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你已经在工作里频繁用大模型,却总觉得"偶尔很惊艳,大多数时候又累又不稳",那这篇文章也许值得你花十分钟读完:我会从成本结构、IN→推理→OUT 这个最小单元,以及通用工具在复杂业务中的上限出发,说明一件事------只要你为自己的业务建立一套私有的 Context 工程实践,让构造好 IN 这件事变得有章可循、可复用、可演进,同一批人做同样的事,效率出现 3--5 倍的质变,甚至更高。 本文上篇只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做私有 Context 工程;下篇再谈"应该怎么做"。
一个直观感受:模型很强,但效率为什么没起来?
如果你已经在工作中频繁使用大模型,大概率会有一种矛盾体验:
- 它有时候能给出非常惊艳的结果;
- 但真正放到严肃工作里,要让它持续靠谱,往往需要你花很多时间"喂信息、讲背景、补细节、纠正误解"。
我的直观感受是:
- 当只是"临时问两句"的时候,工具很好用;
- 当指望它跟我一起完成一个完整的产品迭代、系统改造、调研分析时,上下文准备本身变成了一件很累的事。
反过来,当我开始系统化地思考"到底该给它什么、以什么结构给",并针对自己的业务搭了一些固定的 Context 模板和整理方式之后:
- 同样的事情,我的效率大概稳定提高在 3--5倍;
- 重点不在于模型变聪明了,而在于:我和它之间的信息通道变得更合理了。
这背后指向的是一件更底层的事:智力的成本结构已经被悄悄改写了。
智力的工业化:成本结构的巨变
过去,复杂问题的核心成本在于"人脑":
- 能做泛化推理的只有人;
- 知识无法低成本复制,只能靠培训、会议、协作一点点传递;
- 所以绝大多数组织的主要成本,都压在"找人 + 用人 + 协调人"上。
大模型把这件事翻转了:
- 推理能力开始像"水电网"一样可以按量付费;
- 同一份模型能力可以被无数任务重复调用;
- 我们第一次可以把"部分智力劳动"视为一种基础设施。
如果只看账单,你会发现真正开始变贵的不是"推理",而是:
- 为每一次推理
准备、选择、组织、筛选、压缩信息 的过程。
用更直白的话说:
**聪明本身变便宜了,
但是这个聪明的人没有记忆, 他需要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告诉他背景信息, 如果给他说的是错的,那我们一定拿不到好的结果。
如果工程方法论不跟着这波成本结构的变化调整,我们就会卡在一个奇怪的位置:
- 理论上工具越来越强;
- 实际上很快就跑出了一堆屎山,没有人能够继续维护下去。
问题解决的最小单元:IN → 推理 → OUT
不管是写代码、写 PRD、做运营方案,还是做市场分析,本质上都可以压缩成一个最小单元:
输入(IN)→ 推理 → 输出(OUT)
- IN:这一步你给到模型的一切东西:目标、约束、背景、相关事实、历史决策、示例......
- 推理:模型基于这些信息做的理解、拆解、规划、生成。
- OUT:中间结果或最终结果:代码、设计、方案、报告、决策建议等。
在今天的模型能力水平下,有两个判断越来越清晰:
-
推理本身已经不像过去那样稀缺
在很多任务上,它的整体表现已经超过了普通人类的平均水准。
-
绝大多数失败来自 IN,而不是推理阶段
- 该给的没给:关键前提、重要历史被彻底遗漏;
- 不该给的给太多:大量噪音占满了有限的注意力;
- 条件说不清:哪些是强约束、哪些只是偏好,模型分不清。
如果再加上前面那句"工程信念":
- 我们相信:复杂问题可以被拆解为足够多的小问题;
- 我们也相信:对这些小问题,IN → 推理 → OUT 的最小单元是成立的;
那么就可以做出这样一个推演:
只要我们能持续构造出足够好的 IN,
理论上,AI 可以被用来完成几乎一切任务。
这不是一句励志口号,而是一个关于成本结构 + 工程拆解 + 最小单元的推理结果。
工具层的"眼花缭乱",本质上都是在帮你构造 IN
这两年围绕大模型已经涌现了大量"辅助工具"和"方法论",比如:
- 各种规范流程工具(如 spec-kit 等);
- 结构化思考/拆解方法(如 bmad-method 等);
- claude code 的 skills / mcp 能力集合;
如果只盯着这些工具的名字和形态,很容易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
- 今天是 A 套件,明天是 B 方法论,后天又冒出一个 C 平台;
- 似乎不跟一跟最新的工具,就会落伍。
但从 IN → 推理 → OUT 的角度往回看,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的本质:
它们无一例外,都是在帮你构造一个"更好、更确定的 IN"。
把脑子里的想法变成真正可交付的结果,本身就是一个"解压缩"的过程:
- 一开始只是模糊直觉和零散想法;
- 逐步被压成规格更清晰的描述、决策、方案、实现;
- 在过程中,需要不断对齐(alignment)、修正、补充,最后才收敛为一个可以交付的 OUT。
这些工具做的事情其实是:
- 帮你在解压缩的不同阶段,用更结构化的方式表达意图和约束;
- 在你和模型之间建立更稳定的"对齐机制";
- 减少"说不清、说不全、说错了"的概率,从而提高整个链路的确定性。
所以,从私有 Context 工程的视角看:
-
工具自然会不断迭代更新;
-
但只要 IN → 推理 → OUT 这个最小单元还成立,这些工具的角色就可以被视为:
- 在不同层次上协助我们构造更好的 IN,减少解压缩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通用上下文工程的边界:面对未知世界的必然策略
