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强化学习算法详解:从理论到实践
- 深度强化学习算法详解:从理论到实践
-
- 前言
- 一、什么是深度强化学习?
-
- [1.1 强化学习基础](#1.1 强化学习基础)
- [1.2 从强化学习到深度强化学习](#1.2 从强化学习到深度强化学习)
- 二、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
-
- [2.1 MDP的定义](#2.1 MDP的定义)
- [2.2 马尔可夫性质](#2.2 马尔可夫性质)
- [2.3 策略(Policy)](#2.3 策略(Policy))
- 三、价值函数与贝尔曼方程
-
- [3.1 状态价值函数](#3.1 状态价值函数)
- [3.2 动作价值函数(Q函数)](#3.2 动作价值函数(Q函数))
- [3.3 贝尔曼方程](#3.3 贝尔曼方程)
- [3.4 最优策略](#3.4 最优策略)
- 四、深度Q网络(DQN)
-
- [4.1 DQN的核心思想](#4.1 DQN的核心思想)
- [4.2 Q网络的网络结构](#4.2 Q网络的网络结构)
- [4.3 DQN的损失函数](#4.3 DQN的损失函数)
- [4.4 DQN算法流程](#4.4 DQN算法流程)
- [4.5 DQN的数学推导](#4.5 DQN的数学推导)
- 五、策略梯度方法
-
- [5.1 策略梯度定理](#5.1 策略梯度定理)
- [5.2 REINFORCE算法](#5.2 REINFORCE算法)
- [5.3 Actor-Critic方法](#5.3 Actor-Critic方法)
- 六、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DDPG)
-
- [6.1 连续动作空间问题](#6.1 连续动作空间问题)
- [6.2 DDPG的核心组件](#6.2 DDPG的核心组件)
- [6.3 DDPG算法](#6.3 DDPG算法)
- [6.4 DDPG的数学推导](#6.4 DDPG的数学推导)
- 七、近端策略优化(PPO)
-
- [7.1 策略优化的挑战](#7.1 策略优化的挑战)
- [7.2 PPO的核心思想](#7.2 PPO的核心思想)
- [7.3 PPO算法](#7.3 PPO算法)
- [7.4 PPO的数学原理](#7.4 PPO的数学原理)
- 八、计算过程详解
-
- [8.1 前向传播](#8.1 前向传播)
- [8.2 反向传播](#8.2 反向传播)
- [8.3 经验回放计算](#8.3 经验回放计算)
- [8.4 目标网络更新](#8.4 目标网络更新)
- 九、实际应用案例
-
- [9.1 Atari游戏](#9.1 Atari游戏)
- [9.2 机器人控制](#9.2 机器人控制)
- [9.3 AlphaGo](#9.3 AlphaGo)
- 十、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
- [10.1 训练不稳定](#10.1 训练不稳定)
- [10.2 样本效率低](#10.2 样本效率低)
- [10.3 探索不足](#10.3 探索不足)
- 十一、总结
- 参考文献
深度强化学习算法详解:从理论到实践
前言
你是否曾经想过,为什么AlphaGo能够击败世界围棋冠军?为什么自动驾驶汽车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做出决策?为什么游戏AI能够达到人类甚至超越人类的水平?这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强大的技术------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DRL)。
深度强化学习结合了深度学习的表示能力和强化学习的决策能力,是人工智能领域最前沿的技术之一。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深度强化学习的核心理论、算法原理和计算过程,帮助你全面掌握这一技术。
一、什么是深度强化学习?
