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端常问面经之计算机网络

一台机器理论上能创建多少条TCP连接?

Linux每维护一条TCP连接都要花费内存资源的,每一条静止状态(不发送数据和不接收数据)的 TCP 连接大约需要吃 3.44K 的内存,那么 8 GB 物理内存的服务器,最大能支持的 TCP 连接数=8GB/3.44KB=2,438,956(约240万)。

实际过程中的 TCP 连接,还会进行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了,那么这些过程还是会额外消耗更多的内存资源的,并发很难达到百万级别。

http常见响应码有哪些?

HTTP 状态码分为 5 大类:1XX:表示消息状态码;2XX:表示成功状态码;3XX:表示重定向状态码;4XX:表示客户端错误状态码;5XX:表示服务端错误状态码。

五大类 HTTP 状态码

其中常见的具体状态码有:200:请求成功;301:永久重定向;302:临时重定向;404:无法找到此页面;405:请求的方法类型不支持;

  1.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内部服务器错误):通用的服务器端错误状态码,表示服务器在执行请求时发生了未知错误。

  2. 501 Not Implemented(未实现):服务器不支持客户端请求的功能或操作,通常用于表示服务器不识别或不支持请求中的部分内容。

  3. 502 Bad Gateway(错误的网关):作为代理或网关的服务器从上游服务器接收到无效的响应。

  4. 503 Service Unavailable(服务不可用):服务器当前无法处理请求,通常是因为服务器过载或正在进行维护。

  5. 504 Gateway Timeout(网关超时):作为代理或网关的服务器在等待上游服务器的响应时超时。

网络分层模型

OSI七层模型

OSI 七层模型 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一个网络分层模型,其大体结构以及每一层提供的功能如下图所示:

四层模型

TCP/IP 四层模型 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模型,我们可以将 TCP / IP 模型看作是 OSI 七层模型的精简版本,由以下 4 层组成:

  1. 应用层

  2. 传输层

  3. 网络层

  4. 网络接口层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并不能将 TCP/IP 四层模型 和 OSI 七层模型完全精确地匹配起来,不过可以简单将两者对应起来,如下图所示:

HTTP

从输入URL到页面展示到底发生了什么?

HTTP与HTTPS的区别

HTTP 与 HTTPS 网络层

  • HTTP 是超文本传输协议,信息是明文传输,存在安全风险的问题。HTTPS 则解决 HTTP 不安全的缺陷,在 TCP 和 HTTP 网络层之间加入了 SSL/TLS 安全协议,使得报文能够加密传输。

  • HTTP 连接建立相对简单, TCP 三次握手之后便可进行 HTTP 的报文传输。而 HTTPS 在 TCP 三次握手之后,还需进行 SSL/TLS 的握手过程,才可进入加密报文传输。

  • 两者的默认端口不一样,HTTP 默认端口号是 80,HTTPS 默认端口号是 443。

  • HTTPS 协议需要向 CA(证书权威机构)申请数字证书,来保证服务器的身份是可信的。

HTTP是不保存状态的协议,如何保存用户状态

在会话开始时(客户端第一次服务器发送http请求),服务器将会话状态保存起来(本机内存或数据库中),然后分配一个会话标识(SessionId)给客户端,这个会话标识一般保存在客户端Cookie中,以后每次浏览器发送http请求都会带上Cookie中的SessionId到服务器,服务器拿到会话标识就可以把之前存储在服务器端的状态信息与会话联系起来,实现会话保持(如果遇到浏览器禁用Cookie的情况,则可以通过url重写的方式将会话标识放在url的参数里,也可实现会话保持)

URI和URL的区别是什么

  • URI(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 是统一资源标志符,可以唯一标识一个资源。

  • 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是统一资源定位符,可以提供该资源的路径。它是一种具体的 URI,即 URL 可以用来标识一个资源,而且还指明了如何 locate 这个资源。

URI 的作用像身份证号一样,URL 的作用更像家庭住址一样。URL 是一种具体的 URI,它不仅唯一标识资源,而且还提供了定位该资源的信息。

Cookie和Session有什么区别

Session 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服务端记录用户的状态。 典型的场景是购物车,当你要添加商品到购物车的时候,系统不知道是哪个用户操作的,因为 HTTP 协议是无状态的。服务端给特定的用户创建特定的 Session 之后就可以标识这个用户并且跟踪这个用户了。

Cookie 数据保存在客户端(浏览器端),Session 数据保存在服务器端。相对来说 Session 安全性更高。如果使用 Cookie 的一些敏感信息不要写入 Cookie 中,最好能将 Cookie 信息加密然后使用到的时候再去服务器端解密。

如何使用Session-Cookie方案进行身份认证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通过 SessionID 来实现特定的用户,SessionID 一般会选择存放在 Redis 中。举个例子:

  1. 用户成功登陆系统,然后返回给客户端具有 SessionIDCookie

  2. 当用户向后端发起请求的时候会把 SessionID 带上,这样后端就知道你的身份状态了。

关于这种认证方式更详细的过程如下:

  1. 用户向服务器发送用户名、密码、验证码用于登陆系统。

  2. 服务器验证通过后,服务器为用户创建一个 Session,并将 Session 信息存储起来。

  3. 服务器向用户返回一个 SessionID,写入用户的 Cookie

  4. 当用户保持登录状态时,Cookie 将与每个后续请求一起被发送出去。

  5. 服务器可以将存储在 Cookie 上的 SessionID 与存储在内存中或者数据库中的 Session 信息进行比较,以验证用户的身份,返回给用户客户端响应信息的时候会附带用户当前的状态。

使用 Session 的时候需要注意下面几个点:

  • 依赖 Session 的关键业务一定要确保客户端开启了 Cookie

  • 注意 Session 的过期时间。

DNS

作用

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管理系统 ,是当用户使用浏览器访问网址之后,使用的第一个重要协议。DNS 要解决的是域名和 IP 地址的映射问题

DNS:域名在一台电脑上,可能存在浏览器 DNS 缓存,操作系统 DNS 缓存,路由器 DNS 缓存。如果以上缓存都查询不到,那么 DNS 就闪亮登场了。

目前 DNS 的设计采用的是分布式、层次数据库结构,DNS 是应用层协议,它可以在 UDP 或 TCP 协议之上运行,端口为 53

DNS服务器

DNS 服务器自底向上可以依次分为以下几个层级(所有 DNS 服务器都属于以下四个类别之一):

  • 根 DNS 服务器。根 DNS 服务器提供 TLD 服务器的 IP 地址。目前世界上只有 13 组根服务器,我国境内目前仍没有根服务器。

  • 顶级域 DNS 服务器 (TLD 服务器)。顶级域是指域名的后缀 ,如**comorgnetedu** 等。国家也有自己的顶级域,如ukfrca。TLD 服务器提供了权威 DNS 服务器的 IP 地址。

  • 权威 DNS 服务器。在因特网上具有公共可访问主机的每个组织机构必须提供公共可访问的 DNS 记录,这些记录将这些主机的名字映射为 IP 地址。

  • 本地 DNS 服务器。每个 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都有一个自己的本地 DNS 服务器。当主机发出 DNS 请求时,该请求被发往本地 DNS 服务器,它起着代理的作用,并将该请求转发到 DNS 层次结构中。严格说来,不属于 DNS 层级结构。

TCP与UDP

TCP与UDP的区别(各自特点)

是否面向连接:UDP 在传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先建立连接。而 TCP 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在传送数据之前必须先建立连接,数据传送结束后要释放连接。

是否是可靠传输:远地主机在收到 UDP 报文后,不需要给出任何确认,并且不保证数据不丢失,不保证是否顺序到达。TCP 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TCP 在传递数据之前,会有三次握手来建立连接,而且在数据传递时,有确认、窗口、重传、拥塞控制机制。通过 TCP 连接传输的数据,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并且按序到达。

是否有状态:这个和上面的"是否可靠传输"相对应。TCP 传输是有状态的,这个有状态说的是 TCP 会去记录自己发送消息的状态比如消息是否发送了、是否被接收了等等。为此 ,TCP 需要维持复杂的连接状态表。而 UDP 是无状态服务,简单来说就是不管发出去之后的事情了。

传输效率:由于使用 TCP 进行传输的时候多了连接、确认、重传等机制,所以 TCP 的传输效率要比 UDP 低很多。

传输形式:TCP 是面向字节流的,UDP 是面向报文的。

首部开销:TCP 首部开销(20 ~ 60 字节)比 UDP 首部开销(8 字节)要大。

是否提供广播或多播服务:TCP 只支持点对点通信,UDP 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

HTTP基于TCP还是UDP

HTTP/3.0 之前是基于 TCP 协议的,而 HTTP/3.0 将弃用 TCP,改用 基于 UDP 的 QUIC 协议

使用TCP的协议

HTTP 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是一种用于传输超文本和多媒体内容的协议,主要是为 Web 浏览器与 Web 服务器之间的通信而设计的。当我们使用浏览器浏览网页的时候,我们网页就是通过 HTTP 请求进行加载的。

HTTPS 协议:更安全的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S,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Secure),身披 SSL 外衣的 HTTP 协议

FTP 协议:文件传输协议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是一种用于在计算机之间传输文件的协议,可以屏蔽操作系统和文件存储方式。注意 ⚠️:FTP 是一种不安全的协议,因为它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对数据进行加密。建议在传输敏感数据时使用更安全的协议,如 SFTP。

