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脉脉的职言,无意中看到这样一篇帖子:
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中国的两大富人区说法,果然所传非虚:一个是知乎,号称人均年薪百万;另一个就是脉脉,号称薪资高出市场价100%。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校招入职阿里,工作六年的P7,在偏理想情况下可以存多少钱。
存款之谜
在阿里工作六年,发帖人应该是是2017年校招入职的阿里,职级是P5。
一般情况下,校招P5升P6需要一到三年,我们给发帖人按最牛逼的一年晋升算。
P6升P7的话,快则两年,慢则五年,也真的有一辈子升不上去的"阿里老白兔",我们继续给发帖人按照最牛逼的两年算。
那发帖人在阿里的职级路径也就出来了,P5一年,P6两年,P7三年,接下来我们算薪资。
P5的那年,我们就算他年薪是25万,P6的两年,我们就算他年薪是40万。
到了P7这个职级就有股票了,考虑到给他分配股票的时候,正好是2020年的股价高点,以及现在阿里股价这屌样,年薪按照90万算,已经不算少了。
那发帖人六年的总收入是:25万 + (40万 * 2) + (90万 * 3) = 375万
但是,375万是税前薪资,P7的那三年扣税还是挺厉害的,我们粗略地算他扣税75万,还剩下300万。
再剩下的就是他的日常消费了,杭州租房子要便宜一些,而且公司基本上管一日三餐,花销没那么大。
另外,坚决不能搞对象、结婚和生孩子,这些都是花销的大头。
我们就算他每年的花销是10万,那六年差不多是60万,等于300万 - 60万 = 240万。另外,他存款的利息算10万吧,毕竟他的钱都是近三年存下的,那240万 + 10万 = 250万。
这应该是校招入职阿里,工作六年,在发展还可以的情况下的存款,上下差不了太多。
所以,听起来阿里P7年薪百万,其实刨去打怪升级的时间,以及扣税花销的费用,其实存不了特别多的钱。
群众眼睛
我们接着看下网友的回帖:
看来,绝大部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发帖人是不是吹牛比,他们分分钟可以分辨出来。
我认为原因有二:
(1)整个互联网行业的薪资已经非常透明化了,只要说出公司名、工作年限和职级,基本上可以推算出当前薪资范围和薪资变化曲线。
(2)换做以前的互联网高速发展期,还可以说是由于公司市值提升,带动了薪资包中的股票价值上涨,现在肯定没法这么说了。
还有网友认为是阿里的HRG招不到人了,所以跑网上来发软文的,这个我觉得肯定不是。
道理很简单,你现在裸辞三个月,感受一下招聘市场的供需关系,就全明白了。
心理分析
其实,我一直没太搞得懂,在非实名、且没有利益关系的情况下,在网上发帖吹牛比的人到底是何诉求,而且这种现象还真是挺常见的。
就算想让网友羡慕嫉妒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至少也得让人知道羡慕嫉妒恨的对象是谁啊。
另外,发帖人还真是挺损的,嘴上说着"搞不懂大家为什么焦虑",然后还在这制造焦虑,典型的既当又立啊。
从心理学的角度,每个在网上吹牛比的人,都存在一种"满足表达欲"的表演型人格。
这些人往往在现实工作生活中毫无存在感,属于在社交中最容易被人忽视、被人取笑,甚至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类型的人。
于是,他们通过网络途径,往往会把自己包装成书香门第、海归硕士、名企高管、年入百万、资产过亿、妻美子孝的人上人,以此获取别人的尊重和重视。
其实,仅仅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罢了。
投资理财
再聊聊投资理财相关话题吧。
不得不说,刨去吹牛比的成分,发帖人不买房的的操作,那是绝对正确的。我们上贝壳找房,看看杭州的未来科技城,房价跌的那屌样就知道了。
其实,2018年以后,无脑买房 = 上车暴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很多人还是由于思维惯性的原因,仍然在一股脑的把自己的全部积蓄all in买房,有的甚至欠下巨额房贷买房。
这其实是非常不可取的操作,在现在经济形势低迷的情况下,哪怕是买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房子,也难保它的价格一定不会下跌。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再随着结婚生子,生活花费越来越大,很容易给自己的未来人生搞成"35岁失业、俩娃高贷"的地狱模式。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2015年,同事老A把自己在天通苑的房子卖掉,然后新的房子买到中关村软件园附近的某小区。
他当时这波操作确实很有眼光,房子升值很快。
随后,尝到甜头的他开始迷上了一个"某校长说京房"的抖音号,天天想着再搞一把大的。
终于,他在2021年再次出手,把全家的积蓄 + 首付贷一起,花了800万买了第二套中关村软件园附近的房子,月供四万多。
当时他在滴滴上班,职级是D9,年薪100w+,也确实是负担得起的。
但随后的故事情节就风云突变了,在2022年底,高薪高龄的他被裁了。那时,82年生人的他已经40岁了。
记得今年五月份的时候,我跟他还一起吃了个饭,那时的他依然在吃四处找工作,神情沮丧,满头白发。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饭局中他跟我聊的话题还是"某校长说京房",还坚持说他的房价不但没跌,每平米还涨了一万多呢。
结语
其实现在这形势,也什么好说的,大家都各自安好,且行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