1.1 强化学习基础
在深入深度强化学习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的基本概念。
强化学习的核心思想:
- 智能体(Agent):做出决策的主体
- 环境(Environment):智能体交互的外部世界
- 状态(State):环境在某个时刻的描述
- 动作(Action):智能体可以执行的操作
- 奖励(Reward):环境对智能体动作的反馈
- 策略(Policy):智能体选择动作的规则
强化学习的目标:学习一个最优策略,使得长期累积奖励最大化。
1.2 从强化学习到深度强化学习
传统强化学习方法(如Q-Learning、SARSA)在处理高维状态空间时面临巨大挑战:
- 状态空间爆炸:当状态维度很高时(如图像),传统方法无法有效表示所有状态
- 泛化能力差:无法处理未见过的新状态
- 特征工程复杂:需要人工设计特征
深度强化学习的突破:
- 使用深度神经网络作为函数近似器
- 自动学习状态表示,无需人工特征工程
- 能够处理高维、连续的状态和动作空间
- 具备强大的泛化能力
二、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
2.1 MDP的定义
强化学习问题通常建模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arkov Decision Process, MDP),定义为五元组:
MDP = (S, A, P, R, γ)
其中:
- S:状态空间(State Space)
- A:动作空间(Action Space)
- P:状态转移概率,P(s'|s,a) 表示在状态s执行动作a后转移到状态s'的概率
- R:奖励函数,R(s,a,s') 表示在状态s执行动作a转移到s'获得的奖励
- γ:折扣因子(0 ≤ γ ≤ 1),用于平衡即时奖励和未来奖励
2.2 马尔可夫性质
马尔可夫性质:未来状态只依赖于当前状态,与历史状态无关。
数学表达:
P(s_{t+1} | s_t, a_t, s_{t-1}, a_{t-1}, ..., s_0, a_0) = P(s_{t+1} | s_t, a_t)
这意味着我们只需要知道当前状态和动作,就能预测下一个状态,无需记住整个历史。
2.3 策略(Policy)
策略π:从状态到动作的映射,定义了智能体在每种状态下选择动作的方式。
确定性策略:
a = π(s)
随机性策略:
π(a|s) = P(A_t = a | S_t = s)
随机性策略给出在状态s下选择动作a的概率。
三、价值函数与贝尔曼方程
3.1 状态价值函数
状态价值函数 V^π(s):在策略π下,从状态s开始的期望累积奖励。
V^π(s) = E_π[G_t | S_t = s]
其中,回报(Return)G_t定义为:
G_t = R_{t+1} + γR_{t+2} + γ²R_{t+3} + ... = Σ_{k=0}^∞ γ^k R_{t+k+1}
3.2 动作价值函数(Q函数)
动作价值函数 Q^π(s,a):在状态s执行动作a,然后遵循策略π的期望累积奖励。
Q^π(s,a) = E_π[G_t | S_t = s, A_t = a]
3.3 贝尔曼方程
状态价值函数的贝尔曼方程:
V^π(s) = Σ_a π(a|s) Σ_{s'} P(s'|s,a) [R(s,a,s') + γV^π(s')]
动作价值函数的贝尔曼方程:
Q^π(s,a) = Σ_{s'} P(s'|s,a) [R(s,a,s') + γΣ_{a'} π(a'|s') Q^π(s',a')]
最优贝尔曼方程(对于最优策略π*):
Q*(s,a) = Σ_{s'} P(s'|s,a) [R(s,a,s') + γ max_{a'} Q*(s',a')]
3.4 最优策略
最优策略π*:使得价值函数最大的策略。
π*(s) = argmax_a Q*(s,a)
最优状态价值函数和最优动作价值函数的关系:
V*(s) = max_a Q*(s,a)
四、深度Q网络(DQN)
4.1 DQN的核心思想
**深度Q网络(Deep Q-Network, DQN)**是深度强化学习的里程碑算法,由DeepMind在2015年提出。
核心创新:
- 使用深度神经网络近似Q函数:Q(s,a;θ) ≈ Q*(s,a)
- 经验回放(Experience Replay):存储并随机采样历史经验
- 目标网络(Target Network):稳定训练过程
4.2 Q网络的网络结构
输入 :状态s(如图像、特征向量)
输出:每个动作的Q值 Q(s,a;θ)
网络结构示例(用于Atari游戏):
输入层:84×84×4(4帧堆叠的图像)
↓
卷积层1:32个8×8卷积核,步长4,ReLU
↓
卷积层2:64个4×4卷积核,步长2,ReLU
↓