SMTP 协议: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的缩写,是一种用于发送电子邮件的协议。注意 ⚠️:SMTP 协议只负责邮件的发送,而不是接收。要从邮件服务器接收邮件,需要使用 POP3 或 IMAP 协议。

POP3/IMAP 协议:两者都是负责邮件接收的协议。IMAP 协议是比 POP3 更新的协议,它在功能和性能上都更加强大。IMAP 支持邮件搜索、标记、分类、归档等高级功能,而且可以在多个设备之间同步邮件状态。几乎所有现代电子邮件客户端和服务器都支持 IMAP。

Telnet 协议:用于通过一个终端登陆到其他服务器。Telnet 协议的最大缺点之一是所有数据(包括用户名和密码)均以明文形式发送,这有潜在的安全风险。这就是为什么如今很少使用 Telnet,而是使用一种称为 SSH 的非常安全的网络传输协议的主要原因。

SSH 协议 : SSH( Secure Shell)是目前较可靠,专为远程登录会话和其他网络服务提供安全性的协议。利用 SSH 协议可以有效防止远程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泄露问题。SSH 建立在可靠的传输协议 TCP 之上。

使用UDP的协议

DHCP 协议: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动态配置 IP 地址

DNS域名系统(DNS,Domain Name System)将人类可读的域名 (例如,<www.baidu.com>) 转换为机器可读的 IP 地址 (例如,220.181.38.148)。

tcp为什么可靠?

TCP协议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保证传输可靠性:连接管理、序列号、超时重传、流量控制、拥塞控制。

  • 连接管理:即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连接管理机制能够建立起可靠的连接,这是保证传输可靠性的前提。

  • 序列号:TCP将每个字节的数据都进行了编号,这就是序列号。序列号的具体作用如下:能够保证可靠性,既能防止数据丢失,又能避免数据重复。能够保证有序性,按照序列号顺序进行数据包还原。能够提高效率,基于序列号可实现多次发送,一次确认。

  • 超时重传:数据包丢失:在指定时间后,若发送端仍未收到确认应答,就会启动超时重传,向接收端重新发送数据包。

  • 流量控制:接收端处理数据的速度是有限的,如果发送方发送数据的速度过快,就会导致接收端的缓冲区溢出,进而导致丢包。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TCP支持根据接收端的处理能力,来决定发送端的发送速度。这就是流量控制。流量控制是通过在TCP报文段首部维护一个滑动窗口来实现的。

  • 拥塞控制:拥塞控制就是当网络拥堵严重时,发送端减少数据发送。拥塞控制是通过发送端维护一个拥塞窗口来实现的。可以得出,发送端的发送速度,受限于滑动窗口和拥塞窗口中的最小值。拥塞控制方法分为:慢开始,拥塞避免、快重传和快恢复。

TCP是怎么保持连接的?

如果两端的 TCP 连接一直没有数据交互,达到了触发 TCP 保活机制的条件,那么内核里的 TCP 协议栈就会发送探测报文。

  • 如果对端程序是正常工作的。当 TCP 保活的探测报文发送给对端, 对端会正常响应,这样 TCP 保活时间会被重置,等待下一个 TCP 保活时间的到来。

  • 如果对端主机宕机(注意不是进程崩溃,进程崩溃后操作系统在回收进程资源的时候,会发送 FIN 报文,而主机宕机则是无法感知的,所以需要 TCP 保活机制来探测对方是不是发生了主机宕机 ),或对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报文不可达。当 TCP 保活的探测报文发送给对端后,石沉大海,没有响应,连续几次,达到保活探测次数后,TCP 会报告该 TCP 连接已经死亡

所以,TCP 保活机制可以在双方没有数据交互的情况,通过探测报文,来确定对方的 TCP 连接是否存活,这个工作是在内核完成的。

TCP三次握手

建立一个 TCP 连接需要"三次握手",缺一不可:

  • 一次握手 :客户端发送带有 SYN(SEQ序列号=x) 标志的数据包 -> 服务端,然后客户端进入 SYN_SEND 状态,等待服务器的确认;

  • 二次握手 :服务端发送带有 SYN+ACK(SEQ=y,ACK=x+1) 标志的数据包 --> 客户端,然后服务端进入 SYN_RECV 状态

  • 三次握手 :客户端发送带有 ACK(ACK=y+1) 标志的数据包 --> 服务端,然后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进入ESTABLISHED 状态,完成 TCP 三次握手。

当建立了 3 次握手之后,客户端和服务端就可以传输数据啦!

