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求职找工作,包括在网上刷一些职场论坛或社区的时候,大家往往习惯于关注和讨论某个岗位的月薪 、年薪 ,或者总包 、年包。
然而在如今的职场环境中,月薪、年薪这些已经不再是衡量 IT 从业者价值的唯一标尺。
回顾过往,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其实更为关键并且更能反映性价比的指标:时薪。
"时薪"它不仅仅反映了岗位薪资的绝对值,更隐含了这个岗位背后的工作强度 、福利结构 以及职业可持续性的更深一层信息。
总收入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时薪就高。
而且表面高年薪可能伴随着超长工作时间,这就将导致实际时薪反而更低。
试想一下,明面上某个岗位给你的年薪数值似乎很高,但是需要消耗你大量的时间和生活,当你把年薪除到实际投入的工作时间上再来看,很多外表看似光鲜亮丽的 offer 其实也并没有那么香了。
正好最近刷到了一个职级对标社区对各大互联网公司不同级别工程师所做的一个薪资统计分析榜单。
里面不仅包含了年薪,还考虑了大厂的工作时长,从而计算出了更为细致的时薪榜单,我觉得挺有参考意义的,可能有小伙伴也刷到过,所以这里也分享给大家,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下面是职级对标社区统计的初级工程师时薪数据排行榜:

当然这个表格是职级对标社区根据网友的反馈情况整理得出的,算是一个统计结果吧,并不保证完全精确。
可以看到,排名前三的分别是 PDD、小红书、和微软,这也是榜单中为数不多的时薪能超过 200 的几家公司。
其中从数据来看 PDD 确实很顶,不论是年薪数据还是时薪数据都非常可观,同时它也用实际数据告诉了大家高年薪和高时薪是可以兼得的。
而纵观这整个表单里的 20 家公司,比较有意思的是微软。
从表格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如果单按年薪来看,其实微软在这 20 家互联网公司中并没有什么特别,整体水平和其他家数据也大差不差。
但是如果按照时薪来看的话,微软的时薪数据嗖一下子就排到了前面,并且与其他公司还拉开了不小的差距。
这说明他们的员工在单位时间里所拿到的薪资更高,换句话说,他们的高年薪并不是靠时间来硬堆砌出来的,这也和同年薪段的那些其他公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一般来说,时薪高的公司往往也意味着(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的):
1、效率优先,即单位时间里所拿到的薪资更高,拼效率而不是拼时间。
2、生活平衡,能保留更多的个人时间用于生活、家庭、学习、或健康,以提升长期竞争力。
(PS: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的)
说到底,在职业选择中,"高年薪"还是"高时薪"的权衡本质其实是时间价值 、生活质量 和长期收益的综合考量。
我个人认为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应该有着不同的考量因素和选择依据,
如果是刚毕业初入职场期,大家往往不太会关注所谓的时薪概念,而是优先高年薪,这是可以理解的。
这一阶段大家能专注在工作上的时间往往都比较充足,不少同学的考虑点还是在行业选择以及公司平台的选择上:即优先选择处于风口的行业,以及能快速积累稀缺技能的岗位或者平台,从而为未来溢价作铺垫。
但即便如此,我个人觉得还是应该适当考虑一下工作时长和强度,尤其需要警惕"时薪陷阱" ,时薪如果拉得太低,那大概率还是靠堆时间和堆强度来完成的,这时候就需要注意了。
而如果工作几年之后到了中期转型阶段 的话,我觉得还是尽量要去平衡一下年薪和时薪,此时应该更加侧重"单位时间价值"。
此时时薪性价比越突出,也就往往意味着生活品质更高,且空白时间可转化为学习资源或副业收入的可能性也越大。
而当到了家庭期或深耕期这个阶段,这时候就需要充分考虑时薪这个因素,以获得长久发展,尤其需要避免拿健康、生活、家庭为代价来换收入。
所以如果是你的话,面对高年薪 or 高时薪,你会怎么选择呢?
注:本文在GitHub开源仓库「编程之路」 github.com/rd2coding/R... 中已经收录,里面有我整理的6大编程方向(岗位)的自学路线+知识点大梳理、面试考点、我的简历、几本硬核pdf笔记,以及程序员生活和感悟,欢迎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