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C++23 从零实现 RISC-V 模拟器(4):完善 log 支持并支持更多指令

👉🏻 文章汇总「从零实现模拟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编译器...」:okaitserrj.feishu.cn/docx/R4tCdk...

这一节内容解析了更多的指令,并且提供了更详细的 log 输出从而进一步的定位问题。

具体代码可以参考这个分支的代码:github.com/weijiew/crv...

1. 使用 C++17 的结构化绑定

接下来使用 C++17 的结构化绑定来消除重复的逻辑。

1.1 修改前

下面是修改前的代码,其中提取指令对应字段的逻辑是重复的。可以写成一个函数专门解析字段,统一管理,这样避免了变动的时候多次修改。

cpp 复制代码
std::optional<uint64_t> executeAddi(Cpu& cpu, uint32_t inst) {
    uint32_t rd = (inst >> 7) & 0x1f;
    uint32_t rs1 = (inst >> 15) & 0x1f;
    int64_t immediate = static_cast<int32_t>(inst & 0xfff00000) >> 20;
    // ....
}

std::optional<uint64_t> executeSlli(Cpu& cpu, uint32_t inst) {
    uint32_t rd = (inst >> 7) & 0x1f;
    uint32_t rs1 = (inst >> 15) & 0x1f;
    int64_t immediate = static_cast<int32_t>(inst & 0xfff00000) >> 20;
    // ....
}

1.2 修改后

下面是修改后的代码,其中使用了 C++17 的结构化绑定的语法,如果不熟悉可以参考这篇文渣:C++17 结构化绑定

cpp 复制代码
// 拆包解包
std::tuple<uint32_t, uint32_t, uint32_t> unpackInstruction(uint32_t inst) {
  return {
    (inst >> 7) & 0x1f,   // rd
    (inst >> 15) & 0x1f,  // rs1
    (inst >> 20) & 0x1f  // rs2
  };
}

std::optional<uint64_t> executeAddi(Cpu& cpu, uint32_t inst) {
  auto [rd, rs1, rs2] = unpackInstruction(inst);

  auto immediate = static_cast<int64_t>(static_cast<int32_t>(inst & 0xfff00000) >> 20);
  std::cout << "ADDI: x" << rd << " = x" << rs1 << " + " << immediate << std::endl;
  cpu.regs[rd] = cpu.regs[rs1] + immediate;
  return cpu.update_pc();
}

上面还用到了 tuple ,如果没有接触过可以参考这篇文章:C++11 tuple

这个 commit 列出了引入该特性的所有相关变动:feat: Add unpacking function for instruction parsing.

2. LOG 改造

这部分实现一个简单的 LOG 函数,将日志分级,并且不同级别的日志用不同颜色来打印,进一步完善输出,使得后续调试起来更高效。

此前是直接用 std::cout 输出,接下来用 LOG 来输出,具体的使用例子如何下。第一个参数为日志的级别,ERROR 用红色输出,INFO 用绿输出。

cpp 复制代码
bool Dram::store(uint64_t addr, uint64_t size, uint64_t value) {
  if (size != 8 && size != 16 && size != 32 && size != 64) {
    LOG(ERROR, "Invalid size for store operation: ", size, " bytes.");
    return false;
  }

  uint64_t nbytes = size / 8;
  std::size_t index = (addr - DRAM_BASE);
  if (index + nbytes > dram.size()) {
    LOG(ERROR, "Invalid address range for store operation at DRAM address ", addr);
    return false;
  }

  for (uint64_t i = 0; i < nbytes; ++i) {
    dram[index + i] = (value >> (i * 8)) & 0xFF;
  }

  LOG(INFO, "DRAM store successful. Value: ", value, " at address ", addr, " with size ", size, " bytes.");
  return true;
}

接下来讲解如何实现 LOG 函数。

2.1 实现 LOG

简单来说下面的代码定义了一些变量来区分不同颜色,第一个参数为 LOG 的级别,分别为 "DEBUG", "INFO", "WARNING", "ERROR" 并且对应不同的颜色。

