自己的需求。
比如在楼里产品的饮食推荐模块,事实上用户只需要选择口味,但是在产品中可以根据IP定位城市,判断天气信息,补充其它影响因素等,这些在用户输入的过程中是隐性的,但是在输出时可能被察觉。
对输出来说,要追求准确和确定性。
输出的准确性更依赖用户提示词,而确定性则更考验系统提示词,在产品两个版本的开发过程中,遇到好多次模型的不稳定问题,无论是内容还是内容的格式,只能通过短暂的切换模型来应对。
在这种协作关系中,模型即产品,而产品的走向会有很大的空间。
【四】
聊完AI产品本身,再总结一下开发过程,自己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扩展对人工智能的理解。
最初产品集成大模型,也只是理解成一个简单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属性,需要在设计上注重细节点,这样会产生一个明显的问题。
开发者会显著影响:用户和模型及产品之间的协作。
然后就是开发过程中对于AI工具的使用,这个已经做成系统的知识库,在完善之后会免费开源。
没有做独立开发之前,对于AI的运用更多是提问抽取答案,而在深入和广泛的实践过程中,对人工智能的依赖直接提升几个台阶。
类似调研分析,编程开发,创意思路,文案生成等场景,后续实践了产品上架,专业文档生成,协议制作,创建源码工程,智能体中运行复杂任务等。
总之AI能做好的事,自己尽量不瞎掺和。
从自己的深入实践来说,在AI的时代背景下,个人更倾向广泛的接触各种技能,进而锻炼灵活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单个技能的垂直深度。
【五】
作为互联网行业的十年民工,从开始把AI当玩具,后来当工具,而当下当成一个助手。
如果想深入全面的了解AI,个人感觉靠谱的方式:带着猎奇的心态试用各种产品,指挥AI把自己不想做或者不擅长的事做好,在专业上借助AI提升质量和效率,实践中很快就会得心应手。
最后说一句抽象的思考:
AI还在成长的当下,也许问题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