卷积层3:64个3×3卷积核,步长1,ReLU
↓
全连接层1:512个神经元,ReLU
↓
全连接层2:动作数量(如18个动作)
4.3 DQN的损失函数
DQN使用时序差分(Temporal Difference, TD)误差作为损失函数。
TD目标:
y_t = r_{t+1} + γ max_{a'} Q(s_{t+1}, a'; θ^-)
其中θ^-是目标网络的参数(固定一段时间后更新)。
损失函数:
L(θ) = E[(y_t - Q(s_t, a_t; θ))²]
梯度更新:
θ ← θ - α ∇_θ L(θ)
其中α是学习率。
4.4 DQN算法流程
算法:Deep Q-Network (DQN)
1. 初始化:
- 主网络 Q(s,a;θ),随机初始化参数θ
- 目标网络 Q(s,a;θ^-),设置θ^- = θ
- 经验回放缓冲区 D,容量N
2. 对于每个episode:
a. 初始化状态 s_0
b. 对于每个时间步 t:
- 使用ε-贪婪策略选择动作:
a_t = {
random action, 以概率ε
argmax_a Q(s_t, a; θ), 以概率1-ε
}
- 执行动作a_t,观察奖励r_{t+1}和新状态s_{t+1}
- 存储经验 (s_t, a_t, r_{t+1}, s_{t+1}) 到缓冲区D
- 如果缓冲区足够大:
* 从D中随机采样一批经验 (s_i, a_i, r_i, s'_i)
* 计算TD目标:
y_i = {
r_i, 如果s'_i是终止状态
r_i + γ max_{a'} Q(s'_i, a'; θ^-), 否则
}
* 计算损失:L = (1/B) Σ_i (y_i - Q(s_i, a_i; θ))²
* 更新主网络:θ ← θ - α ∇_θ L
- 每C步更新目标网络:θ^- ← θ
- s_t ← s_{t+1}
4.5 DQN的数学推导
让我们详细推导DQN的更新规则:
步骤1:定义TD误差
δ_t = r_{t+1} + γ max_{a'} Q(s_{t+1}, a'; θ^-) - Q(s_t, a_t; θ)
步骤2:损失函数
L(θ) = E_{s,a,r,s'}[(r + γ max_{a'} Q(s', a'; θ^-) - Q(s, a; θ))²]
步骤3:梯度计算
∇_θ L(θ) = E_{s,a,r,s'}[-2(r + γ max_{a'} Q(s', a'; θ^-) - Q(s, a; θ)) ∇_θ Q(s, a; θ)]
步骤4:参数更新
θ ← θ + α E_{s,a,r,s'}[(r + γ max_{a'} Q(s', a'; θ^-) - Q(s, a; θ)) ∇_θ Q(s, a; θ)]
数值示例:
假设:
- 当前状态s_t,执行动作a_t=1
- 获得奖励r=10,转移到新状态s_{t+1}
- 折扣因子γ=0.9
- 主网络输出:Q(s_t, a_t=1; θ) = 50
- 目标网络在新状态的最大Q值:max_{a'} Q(s_{t+1}, a'; θ^-) = 60
计算过程:
TD目标:y = 10 + 0.9 × 60 = 10 + 54 = 64
TD误差:δ = 64 - 50 = 14
损失:L = (14)² = 196
梯度:∇_θ L = -2 × 14 × ∇_θ Q(s_t, a_t=1; θ) = -28 × ∇_θ Q(s_t, a_t=1; θ)
参数更新:θ ← θ + α × 28 × ∇_θ Q(s_t, a_t=1; θ)
五、策略梯度方法
5.1 策略梯度定理
策略梯度方法直接优化策略π(a|s;θ),而不是先学习价值函数。
策略梯度定理:
∇_θ J(θ) = E_π[∇_θ log π(a|s;θ) Q^π(s,a)]
其中J(θ)是策略的期望回报:
J(θ) = E_π[G_0] = E_π[Σ_{t=0}^∞ γ^t R_{t+1}]
5.2 REINFORCE算法
REINFORCE是最基础的策略梯度算法。
算法流程:
1. 初始化策略参数θ
2. 对于每个episode:
a. 使用策略π(a|s;θ)生成轨迹:τ = (s_0, a_0, r_1, s_1, a_1, r_2, ..., s_{T-1}, a_{T-1}, r_T)
b. 计算每个时间步的回报:
G_t = Σ_{k=t}^{T-1} γ^{k-t} r_{k+1}
c. 更新策略参数:
θ ← θ + α Σ_{t=0}^{T-1} G_t ∇_θ log π(a_t|s_t;θ)
数学推导:
目标函数:
J(θ) = E_τ~π_θ[R(τ)]
其中R(τ)是轨迹τ的总回报。
使用对数技巧:
∇_θ J(θ) = ∇_θ ∫ P(τ|θ) R(τ) dτ
= ∫ ∇_θ P(τ|θ) R(τ) dτ
= ∫ P(τ|θ) ∇_θ log P(τ|θ) R(τ) dτ