ENABLE_DEBUG_PANIC 专门用来调试,出现 ERROR 的时候程序会终止,这个对调试帮助很大,否则需要从很多的日志中寻找 ERROR。

cpp 复制代码
constexpr std::string_view RED = "\033[0;31m";
constexpr std::string_view GREEN = "\033[0;32m";
constexpr std::string_view YELLOW = "\033[0;33m";
constexpr std::string_view BLUE = "\033[0;34m";
constexpr std::string_view DIM = "\033[0;37m";
constexpr std::string_view NC = "\033[0m";  // No color

// Log 级别
enum LogLevel {
  DEBUG,
  INFO,
  WARNING,
  ERROR
};

// 接受任何可以通过 << 输出的类型
template <typename T>
concept Printable = requires(std::ostream& os, T s) {
  os << s;
};

// 是否启用 debug panic 输出
constexpr bool ENABLE_DEBUG_PANIC = true;

// 打印日志函数,接受可打印类型的参数(Printable... Args)
template <Printable... Args>
void print_log(std::ostream& os, LogLevel level, Args&&... s) {
  // 定义日志级别字符串数组
  const char* levelStrings[] = {"DEBUG", "INFO", "WARNING", "ERROR"};
  // 定义颜色字符串视图数组,对应不同的日志级别
  const std::string_view colors[] = {BLUE, GREEN, YELLOW, RED};

  // 输出带颜色的日志级别标识
  os << colors[level] << "[" << levelStrings[level] << "] ";
  // 使用折叠表达式将所有参数连接到输出流中
  (os << ... << s);
  // 输出颜色结束标识(假设NC被定义为颜色结束符号)
  os << NC << '\n';

  // 如果日志级别为 ERROR 并且启用了 debug panic 输出,则调用 abort
  if (level == ERROR && ENABLE_DEBUG_PANIC) {
    std::cerr << "Error occurred. Aborting program." << std::endl;
    std::abort();
  }
}

#define LOG(level, ...)                                             \
  do {                                                              \
    print_log(std::cout, level, "In function ", __FUNCTION__, " (", \
    __FILE__, ':', __LINE__, "): ", __VA_ARGS__);                   \
  } while (0)

这个 commit 列出了所有的相关改动:feat: add log.

3. 指令解析

需要解析的指令有点多就不全部列出来了,暂时提供下面几个吧。

3.1 解析 Lui

LUI(Load Upper Immediate)指令用于加载一个立即数的高位到目标寄存器中。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RISC-V汇编代码例子来说明LUI指令的用法。

考虑以下RISC-V汇编代码片段:

assembly 复制代码
lui x1, 0x12345

这条指令的含义是将立即数 0x12345 的高 20 位加载到寄存器 x1 中。现在,让我们详细解释一下:

  • lui: 这是LUI指令的助记符,表示Load Upper Immediate。

  • x1: 这是目标寄存器,即将要存储加载的高位数据的寄存器。在这个例子中,数据将被加载到寄存器 x1 中。

  • 0x12345: 这是立即数,即要加载的数值。在这个例子中,它是 0x12345。LUI指令加载的是这个数值的高 20 位。

因此,这条指令的效果是将 0x12345 的高 20 位加载到寄存器 x1 中,低 12 位填充为零。请注意,LUI指令不会修改目标寄存器的低 12 位。

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在实际的程序中,LUI指令通常用于构建大于 32 位的立即数,以进行后续的运算或数据访问。