为什么要三次握手

三次握手的目的是建立可靠的通信信道,说到通讯,简单来说就是数据的发送与接收,而三次握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双方确认自己与对方的发送与接收是正常的。

  1. 第一次握手:Client 什么都不能确认;Server 确认了对方发送正常,自己接收正常

  2. 第二次握手:Client 确认了:自己发送、接收正常,对方发送、接收正常;Server 确认了:对方发送正常,自己接收正常

  3. 第三次握手:Client 确认了:自己发送、接收正常,对方发送、接收正常;Server 确认了:自己发送、接收正常,对方发送、接收正常

三次握手就能确认双方收发功能都正常,缺一不可。

第2次握手传回了ACK,为什么还要传回SYN?

服务端传回发送端所发送的 ACK 是为了告诉客户端:"我接收到的信息确实就是你所发送的信号了",这表明从客户端到服务端的通信是正常的。

回传 SYN 则是为了建立并确认从服务端到客户端的通信。

TCP四次挥手

断开一个 TCP 连接则需要"四次挥手",缺一不可:

  1. 第一次挥手 :客户端发送一个 FIN (SEQ=x) 标志的数据包->服务端,用来关闭客户端到服务器的数据传送。然后客户端进入 FIN-WAIT-1 状态。

  2. 第二次挥手 :服务器收到这个 FIN(SEQ=X) 标志的数据包,它发送一个 ACK (ACK=x+1)标志的数据包->客户端 。然后服务端进入 CLOSE-WAIT 状态,客户端进入 FIN-WAIT-2 状态。

  3. 第三次挥手 :服务端发送一个 FIN (SEQ=y)标志的数据包->客户端,请求关闭连接,然后服务端进入 LAST-ACK 状态。

  4. 第四次挥手 :客户端发送 ACK (ACK=y+1)标志的数据包->服务端,然后客户端进入TIME-WAIT 状态,服务端在收到 ACK (ACK=y+1)标志的数据包后进入 CLOSE 状态。

    此时如果客户端等待 2MSL 后依然没有收到回复,就证明服务端已正常关闭,随后客户端也可以关闭连接了。

只要四次挥手没有结束,客户端和服务端就可以继续传输数据!

为什么要四次挥手

TCP 是全双工通信,可以双向传输数据。任何一方都可以在数据传送结束后发出连接释放的通知,待对方确认后进入半关闭状态。当另一方也没有数据再发送的时候,则发出连接释放通知,对方确认后就完全关闭了 TCP 连接。

举个例子:A 和 B 打电话,通话即将结束后。

  1. 第一次挥手:A 说"我没啥要说的了"

  2. 第二次挥手:B 回答"我知道了",但是 B 可能还会有要说的话,A 不能要求 B 跟着自己的节奏结束通话

  3. 第三次挥手:于是 B 可能又巴拉巴拉说了一通,最后 B 说"我说完了"

  4. 第四次挥手:A 回答"知道了",这样通话才算结束。

为什么不能把服务器发送的ACK和FIN合并起来,变成三次挥手?

因为服务器收到客户端断开连接的请求时,可能还有一些数据没有发完,这时先回复 ACK,表示接收到了断开连接的请求。等到数据发完之后再发 FIN,断开服务器到客户端的数据传送。

为什么第四次挥手客户端需要等待2*MSL(报文段最长寿命)时间后才进入CLOSED状态?

第四次挥手时,客户端发送给服务器的 ACK 有可能丢失,如果服务端因为某些原因而没有收到 ACK 的话,服务端就会重发 FIN,如果客户端在 2*MSL 的时间内收到了 FIN,就会重新发送 ACK 并再次等待 2MSL,防止 Server 没有收到 ACK 而不断重发 FIN。

流量控制

面试回答:

对于发送端和接收端而言,TCP 需要把发送的数据放到发送缓存区将接收的数据放到接收缓存区。 而流量控制要做的事情,就是在通过接收缓存区的大小,控制发送端的发送。如果对方的接收缓存区满了,就不能再继续发送了。为了控制发送端的速率,接收端会告知客户端自己接收窗口(rwnd),也就是接收缓冲区中空闲的部分。

TCP 利用滑动窗口实现流量控制。流量控制是为了控制发送方发送速率,保证接收方来得及接收。 接收方发送的确认报文中的窗口字段可以用来控制发送方窗口大小,从而影响发送方的发送速率。将窗口字段设置为 0,则发送方不能发送数据。

为什么需要流量控制? 这是因为双方在通信的时候,发送方的速率与接收方的速率是不一定相等,如果发送方的发送速率太快,会导致接收方处理不过来。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常见误区):

  • 发送端不等同于客户端

  • 接收端不等同于服务端

TCP 为全双工(Full-Duplex, FDX)通信,双方可以进行双向通信,客户端和服务端既可能是发送端又可能是服务端。因此,两端各有一个发送缓冲区与接收缓冲区,两端都各自维护一个发送窗口和一个接收窗口。

