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修心》

前言

这是2024年读完的第一本书,简单写写读后感。

原本以为是我熟悉的那个写《浪潮之巅》的"吴军"老师,只是这个世界上同名的作家罢了。

《修心·复杂世界的自在活法》,初看这本书名以为是什么心灵鸡汤的书,翻了几页之后发现竟然是讲王阳明心学的书,引用书中序言的一段描述;

在本书里,作者根据《传习录》学习王阳明的思想,拆解原文,重新组合整理,用现代读者易理解的逻辑剖析难点,用鲜活的案例来解读阳明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通过最简单的方法,收获最实用的阳明学说。

原来这是一本拆解《传习录》的书,只是作者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案例来讲解,让读者更好的理解王阳明心学,可以当做入门读物。

说起王阳明,我好几年前其实已经读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阳明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但从过去的经历而言,当年的我其实是没有读懂王阳明心学的,修炼不足,不然我早就摆脱纠结的自我。

疫情后第一年对绝大多数人都是极其艰难的一年,裁员、失业、房价大跌、股价大跌,整个经济弥漫着消极的情绪,不管是现实中的,还是网络短视频的,都在散播着负面的情绪。然而这些只是现实问题的一小撮问题,书中举了很多很典型的现实问题,举几个例子:

  • 我们为什么总会焦虑和痛苦
  • 为什么人到中年会感觉会累
  • 为什么职场的人际关系都很复杂
  • 怎么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
  • 为什么很多企业管理混乱
  • 周围人攀比很严重,怎么办
  • 为什么我们学了很多方法,还是做不成事
  • 在创业中如何模仿和创新
  • ....

现实中的问题千千万万,然而这本书给出的一个参考答案那就是"修心"。为什么我说是参考答案,因为我认为这个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任何标准答案,即使是被世人奉为两个半圣人中的一个王阳明中的心学也是如此。只是相比于其他学说,比如儒学、佛学之类的,王阳明心学是实实在在的"成功学",更具有实操性,因此也被很多名人推崇。

良知心

良知心,是老天赋予人类的特征和属性,能探测、感悟客观世界,照见客观规律,人人具足,从人心角度叫本心,从客观规律存在角度叫道心,从功能角度叫照心。

概念

本心 一种状态,一种意识,天地间无所不在,无所不感知。也是我们的良知心

人心 包裹人欲的心,比如没钱却天天想着买房买车。

世界的三种存在方式

  • 一是脱离人类意识存在,叫客观存在
  • 二是人类自己的感知,不掺杂人欲的感知存在
  • 三是人类带着私欲认知的世界,叫主观世界

摘录

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主要就源于总有一些人惯于用圣人的标准讨伐别人,用庸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要知道,如果别人没有达到你认为的道德标准,那是你对别人的预设崩塌了,不是别人的人设崩了。

管好自己,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修行。

所谓高质量的陪伴,也就是投入百分之百注意力的陪伴。

现在年轻人的焦虑基本都源自"想得到"和"害怕失去"。所贪婪的东西自己负担不起,当能力还不能自如地掌控欲望时,物质就是包袱。

穷的时候按穷日子过,不起贪心、不起嗔念;富的时候按富日子过,不起占有之心、奢侈之心、居功之心。按天理过,人生其实没有那么难,难的是战胜自己的人欲。

一个智慧的人会把全家人团结起来,在不同的时期共同解决当下的问题。遵循家的规律,家就成了一个战船,这时家人之间才不会有抱怨,而会共同前进。

一个智慧的人从不会依靠人欲来做决定,只会用客观规律来判断,懂得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懂得及时止损,也懂得东山再起。

做好人不会让关系好,做善人才会。善是指要符合规律,符合人道。也就是说,当关系需要一场难堪就来一场难堪,需要一场战斗就来一场战斗。

我们的人性中都有缺陷。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沟通让别人能够回避自己人性中的缺陷,通过修心修正自己的缺陷。

所有的物体,只要我们的注意力放在了它身上,那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心里。心是什么样,就会照射出来什么样的世界,我们认识的世界都是由我们的心照射出来的。

没有修行的人,只能由世界主宰自己------看到美女就想占有,看到美食就想吃掉,如果满足不了自己的人欲,就心如刀绞。有修行的人,不会被外界左右,用良知心决定选择,决定快乐,如果让心蒙了尘,就会心如刀绞。

