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ink中的时间含义
在实际应用中,事件时间语义会更为常见。一般情况下,业务日志数据中都会记录数据生成的时间戳(timestamp),它就可以作为事件时间的判断基础。
在Flink中,由于处理时间比较简单,早期版本默认的时间语义是处理时间;而考虑到事件时间在实际应用中更为广泛,从Flink1.12版本开始,Flink已经将事件时间作为默认的时间语义了。
事件时间和窗口
水位线的含义
在Flink中,用来衡量事件时间进展的标记,就被称作"水位线"(Watermark)。
具体实现上,水位线可以看作一条特殊的数据记录,它是插入到数据流中的一个标记点,主要内容就是一个时间戳,用来指示当前的事件时间。而它插入流中的位置,就应该是在某个数据到来之后;这样就可以从这个数据中提取时间戳,作为当前水位线的时间戳了。
水位线特性
窗口的理解
在Flink中我们很容易把窗口理解成为一个固定的框,当到达某个时间点时就停止收集数据开始计算并输出结果,这种理解时错误的,正解如下:
生成水位线的原则
完美的水位线是"绝对正确"的,也就是一个水位线一旦出现,就表示这个时间之前的数据已经全部到齐、之后再也不会出现了。不过如果要保证绝对正确,就必须等足够长的时间,这会带来更高的延迟。
如果我们希望处理得更快、实时性更强,那么可以将水位线延迟设得低一些。这种情况下,可能很多迟到数据会在水位线之后才到达,就会导致窗口遗漏数据,计算结果不准确。当然,如果我们对准确性完全不考虑、一味地追求处理速度,可以直接使用处理时间语义,这在理论上可以得到最低的延迟。
所以Flink中的水位线,其实是流处理中对低延迟和结果正确性的一个权衡机制,而且把控制的权力交给了程序员,我们可以在代码中定义水位线的生成策略。
水位线的传递
在流处理中,上游任务处理完水位线、时钟改变之后,要把当前的水位线再次发出,广播给所有的下游子任务。而当一个任务接收到多个上游并行任务传递来的水位线时,应该以最小 的那个作为当前任务的事件时钟。
水位线在上下游任务之间的传递,非常巧妙地避免了分布式系统中没有统一时钟的问题,每个任务都以"处理完之前所有数据"为标准来确定自己的时钟。
迟到数据的处理
- 迟到水印推进
在水印产生时,设置一个乱序容忍度,推迟系统时间的推进,保证窗口计算被延迟执行,为乱序的数据争取更多的时间进入窗口。
java
WatermarkStrategy.forBoundedOutOfOrderness(Duration.ofSeconds(10));
- 设置窗口延迟关闭
Flink的窗口,也允许迟到数据。当触发了窗口计算后,会先计算当前的结果,但是此时并不会关闭窗口。
以后每来一条迟到数据,就触发一次这条数据所在窗口计算(增量计算)。直到wartermark 超过了窗口结束时间+推迟时间,此时窗口会真正关闭。
java
.window(TumblingEventTimeWindows.of(Time.seconds(5)))
.allowedLateness(Time.seconds(3))
- 使用侧流接收迟到的数据
java
.windowAll(TumblingEventTimeWindows.of(Time.seconds(5)))
.allowedLateness(Time.seconds(3))
.sideOutputLateData(lat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