TCP 发送窗口可以划分成四个部分

  1. 已经发送并且确认的 TCP 段(已经发送并确认);

  2. 已经发送但是没有确认的 TCP 段(已经发送未确认);

  3. 未发送但是接收方准备接收的 TCP 段(可以发送);

  4. 滑动窗口移动前不能发送的 TCP 段(不可发送)。

TCP 接收窗口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

  1. 已经接收并且已经确认的 TCP 段(已经接收并确认);

  2. 等待接收且允许发送方发送 TCP 段(可以接收未确认);

  3. 不可接收且不允许发送方发送 TCP 段(不可接收)。

接收窗口的大小是根据接收端处理数据的速度动态调整的。 如果接收端读取数据快,接收窗口可能会扩大。 否则,它可能会缩小。

拥塞控制

拥塞控制就是为了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 ,这样就可以使网络中的路由器或链路不致过载。拥塞控制所要做的都有一个前提,就是网络能够承受现有的网络负荷。拥塞控制是一个全局性的过程,涉及到所有的主机,所有的路由器,以及与降低网络传输性能有关的所有因素。相反,流量控制往往是点对点通信量的控制,是个端到端的问题。流量控制所要做到的就是抑制发送端发送数据的速率,以便使接收端来得及接收。

为了进行拥塞控制,TCP 发送方要维持一个 拥塞窗口(cwnd) 的状态变量。拥塞控制窗口的大小取决于网络的拥塞程度,并且动态变化。发送方让自己的发送窗口取为拥塞窗口和接收方的接受窗口中较小的一个。

TCP 的拥塞控制采用了四种算法,即 慢开始拥塞避免快重传快恢复。在网络层也可以使路由器采用适当的分组丢弃策略(如主动队列管理 AQM),以减少网络拥塞的发生。

a:慢启动 慢启动阶段思路是不要一开始就发送大量的数据,先探测一下网络的拥塞程度,也就是说由小到大逐渐增加拥塞窗口的大小,在没有出现丢包时每收到一个 ACK 就将拥塞窗口大小加一(单位是 MSS,最大单个报文段长度),每轮次发送窗口增加一倍,呈指数增长,若出现丢包,则将拥塞窗口减半,进入拥塞避免阶段; b:拥塞避免和快重传 当窗口达到慢启动阈值或出现丢包时,进入拥塞避免阶段,窗口每轮次加一,呈线性增长;当收到对一个报文的三个重复的 ACK 时,认为这个报文的下一个报文丢失了,进入快重传阶段,要求接收方在收到一个失序的报文段后就立即发出重复确认(为的是使发送方及早知道有报文段没有到达对方,可提高网络吞吐量约20%)而不要等到自己发送数据时捎带确认; c:快恢复 快重传完成后进入快恢复阶段,将慢启动阈值修改为当前拥塞窗口值的一半,同时拥塞窗口值等于慢启动阈值,然后进入拥塞避免阶段,重复上述过程

TCP拆包沾包原因

TCP拆包和沾包现象是由于TCP协议的特性以及网络传输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所导致的:

  • TCP协议是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协议,没有固定的分包边界。发送方将数据分成多个小的数据包进行传输,接收方再将这些数据包组合成完整的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拆包和沾包现象。

  • 网络传输中的延迟和拥塞会影响数据包发送的速度和到达接收方的顺序。这可能导致数据包的拆分和组合不规律,从而出现拆包和沾包现象。

  • 接收方的缓冲区大小限制。当接收方的缓冲区不足以容纳一个完整的数据包时,可能会将数据包拆分成多个部分,导致拆包现象。

为了解决TCP拆包和沾包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 在应用层实现数据包的边界识别,例如通过添加包头,包头中包含数据包长度等信息,使得接收方能够准确地将数据包进行拼接。

  • 使用固定长度的数据包或者特殊的分隔符,以便于接收方识别数据包的边界。

  • 使用更高级的传输层协议,如WebSocket,它在TCP基础上增加了数据帧的概念,可以更好地解决拆包和沾包问题。

IP

IP协议作用是什么

IP(Internet Protocol,网际协议) 是 TCP/IP 协议中最重要的协议之一,属于网络层的协议,主要作用是定义数据包的格式、对数据包进行路由和寻址,以便它们可以跨网络传播并到达正确的目的地。

目前 IP 协议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过去的 IPv4,另一种是较新的 IPv6,目前这两种协议都在使用,但后者已经被提议来取代前者。

什么是IP地址?IP寻址如何工作

每个连入互联网的设备或域(如计算机、服务器、路由器等)都被分配一个 IP 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作为唯一标识符。每个 IP 地址都是一个字符序列,如 192.168.1.1(IPv4)、2001:0db8:85a3:0000:0000:8a2e:0370:7334(IPv6) 。