= E_τ~π_θ[∇_θ log P(τ|θ) R(τ)]
轨迹概率:
P(τ|θ) = P(s_0) Π_{t=0}^{T-1} π(a_t|s_t;θ) P(s_{t+1}|s_t,a_t)
对数梯度:
∇_θ log P(τ|θ) = Σ_{t=0}^{T-1} ∇_θ log π(a_t|s_t;θ)
因此:
∇_θ J(θ) = E_τ~π_θ[Σ_{t=0}^{T-1} ∇_θ log π(a_t|s_t;θ) R(τ)]
5.3 Actor-Critic方法
Actor-Critic结合了策略梯度(Actor)和价值函数(Critic)的优势。
Actor(策略网络) :学习策略π(a|s;θ_π)
Critic(价值网络):学习价值函数V(s;θ_v)或Q(s,a;θ_q)
算法流程:
1. 初始化Actor参数θ_π和Critic参数θ_v
2. 对于每个时间步:
a. 在当前状态s_t,使用策略π选择动作a_t
b. 执行动作a_t,观察奖励r_{t+1}和新状态s_{t+1}
c. 计算TD误差:
δ_t = r_{t+1} + γV(s_{t+1};θ_v) - V(s_t;θ_v)
d. 更新Critic:
θ_v ← θ_v + α_v δ_t ∇_θ_v V(s_t;θ_v)
e. 更新Actor:
θ_π ← θ_π + α_π δ_t ∇_θ_π log π(a_t|s_t;θ_π)
优势函数:
A(s,a) = Q(s,a) - V(s)
使用优势函数可以减少方差:
∇_θ J(θ) = E_π[∇_θ log π(a|s;θ) A(s,a)]
六、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DDPG)
6.1 连续动作空间问题
DQN等方法只能处理离散动作空间 。对于连续动作空间(如机器人控制),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
**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Deep Deterministic Policy Gradient, DDPG)**专门用于连续动作空间的强化学习。
6.2 DDPG的核心组件
DDPG包含四个网络:
- Actor网络 μ(s;θ_μ):确定性策略,输出动作
- Critic网络 Q(s,a;θ_Q):Q函数
- 目标Actor网络 μ'(s;θ_μ'):用于计算目标Q值
- 目标Critic网络 Q'(s,a;θ_Q'):用于计算目标Q值
6.3 DDPG算法
Critic更新:
y_i = r_i + γ Q'(s'_i, μ'(s'_i;θ_μ');θ_Q')
L = (1/N) Σ_i (y_i - Q(s_i, a_i;θ_Q))²
θ_Q ← θ_Q - α_Q ∇_θ_Q L
Actor更新(策略梯度):
∇_θ_μ J ≈ (1/N) Σ_i ∇_a Q(s,a;θ_Q)|_{s=s_i,a=μ(s_i)} ∇_θ_μ μ(s;θ_μ)|_{s=s_i}
θ_μ ← θ_μ + α_μ ∇_θ_μ J
软更新目标网络:
θ_Q' ← τθ_Q + (1-τ)θ_Q'
θ_μ' ← τθ_μ + (1-τ)θ_μ'
其中τ是软更新系数(通常很小,如0.001)。
6.4 DDPG的数学推导
确定性策略梯度定理:
∇_θ_μ J = E_s~ρ^β[∇_θ_μ μ(s;θ_μ) ∇_a Q(s,a;θ_Q)|_{a=μ(s)}]
其中ρ^β是行为策略β的状态分布。
推导过程:
目标函数:
J(θ_μ) = E_{s~ρ^β}[Q(s, μ(s;θ_μ);θ_Q)]
梯度:
∇_θ_μ J = E_{s~ρ^β}[∇_θ_μ Q(s, μ(s;θ_μ);θ_Q)]
= E_{s~ρ^β}[∇_a Q(s,a;θ_Q)|_{a=μ(s)} ∇_θ_μ μ(s;θ_μ)]
七、近端策略优化(PPO)
7.1 策略优化的挑战
策略梯度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 样本效率低:需要大量样本
- 训练不稳定:策略更新过大可能导致性能崩溃
- 方差大:梯度估计方差大
7.2 PPO的核心思想
**近端策略优化(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 PPO)**通过限制策略更新幅度来稳定训练。
目标函数:
L^CLIP(θ) = E_t[min(r_t(θ)Â_t, clip(r_t(θ), 1-ε, 1+ε)Â_t)]
其中:
- 重要性采样比率:r_t(θ) = π(a_t|s_t;θ) / π(a_t|s_t;θ_old)
- 优势估计:Â_t = δ_t + (γλ)δ_{t+1} + (γλ)²δ_{t+2} + ...