为了帮用户构造更好的 IN,业界提出了"上下文工程":
- 如何组织系统提示;
- 如何规划工具;
- 如何用检索把外部知识接进来;
- 如何通过压缩和结构化笔记维持长任务的连贯性。
这些方法非常有价值,但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前提:
它们大多站在 "通用工具提供方" 的视角。
在这个视角下,世界是这样的:
- 他们不知道每一个客户的业务结构;
- 不知道你的代码 / 流程 / 术语;
- 不知道你有哪些隐含红线和组织约束。
于是,他们只能假设:所有工程都是"未知工程" 。
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现实的策略就是:
- 尽可能增强 Search 能力;
- 提供尽可能多的上下文入口(RAG、MCP、各种工具和技能);
- 让模型在运行时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拼接、自己去猜。
在小场景、简单场景下,这些手段效果很好。
但一旦业务复杂度上来,你会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它们的上限:
- 搜索结果太多或太少,窗口很快被吃满;
- 复杂流程和规范,很难通过一次性的 prompt 注入模型脑中;
- 工程越大、上下游越多,"让模型自己去找路"这件事就越不可靠。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通用上下文工程面对的是"一个所有细节都未知的世界"。
在这样的世界里,Search + 动态拼接是唯一的通用策略。
当这是"我的业务"时:Context 不该继续被当作未知量
而在一个具体业务团队内部,情况完全不同。
你并不是面对一个完全未知的世界,你知道很多事情:
- 你的业务边界是什么;
- 关键流程、常见套路、固定步骤有哪些;
- 哪些规范是红线,哪些是建议;
- 哪些历史决策、复盘和踩坑记录,值得被长期记住。
换句话说,在你的团队里:
Context 不是一团雾,而是一套可以被设计、被维护、被演进的结构。
这时还继续完全按照通用范式来用 AI------
每次都从零开始拼凑上下文,让模型去黑箱式地 Search 和拼接------
就有点像:
- 你对自己的公司组织结构和流程非常熟;
- 却每次让一个新人自己从公司大门开始乱逛,希望他能摸索出正确路径。
私有 Context 工程实践想做的,是把这件事反过来:
- 承认我们对自己业务的"先验知识"是宝贵资产;
- 把这些先验,通过工程方式固化成一整套上下文管理实践;
- 让模型不再在未经整理的"原始世界"里迷路,而是在这套实践之上工作。
它关心的不仅是:
- "帮我写函数、修 bug"。
它关心的是:
- 做一次新业务,应该自动带出哪些历史事实与流程约束;
- 做一个新活动,应该自动提醒哪些风险点和必经步骤;
- 做一次分析,应该自动接上哪些指标、报告和过往尝试。
"上下文架构师":那个重构 IN 的人
当 Context 被当成工程对象,就会自然冒出来一个新角色:
上下文架构师(Context Architect)
这个角色的特点是:
-
既懂业务,也懂怎么维护上下文
他知道业务是怎么跑的,也知道什么东西应该长期存在于"可用的 Context 集合"里。
-
工作方式是"先跑业务,再抽象,再反哺 AI"
一条典型闭环大致是:
- 从真实业务出发,选一个最小闭环,把它先跑到"可用";
- 从这个闭环中反推:哪些信息、哪些步骤、哪些约束是可以抽象出来复用的;
- 把这些抽象整理成结构化的规范和约束,让 AI 在下一次任务中按它们来行动;
- 在实际执行中观察偏差,微调约束和上下文结构,直到 AI 能长期稳定地按这套方式完成任务。
-
更关注"过程是否可复用",而不仅是某次结果是否凑巧正确
他的目标不是"这次输出对了就行",
而是让这套 Context 设计本身变得可迁移、可复制、可迭代。
-
需要设计一套"像文件系统一样好用的上下文存储结构"
目标很直接:
让任何一个业务同学,在开始一件新事之前,可以:
- 一两步拉出这个任务必需的上下文模块;
- 再补充一下当下特定目标;
系统就能为模型构造出一份质量足够高的 IN,而不需要每次从头拼凑。
在这个意义上,上下文架构师就是那个重构 IN 的人 。
他负责的,不是单次产出,而是整个团队未来许多次产出的"上限"。
写在最后:为什么这是一个"必选项"?
把上述逻辑压缩成一条链:
- 智力被工业化生产之后,真正昂贵的变成了"构造上下文";
- 一切任务都可以看成 IN → 推理 → OUT,当前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用什么方式来构造 IN;
- 通用上下文工程面对的是一个未知世界,只能依赖 Search + 动态拼接,在复杂业务里会遇到天花板;
- 对具体组织而言,Context 是可以被设计、被维护、被演进的资产;
- 为自己的业务建立一套"私有 Context 工程实践",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在新的成本结构下 能否真正用好 AI 的前提条件;
- 上下文架构师,则是这套实践的设计者和守门人,通过约束、流程和存储结构,把"与 AI 协作"这件事变成可工程化、可积累的事情。
这一篇到这里,我们只回答了一个问题:
在今天的环境里,为什么私有 Context 工程是必然会被提出、并且迟早会有人去做的事情。
在下篇里,我们可以进一步聊聊私有上下文工程如何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