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大模型自身的幻觉问题,这是技术活,这次只聊AI大模型给你造成的幻觉,让你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让你觉得无所不能、无所不可。
自从AI大模型崭露头角,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引发了人们对于技术进步的惊叹,以及对自己未来角色的担忧。我们不禁担忧,自己是否很快就会被这些智能系统所取代。然而,当我们从短暂的焦虑中回过神来,重新投入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我们发现AI并没有如我们所恐惧的那样完全取代我们。事实上,AI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逐步取代我们的一部分工作,而不是立即全面取代我们。
面对高科技,人们往往容易高估其能力,幻想着它们能够完成超乎想象的任务。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AI大模型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新奇的体验,例如Sora能够制作一分钟的视频,Kimi能够一次性解读数百兆的文件,WPSAI能够轻松制作PPT。这些技术成果不仅吸引了媒体的目光,也让那些敢于尝试的人找到了新的商机,哪怕是通过倒卖账号,也能利用信息差赚取可观的收入。
尽管人们认为大模型或多模态大模型已经在语音、视频、文本、图片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进展,似乎AI工具已经能够替代人类完成许多任务。但实际上,当我们真正使用这些工具时,我们发现它们的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尽管有时能带来惊艳的表现,但通常还需要其他工具的辅助才能完成任务。这些AI工具似乎无所不能,却又似乎无能为力。
确实,这些工具能够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但它们与我们理想中的完美工具仍有一段距离。目前,它们能够替代我们完成一些单调乏味、缺乏成长性的工作,这与人类早期制作工具以帮助自己完成某些任务的初衷相似。
在商业化方面,尽管大家都在积极尝试,但至今尚未出现一个能够带来巨大收益的杀手级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底层大模型的能力还有待提升,要想在上层应用中实现质的飞跃,对底层能力的要求自然也就更为严格。
我们不能仅仅被动等待,而应该继续进行探索和尝试。否则,当技术真正成熟的那一刻到来,如果我们的经验没有跟上,那么我们可能就会错失良机。我们需要等待的是场景在实际应用中的不断优化,以及底层大模型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我们尽我们所能,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去证明。
---扩 展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