- 裁剪范围:ε(通常0.1或0.2)
7.3 PPO算法
算法流程:
1. 初始化策略参数θ_0
2. 对于每次迭代:
a. 使用当前策略π(θ_k)收集一批经验
b. 计算优势估计Â_t(使用GAE)
c. 对于多个epoch:
- 计算重要性采样比率:r_t(θ) = π(a_t|s_t;θ) / π(a_t|s_t;θ_k)
- 计算裁剪目标:L^CLIP(θ)
- 更新策略:θ ← θ + α ∇_θ L^CLIP(θ)
d. θ_k ← θ
广义优势估计(GAE):
δ_t = r_t + γV(s_{t+1}) - V(s_t)
Â_t = δ_t + (γλ)δ_{t+1} + (γλ)²δ_{t+2} + ...
= Σ_{l=0}^∞ (γλ)^l δ_{t+l}
其中λ是GAE参数(0 ≤ λ ≤ 1)。
7.4 PPO的数学原理
目标:最大化策略性能,同时限制策略变化。
未裁剪的目标:
L(θ) = E_t[r_t(θ) Â_t]
裁剪机制:
- 如果Â_t > 0(好的动作),限制r_t(θ)不超过1+ε
- 如果Â_t < 0(坏的动作),限制r_t(θ)不低于1-ε
这样可以防止策略更新过大。
数值示例:
假设:
- 旧策略概率:π_old(a|s) = 0.3
- 新策略概率:π_new(a|s) = 0.6
- 优势:Â = 2.0(正优势,好动作)
- 裁剪参数:ε = 0.2
计算:
重要性比率:r = 0.6 / 0.3 = 2.0
裁剪上限:1 + ε = 1.2
裁剪下限:1 - ε = 0.8
未裁剪项:r × Â = 2.0 × 2.0 = 4.0
裁剪项:clip(r, 0.8, 1.2) × Â = 1.2 × 2.0 = 2.4
最终目标:min(4.0, 2.4) = 2.4
八、计算过程详解
8.1 前向传播
DQN前向传播示例:
假设输入状态s是84×84×4的图像,动作空间有18个动作。
步骤1:卷积层1
输入:84×84×4
卷积核:32个8×8,步长4
输出尺寸:(84-8)/4 + 1 = 20
输出:20×20×32
步骤2:卷积层2
输入:20×20×32
卷积核:64个4×4,步长2
输出尺寸:(20-4)/2 + 1 = 9
输出:9×9×64
步骤3:卷积层3
输入:9×9×64
卷积核:64个3×3,步长1
输出尺寸:(9-3)/1 + 1 = 7
输出:7×7×64 = 3136
步骤4:全连接层1
输入:3136维向量
权重矩阵:3136×512
输出:512维向量(经过ReLU)
步骤5:全连接层2(输出层)
输入:512维向量
权重矩阵:512×18
输出:18维向量(每个动作的Q值)
8.2 反向传播
DQN反向传播计算:
损失函数:
L = (1/B) Σ_{i=1}^B (y_i - Q(s_i, a_i;θ))²
对参数θ的梯度:
∇_θ L = (1/B) Σ_{i=1}^B -2(y_i - Q(s_i, a_i;θ)) ∇_θ Q(s_i, a_i;θ)
链式法则应用:
对于输出层权重W_out:
∂L/∂W_out = (1/B) Σ_i -2(y_i - Q_i) × ∂Q_i/∂W_out
对于隐藏层权重W_hidden:
∂L/∂W_hidden = (1/B) Σ_i -2(y_i - Q_i) × ∂Q_i/∂h × ∂h/∂W_hidden
8.3 经验回放计算
经验回放缓冲区操作:
假设缓冲区容量N=100000,批次大小B=32。
存储操作:
D.append((s_t, a_t, r_{t+1}, s_{t+1}))
如果len(D) > N:
D.pop(0) # 移除最旧的样本
采样操作:
batch = random.sample(D, B) # 随机采样32个样本
计算复杂度:
- 存储:O(1)
- 采样:O(B)
- 总内存:O(N × (|s| + |a| + 1 + |s|))
8.4 目标网络更新
硬更新(原始DQN):
每C步:θ^- ← θ
软更新(DDPG等):
每步:θ^- ← τθ + (1-τ)θ^-
其中τ通常很小(如0.001),使得目标网络参数缓慢跟随主网络。
九、实际应用案例
9.1 Atari游戏
环境 :Atari 2600游戏(如Breakout、Pong)
状态空间 :84×84×4(4帧堆叠的灰度图像)
动作空间:离散(游戏手柄按键,通常4-18个动作)
DQN性能:
- 在49个Atari游戏中,29个达到或超过人类水平
- 平均性能达到人类水平的75%
9.2 机器人控制
环境 :MuJoCo物理仿真器