"忠恕",是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他人宽宏大量。"忠恕"是一种做人的准则,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说到做到,忠于事情,忠于承诺,忠于感情,忠于关系。"忠"是待己以严,"恕"是待人以宽。

中年人的累源于心里是一套,行为是另一套。

用"惟精惟一"的态度去钻研,"惟精"是把这件事研究透彻,"惟一"是专注在一件事上。

人生之所以得不到好的结果,很大原因是受到了人欲的影响。一旦良知心外面包裹了人欲,就成了人心,于是无法看清客观规律,会让我们痛苦,影响我们的决策,让我们失败。

人生有两场游戏,一场是你自己想玩的游戏,另一场是社会规定要你玩的游戏。

修炼阳明先生的儒家思想和修炼佛学截然不同,不是静坐,不是坐禅,不是闭关,而是"事上练"。

心学:确定目的------在实践中体悟本心------在实践中使用本心------达成目的。

禅宗:静悟------明心见性------用于实践------达成目的。

由此可见,阳明心学是动,佛家是静,两者完全相反。

这个社会上从来都没有好人被坏人欺负,只有无能的人被厉害的人欺负,弱小的人被强大的人欺负。只有你足够强大,这个世界才会对你和颜悦色。

"为什么你总觉得人际关系复杂?那是因为你总想把你看见的人际关系复杂化,你别有用心,你怀疑别人,你怕吃亏,你做的事情是为自己好,你以为这是天理,实则是你自己的人欲。"

"和众"就是要把跟每个人的相处都当作一场修行,这才是智慧的人

"危机"就是危中有"机",如果只看到"危",就会焦虑、害怕、痛苦、放弃。我们要换一种认知学去看"机","机"是规律,是解决方案。重视本心,才能找到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方案,不管发生什么都能从容面对,就是中正平和。

真正的低调和谦虚,是见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知道自己离罗马还很远,没有资本在别人面前骄傲。因此,我们只能分享自己的感觉、想法和收获,不能教育别人,自然就谦虚低调了。

当你与自己和解,别人才无法影响你的内心时,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与外部世界的所有战争,归根结底都是与自己的战争。

人欲是我们痛苦的根源,更是容易被别人操控的把柄。

我们没有人欲才没有弱点,才不会被人欲支配和控制。真正的良知心状态,是没有弱点的,是无所挂碍,是感悟什么就去做什么,一切唯道是从

"求人不如求己",这个自己不是充满人欲的自己,而是良知心的自己。良知心就是最好的老师,给我们智慧,给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这也是阳明先生讲良知心的经典。

佛教里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能看到的叫色、叫有,看不到的叫空、叫无,是一样的意思。

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的是条件思维;富人之所以富,是因为他们掌握着目标思维。

人生修炼法之一:找到自己优秀的部分,每天去找自己的进步,今天进步了哪一点,明天又进步了哪一点。 人生修炼法之二:找到自己缺点的部分,学会反省找缺点,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足需要改进。

一个人想要成事,有三件事要做:

  • 第一件事:立志。
  • 第二件事:打破自己的限制。
  • 第三件事:去除干扰。

愚者,"我"犯错都是别人造成的;智者,"我"犯错都是自己的问题。

一个人的修身之路应该是这样的: 放纵私欲(为所欲为)→约束自己(欲望道貌岸然)→知行合一(圣人)。

心即理

概念

心即理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心是客观存在;

第二层,心能照见客观规律。

摘录

人带有私欲去想道理、看道理,得出的都是你想要的道理,只有去除了人欲,用良知心才能对照出客观规律的道理,这些道理就是天理。

无论是在关系里,还是在做事上,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最重要的就是要格自己的出发点,修炼一颗不掺杂人欲的心,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简单而且有创造性。

人生的修行有几个阶段:

  • 修身的第一阶段:先认知自己,也就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 修身的第二阶段:和众,和众的意思就是我能跟任何人相处。
  • 修身的第三阶段:成事。
  • 修身的第四阶段:众合。
  • 修身的第五阶段:觉醒,突破自我。

没有尘埃、没有欲望、清明的心就叫本心,也是佛心。人人都有本心,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人人可以成佛。那么,为什么你看不到自己的本心?因为你本心之外还包裹着欲望、得失、贪、嗔、痴,那些东西遮蔽了本心。

修身的起步是修心,心决定了认知,认知决定了注意力,注意力决定了行为和选择,行为和选择决定了命运,这就是阳明先生的心理学。

善言令自己膨胀,恶言令自己刺痛,愚蠢的人会把别人的话都当作评价,而智慧的人会把别人的话都当作建议,有用就吸纳,没用就放在一边,也就能活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精神境界。

