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在进行本文的学习之前,首先需要对SV中类相关的内容有充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在之前面向对象编程的部分有详细介绍:
一、包的定义
为了使得可以在多个模块(硬件)或者类(软件)之间共享用户定义的类 型,SV添加了包(package)。包的概念参考于VHDL,用户自定义的类型譬如类、方法、变量、结构体、 枚举类等都可以在package...endpackage中定义。
package definitions;
parameter VERSION = "1.1";
typedef enum {ADD, SUB, MUL} opcodes_t;
typedef struct {
logic [31:0] a, b;
opcodes_t opcode;
} instruction_t;
function automatic [31:0] multiplier(input[31:0] a, b);
return a * b; // abstract multiplier
endfunction
endpackage
二、导出包的内容
包给人的感觉有一点像我们C语言中的库,我们知道最简单的程序"hello world"在打印printf的时候需要include一个标准库,类似的,我们想要使用包的内容,就需要把包中的内容进行导出,这些内容一般来说有:module、interface、class等可以使用包中定义或者声明的内容。
1、可以通过域的索引符::号直接引用
module ALU(input definitions::instruction_t IW,
input logic clock,
output logic [31:0] result
);
always_ff @(posedge clock) begin
case (IW.opcode)
definitions::ADD : result = IW.a + IW.b;
definitions::SUB : result = IW.a - IW.b;
definitions::MUL : result = definitions::multiplier(IW.a, IW.b);
endcase
end
endmodule
2、可以指定索引一些需要的包中定义的类型到指定的容器中
module ALU(...);
import definitions::ADD;
import definitions::SUB;
import definitions::MUL;
import definitions::multiplier;
always_comb begin
case (IW.opcode)
ADD : result = IW.a + IW.b;
SUB : result = IW.a - IW.b;
MUL : result = multiplier(IW.a, IW.b);
endcase
end
endmodule
3、通过通配符*来将包中所有的类别导入到指定容器中
module ALU(...);
import definitions::*; // wildcard import
always_comb begin
case (IW.opcode)
ADD : result = IW.a + IW.b;
SUB : result = IW.a - IW.b;
MUL : result = multiplier(IW.a, IW.b);
endcase
end
endmodule
这是我们实际使用中最为简单的一种方式,一般也是应用最多的方式。
三、包的使用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经常会把一个大的验证平台的创建和设计部分封装成一个包的形式,然后我们再通过另一个tb文件导出包的形式来完成我们的验证目标。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增加我们验证流程的层次性和条理性,同时增加了代码的复用率。包中可以使用class,module,interface等一系列的内容。在认知上,我们就可以把包认知为我们C语言中的函数库,我们verilog中的IP核。
至此,其实我们已经可以完成一个相对完善的验证平台的搭建了,这样的一个验证平台可以包含有激励发生器(Stimulator),监测器(Monitor),比较器(Checker),这些部分都可以用类(class)来定义,在类中分别定义它们的数据和方法,然后再结合一部分操作,也封装成类的形式,将这些完整的部分都封装到包packet中,完成这部分后,独立编写测试平台testbench,按需要导入包的内容,在testbench中编写我们需要进行的验证操作,最后还可以结合Makefile,实现编译和操作展示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