当网络设备发送 IP 数据包时,数据包中包含了 源 IP 地址目的 IP 地址 。源 IP 地址用于标识数据包的发送方设备或域,而目的 IP 地址则用于标识数据包的接收方设备或域。

网络设备根据目的 IP 地址来判断数据包的目的地,并将数据包转发到正确的目的地网络或子网络,从而实现了设备间的通信。

这种基于 IP 地址的寻址方式是互联网通信的基础,它允许数据包在不同的网络之间传递,从而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网络互联互通。IP 地址的唯一性和全局性保证了网络中的每个设备都可以通过其独特的 IP 地址进行标识和寻址。

IPv4和IPv6有什么区别

IPv4(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 是目前广泛使用的 IP 地址版本,其格式是四组由点分隔的数字,例如:123.89.46.72。IPv4 使用 32 位地址作为其 Internet 地址,这意味着共有约 42 亿( 2^32)个可用 IP 地址。

这么少当然不够用啦!为了解决 IP 地址耗尽的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采用具有更大地址空间的新版本 IP 协议 - 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IPv6 地址使用更复杂的格式,该格式使用由单或双冒号分隔的一组数字和字母,例如:2001:0db8:85a3:0000:0000:8a2e:0370:7334 。IPv6 使用 128 位互联网地址,这意味着越有 2^128(3 开头的 39 位数字,恐怖如斯) 个可用 IP 地址。

NAT的作用是什么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 主要用于在不同网络之间转换 IP 地址。它允许将私有 IP 地址(如在局域网中使用的 IP 地址)映射为公有 IP 地址(在互联网中使用的 IP 地址)或者反向映射,从而实现局域网内的多个设备通过单一公有 IP 地址访问互联网。

NAT 不光可以缓解 IPv4 地址资源短缺的问题,还可以隐藏内部网络的实际拓扑结构,使得外部网络无法直接访问内部网络中的设备,从而提高了内部网络的安全性。

ARP

什么是Mac地址

MAC 地址的全称是 媒体访问控制地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如果说,互联网中每一个资源都由 IP 地址唯一标识(IP 协议内容),那么一切网络设备都由 MAC 地址唯一标识。

MAC地址视为设备的物理地址,而IP地址则是设备在网络中的逻辑地址。

MAC 地址具有可携带性、永久性,身份证号永久地标识一个人的身份,不论他到哪里都不会改变。而 IP 地址不具有这些性质,当一台设备更换了网络,它的 IP 地址也就可能发生改变,也就是它在互联网中的定位发生了变化。

最后,记住,MAC 地址有一个特殊地址:FF-FF-FF-FF-FF-FF(全 1 地址),该地址表示广播地址。

ARP协议解决了什么问题

ARP 协议,全称 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它解决的是ARP 协议解决了 IP 地址转 MAC 地址的一些问题。因为一个 IP 数据报在物理上传输的过程中,总是需要知道物理上的下一个目的地该去往何处,但 IP 地址属于逻辑地址,而 MAC 地址才是物理地址。

PING

作用是什么

PING 命令是一种常用的网络诊断工具,经常用来测试网络中主机之间的连通性和网络延迟

工作原理

PING 基于网络层的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 ,其主要原理就是通过在网络上发送和接收 ICMP 报文实现的。

ICMP 报文中包含了类型字段,用于标识 ICMP 报文类型。ICMP 报文的类型有很多种,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 查询报文类型:向目标主机发送请求并期望得到响应。

  • 差错报文类型:向源主机发送错误信息,用于报告网络中的错误情况。

PING 用到的 ICMP Echo Request(类型为 8 ) 和 ICMP Echo Reply(类型为 0) 属于查询报文类型

  • PING 命令会向目标主机发送 ICMP Echo Request

  • 如果两个主机的连通性正常,目标主机会返回一个对应的 ICMP Echo Reply

它为什么用ICMP不用UDP?

ICMP是在网络层,UDP是在传输层。

因为ping命令是不需要传输数据的,只需要一个 true/false 的结果,所以根本没必要用传输层的UDP协议。

子网掩码的作用是什么?

子网掩码用于定义一个IP地址中哪部分是网络地址,哪部分是主机地址。其作用包括:

  • 划分网络和主机:子网掩码通过指示IP地址中的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的划分,帮助路由器识别网络内部和网络间的通信。

  • 确定网络范围:通过与IP地址进行逻辑与操作,子网掩码帮助确定一个IP地址所在的网络范围,以便正确路由数据包。

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的区别?