使用场景

下面是 LUI 指令在 RISC-V 中有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

  1. 设置绝对地址: 在程序的初始化过程中,可以使用LUI指令将一个常数的高位加载到目标寄存器,从而设置某个全局变量或数据结构的绝对地址。
assembly 复制代码
lui x1, 0x10000  # 将 0x10000 的高 20 位加载到 x1 寄存器,用于设置某个全局变量的地址
  1. 构建大立即数: LUI指令通常与后续的指令(例如ADDI)一起使用,以构建一个大于32位的立即数。这在一些需要处理大数据的计算中很有用。
assembly 复制代码
lui x2, 0x12345  # 将 0x12345 的高 20 位加载到 x2 寄存器
addi x2, x2, 0x6789  # 将 0x6789 加到 x2 寄存器的低 12 位
  1. 数据访问: 在某些情况下,程序可能需要使用LUI指令加载某个数据结构的地址的高位,然后使用其他指令完成对该数据结构的访问。
assembly 复制代码
lui x3, 0xA0000  # 将数据结构的地址的高 20 位加载到 x3 寄存器
lw x4, 0(x3)  # 通过 x3 寄存器访问数据结构

总的来说,LUI指令用于初始化全局变量、构建大立即数以及设置绝对地址等场景。在程序的早期阶段,它通常用于初始化阶段,为后续的指令提供合适的立即数或地址。

指令的二进制组成

LUI指令的二进制表示有固定的格式,具体结构如下:

css 复制代码
imm[31:12] | rd | opcode

其中:

  • imm[31:12] 表示立即数的高 20 位,即 immediate 部分。
  • rd 表示目标寄存器,即将加载的值存放到的寄存器。
  • opcode 表示操作码,用于指定这是一条LUI指令。

让我们具体来看一个例子,假设我们有一条LUI指令,要将立即数 0x12345 的高 20 位加载到寄存器 x1 中:

  1. 将立即数转换成二进制:

    • 0x12345 的二进制表示是 0001 0010 0011 0100 0101
    • 取高 20 位,即 0001 0010 0011 0100 0101
  2. 寄存器选择:

    • 假设我们要加载到 x1 寄存器,其寄存器编号是 00001
  3. 操作码选择:

    • LUI指令的操作码是 0110111

将这些部分组合起来,我们得到这条LUI指令的二进制表示:

yaml 复制代码
0001 0010 0011 0100 0101 | 00001 | 0110111

这就是将 0x12345 的高 20 位加载到 x1 寄存器的LUI指令的二进制表示。这个二进制序列可以被计算机硬件识别和执行。

代码及测试

下面是 LUI 具体的解析函数及其对应的单元测试。

cpp 复制代码
std::optional<uint64_t> executeLui(Cpu& cpu, uint32_t inst) {
  auto [rd, rs1, rs2] = unpackInstruction(inst);
  auto immediate = static_cast<uint64_t>(inst & 0xfffff000);  // Extract the upper 20 bits
  LOG(INFO, "LUI: x", rd , " = ", immediate);
  cpu.regs[rd] = immediate;
  return cpu.update_pc();
}

TEST(RVTests, TestLui) {
  std::string code = start +
      "lui a0, 42 \n";      // Load 42 into a0
  Cpu cpu = rv_helper(code, "test_lui", 1);

  // Verify if x1 has the correct value
  EXPECT_EQ(cpu.regs[10], 42 << 12) << "Error: a0 should be the result of LUI instruction";
}

3.2 解析 AUIPC

AUIPC(Add Upper Immediate to PC)指令用于将一个立即数的高位与当前PC(程序计数器)值相加,并将结果存储到目标寄存器中。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 RISC-V 汇编代码例子来说明 AUIPC 指令的用法。

考虑以下 RISC-V 汇编代码片段:

assembly 复制代码
auipc x1, 0x12345

这条指令的含义是将立即数 0x12345 的高 20 位与当前 PC 值相加,并将结果存储到寄存器 x1 中。现在,让我们详细解释一下:

