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据量指数级增长的时代,传统商业智能(BI)平台的架构瓶颈日益凸显------数据膨胀带来的查询延迟、有限的扩展性以及高昂的运维成本。衡石科技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其根基在于一套从第一天起就为大规模、多租户、实时分析场景设计的云原生与存算分离的现代化技术架构。本文将从技术底层深入剖析,揭示其高性能背后的秘密。
一、传统BI架构的瓶颈与云原生的必然性
传统BI架构多采用单体式或紧耦合设计,计算与存储节点绑定。这种架构存在天然缺陷:
-
扩展困难:数据量增长时,只能进行昂贵的垂直扩展(Scale-Up)。
-
资源浪费:计算与存储资源无法独立伸缩,导致利用率低下。
-
多租户隔离性差:在SaaS或大型企业环境下,不同部门/客户的工作负载容易相互干扰。
衡石科技的架构选择直击这些痛点,全面拥抱以Kubernetes为核心的云原生技术栈,实现了彻底的微服务化与存算分离。
二、衡石科技云原生架构的技术栈分解
衡石的平台架构可以清晰地分为四层:
-
统一接入层:
- 技术实现:基于Envoy或类似技术的API网关,负责流量路由、认证、限流与SSL终止。它为所有数据查询和平台操作提供了统一的、安全的入口。
-
无状态计算层:
-
技术实现:运行在Kubernetes Pod中的多个微服务集群。
-
查询引擎:核心是高度优化的分布式SQL查询引擎。它接收来自网关的查询请求,生成并优化执行计划。该引擎本身是无状态的,可以随时根据查询负载进行弹性伸缩。
-
计算服务:除了查询引擎,还包括语义层服务、AI模型服务(用于智能预警和NLQ)、任务调度服务等。它们都独立部署和扩展。
-
-
统一数据访问层:
-
技术实现:这是实现"存算分离"的关键。衡石抽象了一个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通过连接器 模式,可以无缝对接各种底层数据源,而计算引擎无需感知数据的物理位置。
-
支持的数据源:
-
云数据仓库:Snowflake, BigQuery, Redshift, ClickHouse(作为加速引擎)。
-
数据湖:Apache Hudi, Iceberg, Delta Lake(通过Spark或Presto/Trino)。
-
传统数据库:MySQL, PostgreSQL, Oracle等。
-
-
-
持久化存储层:
-
技术实现:衡石自身不强制持久化存储原始业务数据,而是将计算推向数据所在的位置。对于需要加速和管理的场景,它利用:
-
指标存储:自主研发的、针对指标数据优化的高性能列式存储引擎,用于存放预计算的聚合结果和常用指标,实现亚秒级响应。
-
元数据存储:使用可靠的分布式数据库(如TiDB或云厂商的Aurora/RDS)存放数据模型、权限、查询历史等元数据。
-
-
三、存算分离架构带来的核心优势
-
极致的弹性伸缩:
-
计算独立伸缩:在业务高峰时段,Kubernetes可以自动扩容查询引擎的Pod实例数量,以应对高并发查询;空闲时则缩容以节省成本。
-
存储独立伸缩:底层数据仓库或数据湖的存储能力可以独立于计算进行扩展。企业可以为计算和存储分别选择最合适、最具性价比的云服务。
-
-
显著的成本优化:
- 避免了为应对峰值流量而长期维持高配计算资源所带来的浪费。实现了真正的按需付费。
-
强大的多租户与数据隔离:
- 在Kubernetes Namespace和网络策略的配合下,可以为不同客户或部门创建逻辑上完全隔离的"租户"。结合统一的认证授权体系(如RBAC),确保了数据安全与性能隔离。
-
无缝的异构数据源集成:
- 统一数据访问层使得用户可以在一个查询中关联分析位于Snowflake的销售数据和位于S3数据湖的日志数据,技术复杂性对业务用户透明。
四、技术挑战与衡石的解决方案
实现此架构并非易事,衡石克服了诸多技术挑战:
-
跨数据源查询优化:衡石的查询引擎内置了跨源查询优化器,能够智能地将计算下推至各个数据源,并仅在必要时在引擎内部进行数据合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传输。
-
数据一致性:通过分布式事务(对于元数据)和最终一致性模型(对于部分缓存数据)的有机结合,保障了用户体验的一致性。
-
运维复杂性:通过成熟的Operator和自动化运维工具链,降低了Kubernetes集群本身的管理负担。
结语
衡石科技的云原生与存算分离架构,不仅仅是技术选型的胜利,更是其对未来数据分析范式深刻理解的体现。它将BI平台从一个单纯的"工具"提升为一个弹性的、可扩展的、面向未来的"数据分析操作系统",为企业驾驭海量数据、实现实时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