状态空间 :关节角度、速度等(连续,高维)
动作空间:关节力矩(连续)
DDPG应用:
- 双足机器人行走
- 机械臂抓取
- 无人机控制
9.3 AlphaGo
环境 :围棋(19×19棋盘)
状态空间 :19×19×17(17个特征平面)
动作空间:361个位置 + 1个pass
技术组合:
- 蒙特卡洛树搜索(MCTS)
- 深度神经网络(策略网络 + 价值网络)
- 自我对弈
十、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10.1 训练不稳定
问题:Q值爆炸、策略性能震荡
解决方案:
- 使用目标网络
- 梯度裁剪
- 学习率衰减
- 经验回放
10.2 样本效率低
问题:需要大量样本才能学习
解决方案:
- 优先经验回放(Prioritized Experience Replay)
- 双Q网络(Double DQN)
- 分布式强化学习
10.3 探索不足
问题:智能体过早收敛到次优策略
解决方案:
- ε-贪婪策略(逐渐衰减)
- 噪声网络(Noisy Networks)
- 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
十一、总结
深度强化学习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结合了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的优势。本文详细介绍了:
- 理论基础:MDP、价值函数、贝尔曼方程
- 核心算法:DQN、策略梯度、DDPG、PPO
- 计算过程:前向传播、反向传播、经验回放
- 实际应用:游戏AI、机器人控制、决策系统
关键要点:
- 深度强化学习能够处理高维状态和动作空间
- 经验回放和目标网络是稳定训练的关键技术
- 不同算法适用于不同的问题类型(离散/连续动作空间)
- 探索与利用的平衡是强化学习的核心挑战
未来方向:
- 提高样本效率
- 多智能体强化学习
- 迁移学习和元学习
- 安全性和可解释性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你深入理解深度强化学习的原理和应用。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想要进一步探讨,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文献
-
Mnih, V., et al. (2015). Human-level control through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Nature, 518(7540), 529-533.
-
Silver, D., et al. (2016). Mastering the game of Go with deep neural networks and tree search. Nature, 529(7587), 484-489.
-
Lillicrap, T. P., et al. (2015). Continuous control with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rXiv preprint arXiv:1509.02971.
-
Schulman, J., et al. (2017). 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 algorithms. arXiv preprint arXiv:1707.06347.
-
Sutton, R. S., & Barto, A. G. (2018).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n introduction. MIT press.
作者简介:专注于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研究,致力于将前沿AI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
标签:#深度学习 #强化学习 #人工智能 #DQN #PPO #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