对称加密只使用一个密钥进行加解密,优点是运算速度快,缺点是密钥必须保密,无法做到安全的密钥交换。

非对称加密使用两个密钥:公钥和私钥。公钥可以任意分发而私钥保密,解决了密钥交换问题但速度慢。公钥和私钥都可以用来加密和解密,流程的不同,意味着目的也不相同:

  • 公钥加密,私钥解密 。这个目的是为了保证内容传输的安全,因为被公钥加密的内容,其他人是无法解密的,只有持有私钥的人,才能解密出实际的内容;

  • 私钥加密,公钥解密 。这个目的是为了保证消息不会被冒充,因为私钥是不可泄露的,如果公钥能正常解密出私钥加密的内容,就能证明这个消息是来源于持有私钥身份的人发送的。

一般我们不会用非对称加密来加密实际的传输内容,因为非对称加密的计算比较耗费性能的。

你分别了解哪些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的算法?

对称加密算法包括:

  • AES:对称加密算法中最流行和广泛使用的算法之一,支持不同的密钥长度(如AES-128、AES-256)。

非对称加密算法包括:

  • RSA:最常见的非对称加密算法,用于数据加密和数字签名。

  • ECC:基于椭圆曲线的非对称加密算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效率,适用于移动设备等资源受限的环境。

在信息传输过程中,Https用的是对称加密还是非对称加密?

混合加密

HTTPS 采用的是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结合的「混合加密」方式:

  • 在通信建立前采用非对称加密的方式交换「会话秘钥」,后续就不再使用非对称加密。

  • 在通信过程中全部使用对称加密的「会话秘钥」的方式加密明文数据。

tcp粘包怎么解决?

粘包的问题出现是因为不知道一个用户消息的边界在哪,如果知道了边界在哪,接收方就可以通过边界来划分出有效的用户消息。

一般有三种方式分包的方式:

  • 固定长度的消息;

  • 特殊字符作为边界;

  • 自定义消息结构。

固定长度的消息

这种是最简单方法,即每个用户消息都是固定长度的,比如规定一个消息的长度是 64 个字节,当接收方接满 64 个字节,就认为这个内容是一个完整且有效的消息。

但是这种方式灵活性不高,实际中很少用。

特殊字符作为边界

我们可以在两个用户消息之间插入一个特殊的字符串,这样接收方在接收数据时,读到了这个特殊字符,就把认为已经读完一个完整的消息。

HTTP 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HTTP 通过设置回车符、换行符作为 HTTP 报文协议的边界。

有一点要注意,这个作为边界点的特殊字符,如果刚好消息内容里有这个特殊字符,我们要对这个字符转义,避免被接收方当作消息的边界点而解析到无效的数据。

自定义消息结构

我们可以在应用定义一个消息结构,由包头和数据组成,其中包头包是固定大小的,而且包头里有一个字段来说明紧随其后的数据有多大。

比如这个消息结构体,首先 4 个字节大小的变量来表示数据长度,真正的数据则在后面。

复制代码
struct { 
    u_int32_t message_length; 
    char message_data[]; 
} message;

当接收方接收到包头的大小(比如 4 个字节)后,就解析包头的内容,于是就可以知道数据的长度,然后接下来就继续读取数据,直到读满数据的长度,就可以组装成一个完整到用户消息来处理了。

HTTP1.1和2.0的区别是什么?

HTTP/2 相比 HTTP/1.1 性能上的改进:

  • 头部压缩

  • 二进制格式

  • 并发传输

  • 服务器主动推送资源

1. 头部压缩

HTTP/2 会压缩头 (Header)如果你同时发出多个请求,他们的头是一样的或是相似的,那么,协议会帮你消除重复的部分

这就是所谓的 HPACK 算法:在客户端和服务器同时维护一张头信息表,所有字段都会存入这个表,生成一个索引号,以后就不发送同样字段了,只发送索引号,这样就提高速度了。

2. 二进制格式

HTTP/2 不再像 HTTP/1.1 里的纯文本形式的报文,而是全面采用了二进制格式 ,头信息和数据体都是二进制,并且统称为帧(frame):头信息帧(Headers Frame)和数据帧(Data Frame)

HTTP/1 与 HTTP/2

这样虽然对人不友好,但是对计算机非常友好,因为计算机只懂二进制,那么收到报文后,无需再将明文的报文转成二进制,而是直接解析二进制报文,这增加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3. 并发传输

我们都知道 HTTP/1.1 的实现是基于请求-响应模型的。同一个连接中,HTTP 完成一个事务(请求与响应),才能处理下一个事务,也就是说在发出请求等待响应的过程中,是没办法做其他事情的,如果响应迟迟不来,那么后续的请求是无法发送的,也造成了队头阻塞的问题。

HTTP/2的并发传输工作原理如下:

  1. 单一TCP连接: HTTP/2允许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只建立一个TCP连接,通过这个TCP连接进行所有的通信。