  • auipc: 这是 AUIPC 指令的助记符,表示 Add Upper Immediate to PC。

  • x1: 这是目标寄存器,即将要存储加载的高位数据与 PC 相加的结果的寄存器。在这个例子中,数据将被加载到寄存器 x1 中。

  • 0x12345: 这是立即数,即要加载的数值。在这个例子中,它是 0x12345。AUIPC 指令加载的是这个数值的高 20 位。

  • PC(程序计数器):AUIPC 指令会将当前 PC 的值作为基础,与立即数的高 20 位相加。这是 AUIPC 指令与 LUI 指令的主要区别。

因此,这条指令的效果是将 0x12345 的高 20 位与当前 PC 值相加,然后将结果存储到寄存器 x1 中,低 12 位填充为零。请注意,AUIPC 指令不会修改目标寄存器的低 12 位。

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在实际的程序中,AUIPC 指令通常用于构建全局变量的地址或进行跳转。

使用场景

下面是 AUIPC 指令在 RISC-V 中有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

  1. 构建全局变量地址: 在程序中,可以使用 AUIPC 指令将一个常数的高位与当前 PC 相加,从而构建全局变量的地址。
assembly 复制代码
auipc x1, 0x10000  # 将 0x10000 的高 20 位与当前 PC 相加,用于构建全局变量的地址
  1. 跳转目标的构建: 在程序中,AUIPC 指令也常用于构建跳转指令的目标地址。
assembly 复制代码
auipc x2, 0x20000  # 将 0x20000 的高 20 位与当前 PC 相加,用于构建跳转指令的目标地址
jalr x3, x2, 0    # 使用 jalr 指令跳转到 x2 寄存器指定的地址
  1. 构建大立即数: AUIPC 指令通常与后续的指令(例如 ADDI)一起使用,以构建一个大于 32 位的立即数。
assembly 复制代码
auipc x4, 0x12345  # 将 0x12345 的高 20 位与当前 PC 相加,用于构建大立即数的高位
addi x4, x4, 0x6789  # 将 0x6789 加到 x4 寄存器的低 12 位

总的来说,AUIPC 指令用于构建全局变量地址、跳转目标地址以及构建大立即数等场景。在程序中,它通常用于初始化阶段,为后续的指令提供合适的地址或立即数。

指令的二进制组成

AUIPC 指令的二进制表示有固定的格式,具体结构如下:

css 复制代码
imm[31:12] | rd | opcode

其中:

  • imm[31:12] 表示立即数的高 20 位,即 immediate 部分。
  • rd 表示目标寄存器,即将加载的值存放到的寄存器。
  • opcode 表示操作码,用于指定这是一条 AUIPC 指令。

让我们具体来看一个例子,假设我们有一条 AUIPC 指令,要将立即数 0x12345 的高 20 位与当前 PC 相加,并将结果加载到寄存器 x1 中:

  1. 将立即数转换成二进制:

    • 0x12345 的二进制表示是 0001 0010 0011 0100 0101
    • 取高 20 位,即 0001 0010 0011 0100 0101
  2. 寄存器选择:

    • 假设我们要加载到 x1 寄存器,其寄存器编号是 00001
  3. 操作码选择:

    • AUIPC 指令的操作码是 0010111

将这些部分组合起来,我们得到这条 AUIPC 指令的二进制表示:

yaml 复制代码
0001 0010 0011 0100 0101 | 00001 | 0010111

这就是将 0x12345 的高 20 位与当前 PC 相加,并将结果加载到 x1 寄存器的 AUIPC 指令的二进制表示。这个二进制序列可以被计算机硬件识别和执行。

代码及测试

下面是 AUIPC 具体的解析函数及其对应的单元测试。

cpp 复制代码
std::optional<uint64_t> executeAUIPC(Cpu& cpu, uint32_t inst) {
  auto [rd, rs1, rs2] = unpackInstruction(inst);
  auto imm = static_cast<int64_t>(static_cast<int32_t>(inst & 0xfffff000));

  LOG(INFO, "AUIPC: x", rd, " = pc + ", imm);
  cpu.regs[rd] = cpu.pc + imm;
  return cpu.update_pc();
}

TEST(RVTests, TestAUIPC) {
  std::string code = start +
      "auipc a0, 42 \n";      // Load 15 into x2
  Cpu cpu = rv_helper(code, "test_auipc", 1);