无欲无求不是没有所求,而是对结果不执着。

圣人少,贤人多,有人欲追求成为圣人的人就是贤人。

为人处世要简单化,很多时候,难得糊涂才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什么叫顺应天理?有钱吃肉,没钱吃菜,有钱就买车,没钱就坐公交车,合适就是顺应天理。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阳明心学"心即理"里面很重要的思想。

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上,就会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把注意力放在爱情上,爱情就会有结果;把注意力放在修养本心上,就会越来越接近圣人。把注意力放在哪里,哪里就会有成就。

知行合一

概念

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知"是指我们能感悟到的客观规律。

"知"一般分两种:

  • 第一种"知"是学来的。
  • 第二种"知"是感悟到的。

"行"分为三种:

  • 第一种,是活在"应该"里面的行为。比如孩子觉得自己应该要学习,成年人知道在企业应该扮演好员工的角色。
  • 第二种,是我们想做的行为。但这种被人欲驱动的行为,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
  • 第三种,是真知指导的行为。感悟出来的道理,符合客观规律,指导我们去行动。

摘录

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落实。我们所有的行动都是被"知"所指导的,而"行"是将你知道的东西加以实践;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当我们开始行动的时候,就代表着我们已经有了真知。

知行合一分几个层次:

  • 第一种,是要求我们知行合一的人。
  • 第二种,是被管理的人。
  • 第三种,是活在别人标准的人。
  • 第四种,是感悟客观规律,并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去做的人。这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为什么我们经常做不到知行合一:

  • 第一,因为我们有人欲。
  • 第二,因为我们总是向外求而非向内求。

我们的人欲通常会表现为对错心和得失心,对错心是别人的道理和自己经验的道理;得失心是欲望和目的,就是你想得到什么,你害怕失去什么。

我们打工的目的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如果只是挣一分钱干一份活,那永远不能掌握核心竞争力,就永远可以被替代。我们每个人都想挣钱,而钱是核心竞争力带来的,当核心竞争力发生了质的变化,钱才能发生质的变化。

知和行有不同的公式:

1.学+知道+自我约束=被动+累

2.感知+满足人欲=自愿+有力量

3.立志+感悟+按规律行=自愿+有力量

知行三步骤是心动---意动---行动,所以真正的"知"是先动了心有了意念,有了意念才会有行动。

写在最后

这本书陆陆续续看了一个月,整理这篇文章花了两天,写文章这个动作是我的"行",重温这本书的内容我获得新的"知"。这就是知行合一,"知"和"行"是一体的,知中行,行中知,王阳明心学的魅力所在,就是能够让我们真正成事。它不是一种纯理论,而是提供一种我们认知世界的方法。我在想,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就是认知吗。就好像我们永远挣不到认知之外的钱是一个道理。

作为一本关于解读王阳明心学的书,它最大的优点就是结合了现实案例,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传习录》中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

王阳明心学,常读常新,我相信不同人生阶段的人读王阳明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好像现在的我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心智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年轻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早就迭代了无数次。

心学是圣人的认知模式,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是非常难的,现实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有人欲是很正常的,做事要符合客观规律也看似正确的废话,我认为不是知易行难,而是"知"也难,"行"也难,处于如此"内卷"的时代,"修心"才是唯一正道,正如本书书名一样。

相关推荐
肖哥弹架构6 小时前
Spring 全家桶使用教程
java·后端·程序员
IT杨秀才3 天前
自己动手写了一个协程池
后端·程序员·go
程序员麻辣烫5 天前
像AI一样思考
程序员
一颗苹果OMG6 天前
关于进游戏公司实习的第一周
前端·程序员
万少7 天前
你会了吗 HarmonyOS Next 项目级别的注释规范
前端·程序员·harmonyos
楽码8 天前
彻底理解时间?在编程中使用原子钟
后端·算法·程序员
江南一点雨8 天前
又一家培训机构即将倒闭!打工人讨薪无果,想报名的小伙伴擦亮眼睛~
java·程序员
用户86178277365188 天前
ELK 搭建 & 日志集成
java·后端·程序员
河北小田8 天前
局部变量成员变量、引用类型、this、static
java·后端·程序员
文心快码 Baidu Comate8 天前
新一代的程序员如何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
人工智能·程序员·ai编程·文心快码·智能编程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