  2. 多路复用: 在HTTP/2中,每个HTTP请求都被划分为一个或多个帧(frame),这些帧可以同时在一个TCP连接上传输。每个帧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称为流ID(Stream ID),用于将帧与特定的请求或响应相关联。服务器和客户端可以通过这些流ID来识别每个请求和响应。

  3. 并发传输: 由于使用了多路复用的机制,HTTP/2可以在单个TCP连接上同时传输多个流(即多个HTTP请求和响应)。这意味着在HTTP/2中,多个请求可以并发地进行传输,而不会像HTTP/1.x那样受到队头阻塞的限制。

从上图可以看到,1 个 TCP 连接包含多个 Stream,Stream 里可以包含 1 个或多个 Message,Message 对应 HTTP/1 中的请求或响应,由 HTTP 头部和包体构成。Message 里包含一条或者多个 Frame,Frame 是 HTTP/2 最小单位,以二进制压缩格式存放 HTTP/1 中的内容(头部和包体)。

针对不同的 HTTP 请求用独一无二的 Stream ID 来区分,接收端可以通过 Stream ID 有序组装成 HTTP 消息,不同 Stream 的帧是可以乱序发送的,因此可以并发不同的 Stream ,也就是 HTTP/2 可以并行交错地发送请求和响应

比如下图,服务端并行交错地发送了两个响应:Stream 1 和 Stream 3,这两个 Stream 都是跑在一个 TCP 连接上,客户端收到后,会根据相同的 Stream ID 有序组装成 HTTP 消息。

4、服务器推送

HTTP/2 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的「请求 - 应答」工作模式,服务端不再是被动地响应,可以主动向客户端发送消息。

客户端和服务器双方都可以建立 Stream, Stream ID 也是有区别的,客户端建立的 Stream 必须是奇数号,而服务器建立的 Stream 必须是偶数号。

比如下图,Stream 1 是客户端向服务端请求的资源,属于客户端建立的 Stream,所以该 Stream 的 ID 是奇数(数字 1);Stream 2 和 4 都是服务端主动向客户端推送的资源,属于服务端建立的 Stream,所以这两个 Stream 的 ID 是偶数(数字 2 和 4)。

再比如,客户端通过 HTTP/1.1 请求从服务器那获取到了 HTML 文件,而 HTML 可能还需要依赖 CSS 来渲染页面,这时客户端还要再发起获取 CSS 文件的请求,需要两次消息往返,如下图左边部分:

如上图右边部分,在 HTTP/2 中,客户端在访问 HTML 时,服务器可以直接主动推送 CSS 文件,减少了消息传递的次数。

get和post的区别?

根据 RFC 规范,GET 的语义是从服务器获取指定的资源,这个资源可以是静态的文本、页面、图片视频等。GET 请求的参数位置一般是写在 URL 中,URL 规定只能支持 ASCII,所以 GET 请求的参数只允许 ASCII 字符 ,而且浏览器会对 URL 的长度有限制(HTTP协议本身对 URL长度并没有做任何规定)。

比如,你打开我的文章,浏览器就会发送 GET 请求给服务器,服务器就会返回文章的所有文字及资源。

GET 请求

根据 RFC 规范,POST 的语义是根据请求负荷(报文body)对指定的资源做出处理,具体的处理方式视资源类型而不同。POST 请求携带数据的位置一般是写在报文 body 中,body 中的数据可以是任意格式的数据,只要客户端与服务端协商好即可,而且浏览器不会对 body 大小做限制。

比如,你在我文章底部,敲入了留言后点击「提交」(暗示你们留言),浏览器就会执行一次 POST 请求,把你的留言文字放进了报文 body 里,然后拼接好 POST 请求头,通过 TCP 协议发送给服务器。

相关推荐
monkey_meng1 小时前
【Rust中的迭代器】
开发语言·后端·rust
余衫马1 小时前
Rust-Trait 特征编程
开发语言·后端·rust
monkey_meng1 小时前
【Rust中多线程同步机制】
开发语言·redis·后端·rust
阑梦清川2 小时前
在鱼皮的模拟面试里面学习有感
学习·面试·职场和发展
幺零九零零5 小时前
【计算机网络】TCP协议面试常考(一)
服务器·tcp/ip·计算机网络
paopaokaka_luck6 小时前
【360】基于springboot的志愿服务管理系统
java·spring boot·后端·spring·毕业设计
码农小旋风7 小时前
详解K8S--声明式API
后端
Peter_chq7 小时前
【操作系统】基于环形队列的生产消费模型
linux·c语言·开发语言·c++·后端
Yaml47 小时前
Spring Boot 与 Vue 共筑二手书籍交易卓越平台
java·spring boot·后端·mysql·spring·vue·二手书籍
小小小妮子~7 小时前
Spring Boot详解:从入门到精通
java·spring boot·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