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读到了一篇文章:可怕的不是寒门再难出贵子 而是底层人不相信读书有用,这篇文章我读了很多次,深为感触,并提炼了文章的五个观点:
笔者对此深有感触,记得在一篇文章名为成长,从认识差距开始中,我提到了我自己的出身:来自农村,18岁通过高考走出了大山,在往后的几年里,漂泊在各大城市之间,努力的工作,企图创建出自己的新天地。
那这些跟高考有什么关系呢?我必须承认,是高考,给了我出来的机会和勇气。
在没有参加高考之前,我是满怀着对爱情的坚定和对高考的信心和勇气,我期盼考上理想的大学,摆脱自己的原生家庭,去看看外边的新天地;在高考之后,有名落孙山的失望,家里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动力,我开始独自背上离家的行囊,并在大学热爱着自己的专业;毕业前一年,我又发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于是毅然决然、孤注一掷,游走在各大城市之间......直到我的今天,毕业一年半,回味起这些往事,我依旧感激高考,感激我的家人们。
我也曾去讨厌硬式教育下的死记硬背,讨厌"一考定终生"的考试。甚至在大学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教育,我在想:这样的大学有什么用。原文的作者给出了答案:素质教育要以物质基础为坚强的后盾。什么意思呢,这里我先讲一个我之前看到的一个感触很深的段子吧:
为什么有钱人家的女孩子一般都长得不错
才外貌来看,牙齿长得不齐时,妈妈带我去牙齿矫正,费用三万
青春期长痘痘,妈妈带我各处寻法,用过最贵的面膜一百一片,用了两年
眼睛单眼皮,妈妈带我去做单眼皮手术,一做又是一万五
我春夏秋冬的衣服 整整能放满四个衣柜,不留缝隙
于此同时,从小就买很多的衣服,不断试错的过程使我的衣品、审美都高于常人
我们出身寒门的孩子又有什么呢?祖宗三代都是农民,能在艰苦的条件中生存下来就已经不错了,任何需要花钱的爱好都得被现实无情地抹杀。每每看到身边多才过艺的伙伴,我们只能自愧不如。他们坚定的物质基础可以让他们有喜欢的爱好,不断的培养成为特长。他们的自由选择、自由培养的权利,是我们不曾有的。
如果加上素质教育的考核,我们完全没有竞争的实力了。所以,"一考定终身"才是对于寒门子弟最大的公平。我也希望这个道理我要是早点知道就更好了。
最后,我想再谈谈"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我就从我的爷爷和父亲讲起吧,因为他们一个不相信,一个相信。
我的爷爷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一辈子勤勤恳恳,直到离去。在我姐姐当年上大学时,对我的父亲说过这样的话:"读这么多的书有什么用?"。
我的父亲打了二十多年的工,甚至在我写文的时候,还在工地上辛苦的劳作。在我毕业后的时间里,每次电话说的最多的话是:"读这么多的书,找个轻松的班上,千万别像我们这样下死力。"
我知道我的贵重了,因为我是用尽了家族的财富培养出来的,更是父母亲的希望。父母亲就不相信"读书无用论",即使他们一句书没有读。因为他们尝尽了人世间的辛酸苦辣,他们看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们希望下一代更加轻松的成长。
那我们为什么陷入了"读书无用论"的"陷阱"呢?这是我们值得去反思的。
我也常常去思考这是一个这样的时代,于是很多的词涌入我的脑海:智能、快速、公平、正义、温暖......但是身处这个时代下的我们呢,却是浮躁
的。我们看到了太多的一夜成名
案例,看到了年少有为
,看到了初中生当老板,甚至喜欢上了emo,接受了网抑云......怎么不能浮躁。我们把读书赋予了功利,希望读书能立即带来财富。事实是并不能,或者是其实我们并没有好好的读书。进而迷茫了,不知道自己的追求了。
信息爆炸的时代,使我们能拿到一手的各种咨询信息,但我们的专注和自身的坚固壁垒也被打破了。我很喜欢那段不会有太多顾虑,一心只想好好考试的时代。今天的浮躁已经致使我不能好好的读完一本书、心无旁骛的学好一门技术了。
所以,与其去质疑"读书无用",不如去问问自己是否浮躁,是否在认真的读好书。
最后,我想列举两点我深切认可的作者的观点:
1. 读书最终还是关乎自己的选择:听信精英的忽悠,堕者的牢骚;或是读书改变命运,努力抗争
2. 也许再怎么努力,都在原点,但是可以把原点画的无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