  EXPECT_EQ(cpu.regs[10], DRAM_BASE + (42 << 12)) << "Error: a0 should be the result of AUIPC instruction";
}

在这个测试中添加了一个名为 executeAuipc 的函数,该函数负责解析并执行 AUIPC 指令。同时编写了一个名为 TestAuipc 的单元测试,用于验证 AUIPC 指令的正确性。

3.3 解析 JAL

JAL(Jump and Link)指令用于实现无条件跳转到目标地址,并将跳转前的地址保存到寄存器中,通常用于实现函数调用和子程序的跳转。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 RISC-V 汇编代码例子来说明 JAL 指令的用法。

考虑以下 RISC-V 汇编代码片段:

assembly 复制代码
jal x1, target_label

这条指令的含义是无条件跳转到 target_label 处,并将跳转前的地址保存到寄存器 x1 中。现在,让我们详细解释一下:

  • jal: 这是 JAL 指令的助记符,表示 Jump and Link。

  • x1: 这是目标寄存器,即将要存储跳转前地址的寄存器。在这个例子中,地址将被保存到寄存器 x1 中。

  • target_label: 这是跳转的目标地址,通常是代码中的标签或具体的地址。

因此,这条指令的效果是无条件跳转到 target_label 处,并将跳转前的地址保存到寄存器 x1 中。

使用场景

JAL 指令在 RISC-V 中有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

  1. 函数调用: 在程序执行中,JAL 指令通常用于实现函数的跳转和调用。通过 JAL 指令,程序可以跳转到函数的入口地址,并在跳转前将返回地址保存到寄存器中。
assembly 复制代码
jal ra, my_function  # 跳转到 my_function 函数,并将返回地址保存到 ra 寄存器中
  1. 异常处理: 在一些情况下,当程序发生异常或中断时,JAL 指令可以用于跳转到相应的异常处理程序,并保存当前执行位置。
assembly 复制代码
jal a0, exception_handler  # 跳转到异常处理程序,并将返回地址保存到 a0 寄存器中
  1. 程序跳转: JAL 也可以用于实现程序中的跳转,例如在某个条件下跳转到指定的标签或地址。
assembly 复制代码
jal x2, target_label  # 无条件跳转到 target_label,并将跳转前的地址保存到 x2 寄存器中

总体来说,JAL 指令常用于实现程序的跳转和函数调用,通过保存返回地址,使得程序能够在需要时返回到跳转前的位置。

指令的二进制组成

JAL 指令的二进制表示有固定的格式,具体结构如下:

css 复制代码
imm[20] | imm[10:1] | imm[11] | imm[19:12] | rd | opcode

其中:

  • imm[20] 表示立即数的最高位,即 immediate 部分的符号位。
  • imm[10:1] 表示立即数的中间部分,即 immediate 的位 10 到位 1。
  • imm[11] 表示立即数的第 11 位。
  • imm[19:12] 表示立即数的最低部分,即 immediate 的位 19 到位 12。
  • rd 表示目标寄存器,即将跳转前地址保存到的寄存器。
  • opcode 表示操作码,用于指定这是一条 JAL 指令。

让我们具体来看一个例子,假设我们有一条 JAL 指令,要无条件跳转到 target_label 处,并将跳转前的地址保存到寄存器 x1 中:

  1. 计算跳转偏移:

    • 计算 target_label 相对于当前指令的偏移量。
    • 假设 target_label 的地址是 0x40001234,当前指令的地址是 0x40001000。
    • 则偏移量为 0x1234 - 0x1000 = 0x234.
  2. 将偏移量转换成二进制:

    • 0x234 的二进制表示是 0010 0011 0100.
  3. 符号扩展:

    • 将二进制偏移量符号扩展为 21 位,即 0000 0000 0010 0011 0100.
  4. 寄存器选择:

    • 假设我们要将返回地址保存到 x1 寄存器,其寄存器编号是 00001
  5. 操作码选择:

    • JAL 指令的操作码是 1101111

将这些部分组合起来,我们得到这条 JAL 指令的二进制表示:

yaml 复制代码
0 | 0000 0000 0010 0011 0100 | 1 | 00001 | 1101111

这就是无条件跳转到 target_label 处,并将跳转前的地址保存到 x1 寄存器中的 JAL 指令的二进制表示。这个二进制序列可以被计算机硬件识别和执行。

代码及测试

下面是 JAL 具体的解析函数及其对应的单元测试。

cpp 复制代码
std::optional<uint64_t> executeJAL(Cpu& cpu, uint32_t inst) {
  auto [rd, rs1, rs2] = unpackInstruction(inst);
  auto imm = ((inst & 0x80000000) ? 0xfff00000 : 0) |
             ((inst >> 20) & 0x7fe) |
             ((inst >> 9) & 0x800) |
             ((inst >> 12) & 0xff);

  LOG(INFO, "JAL: x", rd, " = pc + 4; pc = pc + ", imm);
  cpu.regs[rd] = cpu.pc + 4;
  return cpu.pc + imm;
}

TEST(RVTests, TestJAL) {
      std::string code = start +
        "jal a0, 42\n";
      Cpu cpu = rv_helper(code, "test_jal", 1);
      EXPECT_EQ(cpu.regs[10], DRAM_BASE + 4)
          << "Error: a0 should be the result of JAL instruction";
      EXPECT_EQ(cpu.pc, DRAM_BASE + 42)
          << "Error: pc should be the target address after JAL instruction";
}

3.4 解析 JALR

JALR(Jump and Link Register)指令用于实现通过寄存器间接跳转,并将跳转前的地址保存到目标寄存器中,通常用于实现函数调用和子程序的跳转。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 RISC-V 汇编代码例子来说明 JALR 指令的用法。

考虑以下 RISC-V 汇编代码片段:

assembly 复制代码
jalr x1, x2, 0x100

这条指令的含义是通过寄存器 x2 中的地址加上立即数 0x100 进行跳转,并将跳转前的地址保存到寄存器 x1 中。现在,让我们详细解释一下:

  • jalr: 这是 JALR 指令的助记符,表示 Jump and Link Register。

  • x1: 这是目标寄存器,即将要存储跳转前地址的寄存器。在这个例子中,地址将被保存到寄存器 x1 中。

  • x2: 这是用于间接跳转的寄存器,其内容是跳转目标地址。

  • 0x100: 这是立即数偏移,表示相对于寄存器 x2 中的地址的偏移。

因此,这条指令的效果是通过寄存器间接跳转到 x2 + 0x100 处,并将跳转前的地址保存到寄存器 x1 中。

使用场景

JALR 指令在 RISC-V 中有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

  1. 函数调用: 在程序执行中,JALR 指令通常用于实现函数的间接跳转和调用。通过 JALR 指令,程序可以跳转到由寄存器指定的函数入口地址,并在跳转前将返回地址保存到另一个寄存器中。
assembly 复制代码
jalr ra, x3, 0x0  # 通过 x3 寄存器中的地址间接跳转,并将返回地址保存到 ra 寄存器中
  1. 异常处理: 在一些情况下,当程序发生异常或中断时,JALR 指令可以用于间接跳转到相应的异常处理程序,并保存当前执行位置。
assembly 复制代码
jalr a0, x4, 0x200  # 通过 x4 寄存器中的地址间接跳转,并将返回地址保存到 a0 寄存器中
  1. 程序跳转: JALR 也可以用于实现程序中的间接跳转,例如在某个条件下跳转到由寄存器指定的地址。
assembly 复制代码
jalr x5, x6, -8  # 通过 x6 寄存器中的地址间接跳转,并将返回地址保存到 x5 寄存器中,同时减去偏移 8

总体来说,JALR 指令常用于实现程序的间接跳转和函数调用,通过保存返回地址,使得程序能够在需要时返回到跳转前的位置。

指令的二进制组成

JALR 指令的二进制表示有固定的格式,具体结构如下:

css 复制代码
imm[11:0] | rd | funct3 | rs1 | opcode

其中:

  • imm[11:0] 表示立即数的偏移,即 immediate 部分。
  • rd 表示目标寄存器,即将跳转前地址保存到的寄存器。
  • funct3 表示功能码,用于指定具体的 JALR 操作。
  • rs1 表示用于间接跳转的寄存器。
  • opcode 表示操作码,用于指定这是一条 JALR 指令。

让我们具体来看一个例子,假设我们有一条 JALR 指令,要通过寄存器 x2 中的地址加上立即数 0x100 进行跳转,并将跳转前的地址保存到寄存器 x1 中:

  1. 将立即数转换成二进制:

    • 0x100 的二进制表示是 0001 0000 0000.
  2. 寄存器选择:

    • 假设我们要将返回地址保存到 x1 寄存器,其寄存器编号是 00001
    • 用于间接跳转的寄存器是 x2,其寄存器编号是 00010
  3. 功能码选择:

    • 假设 JALR 的功能码是 110
  4. 操作码选择:

    • JALR 指令的操作码是 1100111

将这些部分组合起来,我们得到这条 JALR 指令的二进制表示:

yaml 复制代码
0001 0000 0000 | 00001 | 110 | 00010 | 1100111

这就是通过寄存器 x2 中的地址加上立即数 0x100 进行跳转,并将跳转前的地址保存到寄存器 x1 中的 JALR 指令的二进制表示。这个二进制序列可以被计算机硬件识别和执行。

代码及测试

下面是 JALR 具体的解析函数及其对应的单元测试。

cpp 复制代码
std::optional<uint64_t> executeJALR(Cpu& cpu, uint32_t inst) {
  auto [rd, rs1, rs2] = unpackInstruction(inst);
  auto imm = static_cast<int64_t>(static_cast<int32_t>(inst & 0xfff00000) >> 20);

  uint64_t t = cpu.pc + 4;
  uint64_t new_pc = (cpu.regs[rs1] + imm) & ~1;

  LOG(INFO, "JALR: x", rd, " = pc + 4; pc = (x", rs1, " + ", imm, ") & ~1");
  cpu.regs[rd] = t;
  return new_pc;
}

TEST(RVTests, TestJALR) {
      std::string code = start +
        "addi a1, zero, 42\n"
        "jalr a0, -8(a1)\n";
      Cpu cpu = rv_helper(code, "test_jalr", 2);

      EXPECT_EQ(cpu.regs[10], DRAM_BASE + 8)
          << "Error: a0 should be the result of JALR instruction";
      EXPECT_EQ(cpu.pc, 34)
          << "Error: pc should be 34 after JALR instruction";
}
相关推荐
2401_882727572 小时前
低代码配置式组态软件-BY组态
前端·后端·物联网·低代码·前端框架
追逐时光者3 小时前
.NET 在 Visual Studio 中的高效编程技巧集
后端·.net·visual studio
大梦百万秋3 小时前
Spring Boot实战:构建一个简单的RESTful API
spring boot·后端·restful
斌斌_____4 小时前
Spring Boot 配置文件的加载顺序
java·spring boot·后端
路在脚下@4 小时前
Spring如何处理循环依赖
java·后端·spring
海绵波波1075 小时前
flask后端开发(1):第一个Flask项目
后端·python·flask
小奏技术6 小时前
RocketMQ结合源码告诉你消息量大为啥不需要手动压缩消息
后端·消息队列
AI人H哥会Java7 小时前
【Spring】控制反转(IoC)与依赖注入(DI)—IoC容器在系统中的位置
java·开发语言·spring boot·后端·spring
凡人的AI工具箱7 小时前
每天40分玩转Django:Django表单集
开发语言·数据库·后端·python·缓存·django
奔跑草-7 小时前
【数据库】SQL应该如何针对数据倾斜问题进行优化
数据库·后端·sql·ubun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