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业绩说明会上,兴业银行(SH:601166)行长陈信健用"业务规模稳中向上,实现突破;经营效益稳中向好,符合预期;资产质量稳中向实,整体可控"来描述该行过去一年的业绩表现。
而翻阅兴业银行的财报后不难发现,该行2023年营收、净利双双下降。尽管,资产质量虽有所优化,但信用卡业务仍是其长期以来的痛点。不仅如此,兴业银行的罚单与投诉量亦高居业内榜首,无不拷问着该行的合规经营能力。
这不禁让人怀疑,兴业银行还能讲好"同业之王"故事吗?
一、营收、利润下滑,不良贷款规模提升
财报显示,兴业银行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108.31亿元,较2022年同期2223.74亿元下降5.19%。这是该行时隔六年再次录得负增长,营业收入的回落主要是受理财手续费收入下降影响,使得兴业银行非息净收入明显走低。
具体而言,兴业银行的非利息净收入由2022年的771.01亿元下滑至2023年的643.28亿元,降幅为16.57%,其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由450.41亿元降至277.55亿元,同比下降38.38%。该行的利息净收入为1465.03亿元,同比微增0.85%。
再看兴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该行的归母净利润为771.16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913.77亿元下降15.61%,创下其自2007年上市以来年度最大跌幅;扣非后净利润为765.23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909.96亿元下降15.91%。
兴业银行在财报中解释称,该行在报告期内加大了数字化建设、业务转型、品牌及客户基础建设等战略重点领域的费用投入,成本收入比有所上升。此外,其合理计提减值,做实资产质量,加之营收下降的影响,最终导致净利润下滑。
资产质量管理方面,兴业银行截至2023年末的不良贷款余额为584.91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40.03亿元。不过,该行的不良贷款率由2022年的1.09%降至1.07%,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逾期贷款率1.36%,同比下降0.31个百分点。
截至同期,兴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245.21%,较2022年末上升8.77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有所提升;拨贷比亦由2022年的2.59%上升0.04个百分点至2.63%。该行实现现账销案存清收142.22亿元,同比增长27%,创近年新高。
但需要指出的是,银行口径下兴业银行三项衡量资本充足性的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资本充足率下滑0.32个百分点至13.81%,一级资本充足率下滑0.15个百分点至10.5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滑0.05个百分点至9.29%。
二、信用卡成"痛点",客诉频率居高不下
公开信息显示,兴业银行以银行为母体,逐渐成长为涵盖信托、租赁、基金、消费金融、期货、资产管理、研究咨询、数字金融等在内的现代金融服务集团。因对同业存款的吸收能力显著,该行曾一度被称为"同业之王"。
截至2023年末,兴业银行的总资产突破万亿大关至10.16万亿元,同比增长9.62%;存款余额较2022年增长8.45%至5.14万亿元;贷款余额较2022年增长9.59%至5.46万亿元,存贷款增量为该行注入了资产势能。
聚焦被视为银行高粘性客户群体开发引擎的信用卡业务,兴业银行2023年累计发卡量7139.55万张,较2022年末增长7.68%;新增发卡509万张,同比下降22.87%;报告期内累计实现交易金额2.32万亿元,同比下降16.23%。
也就是说,兴业银行信用卡发卡总数虽仍在增加,但新增发卡数量和交易量均有所下滑。该行在财报中称,其遵循"控不良、建体系、快转型"的总目标,从客户准入、存量风险管控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实现规模与质量的平衡。
根据财报内容,兴业银行2023年信用卡贷款余额为4016.33亿元,不良贷款率3.93%,较2022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逾期率6.75%,较上年末下降0.59个百分点,信用卡风险有所回落,新发卡用户质量实现提升。
但将时间线拉长后不难发现,随着兴业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的迅速增长,该行的不良贷款率也持续攀升,由2017年的1.29%一路增至2021年的2.29%。截至2022年末,该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为4527.72亿元,不良贷款率更是一度突破4%。
兴业银行催收的规范性,也饱受外界质疑。统计数据显示,该行2023年上半年全渠道投诉量20万件,其中信用卡投诉占比高达87.14%,远远高于其他股份制银行;投诉主要原因中,债务催收相关投诉高达10.7万件,占比53.49%。
2022年,兴业银行全渠道消费投诉47.87万件,债务催收投诉占比38.86%,其中99.9%为信用卡催收。而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与关键词"兴业银行"相关的用户投诉记录超1.4万条,涉及恶意收取息费、泄露个人信息、违规暴力催收等。
三、屡收百万罚单,内控问题警钟长鸣
身处银行业强加金融监管的变革十字路口,客诉率居高不下的兴业银行,在业务经营端也面临着不小的合规压力。
2024年刚开年,兴业银行北京分行就因涉及存贷挂钩、流动资金贷款挪用于股权投资、个人按揭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五项问题,被监管处以210万元的罚款,2名涉事责任人被警告并各罚款5万元,另有5人被警告。
对此,兴业银行称其已根据监管意见进行严格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对于行政处罚决定之行选择诚恳接受、坚决服从、坚定执行。但就在北京分行"五宗罪"曝光不久后,兴业银行巴南支行再度因贷款问题被处罚。
据行政处罚决定书,因贷款"三查"严重不尽职,兴业银行巴南支行被处以罚款40万元,两位涉事责任人分别被处以5万元的罚款。此前,兴业银行合肥长江中路支行也曾因贷前调查未尽职、贷后管理不到位被罚款80万元。
短短两个月便收到三笔罚单,潜伏在兴业银行背后的内控问题不可谓不显著,而这仅是该行及旗下分支机构管理漏洞的冰山一角。该行曾因贷款问题被黑龙江保监局连开15张罚单,四家分支行共计被罚120万元,另有11人被警告。
继续往前追溯,兴业银行武汉分行因流动资金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等涉房贷款违规问题被罚320万元;昆明分行因违规发放虚假商用房按揭贷款等被罚130万元;该行还曾因在理财业务方面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被合计处以罚款450万元。
频收百万级罚单的兴业银行,在投资者信任问题上也屡屡碰壁。2023年11月,因旗下兴业信托的产品逾期,不少愤怒的投资者涌进兴业银行直播间进行刷屏维权,内容不乏"信托产品到期不还""欺骗投资人",直播间场面一度失控。
据了解,投资者的愤怒与兴业信托旗下的"筑地D015"信托计划有关。该信托计划于2021年4月发行,合同期限18个月,原定于2022年10月到期,但到期后产品收益未能如期兑付,使得兴业信托及其背后的兴业银行一度陷入舆论漩涡。
而在擅长的债券承销业务上,兴业银行也曾违反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自律管理规则而被"点名",违规事实包括"低价包销多期债务融资工具,影响了市场正常秩序;发行工作程序执行不到位、工作开展不规范"等问题。
兴业银行在财报中表示,该行坚持"从严治行,合规经营",致力于打造"发现问题-推动整改-内部问责"的工作闭环。但就其发展现状而言,要想将内控"触角"延伸覆盖至各网点,该行还需推出更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