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点故障问题
集群,相信诸位对这个概念并不陌生,集群已成为现时代中,保证服务高可用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
回想起初集中式部署的单体应用,因为只有一个节点,因此当该节点出现任意类型的故障(网络、硬件资源、物理环境......)时,都会造成整个系统对客户端不可用,而这就是所谓的"单点故障问题"。
单点故障是建立高可用系统的第一道坎,而集群恰恰是解决单点故障最有效的手段,就算系统内一个节点出现故障,依旧有其他健康的节点能处理请求,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实现99.999......%
高可用。
很多人对集群的认知,都源自于Nginx,因为当程序性能跟不上业务需求、又不想对服务器升配时,就可以使用Nginx
来加机器,使用多台"价格优美"的低配机器,为服务做集群化部署,从而提升系统整体的吞吐量。
不过许多人对集群的认知止步于此,如何实现PB
级的海量数据存储?大部分人并不清楚,而本文则来详细聊聊集群的各方面知识,为诸位量身打造出结构化的集群知识体系。
二、集群的定义与分类
集群,即是指:通过多台物理机器,组成一台逻辑上的庞大机器使用,集群带来的优势有四:
- ①高可用:集群内某个节点故障,可迅速将流量迁移至其他节点,解决了单点故障;
- ②吞吐量:多台机器并行处理外部请求,可以为系统带来更强大的负载与吞吐能力;
- ③拓展性:可根据业务的增长/萎靡,动态伸缩集群内的节点数量,系统更加灵活;
- ④性价比:无需花费更高的价格升配机器,可使用多台价格、配置较低的机器构建。
集群带来的好处很多,即解决了单点故障,又兼顾了吞吐与性能、动态伸缩、性价比,同时对客户端是无感知的,客户端在请求时,无法分辨出究竟采用了多少台机器来部署服务。
上面是集群的基本定义与优势,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从性质维度出发,你认为集群可以分为哪几种?
1.1、集群的分类
集群大家很熟,但一问集群的分类,估计各位会愣住,这......我没想过啊~
其实集群可粗略分为两大类,逻辑处理集群、数据存储集群,前者对应着业务系统,后者对应着数据存储组件,举些例子说明:
- 逻辑处理型集群:业务服务、
API
网关、请求分发器、并行运算(科学计算)服务等; - 数据存储型集群:缓存中间件、消息中间件、数据库、搜索中间件集群、对象存储等。
仔细观察下,如果熟悉云技术的小伙伴会发现,这跟云平台里定义的有状态、无状态概念很类似~
简单来说,逻辑处理型的集群,只需要处理客户端请求的逻辑运算,拿业务系统来说,目前有个登录功能,系统只需根据业务流程,执行完对应的业务逻辑,接着就可给客户端响应结果。
PS:为了便于后续讲述,逻辑处理型集群则用业务系统来代替,当提到业务系统时,可自动代入"逻辑处理型集群"。
而存储型的集群,客户端一般是"程序",如DB、Redis、MQ、ES......
,生产环境里,处理的绝大多数请求,都来自于业务系统。对于客户端的请求,需要保存信息,处理写入请求需要将客户端带来的数据存好,处理读取请求则需将之前存好的数据拿出来返回。
当然,有人也许会疑惑,业务系统不也是读写请求吗?为什么将其归类到逻辑处理型?这是因为业务系统自身不会存储任何信息,客户端(用户)提交的数据,会由业务系统间接调用各类组件来存储,如登录信息放到Redis
、业务数据放到DB
......。
1.2、逻辑处理型集群的核心
在之前的模式中,因为只有一台机器,域名可直接映射服务器的公网IP
,当出现对应域名的请求,DNS
可直接解析到对应的服务器IP
,客户端(如浏览器)直接对拿到的IP
发起请求就行。
但是当一个业务系统,使用多个节点部署组成集群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是请求如何分发到具体服务器?
为了解决该问题,不得不引入请求分发器,域名映射请求分发器所在的IP
,分发器接到客户端的请求后,再分发给具体的业务节点处理。
当外部请求来到分发器时,分发器可以在已配置的节点列表中选一台机器,负责处理具体的业务请求逻辑。但这里有个问题,如何保证各节点的负载均衡呢?随机分发貌似不太合适,咋办?选择合适的分发算法,如轮询。
所谓的轮询,则是根据配置的节点列表顺序,依次分发请求,如第一个请求给第一个节点、第二个请求给第二个节点......,当分发到最后一个节点时,再回到第一个节点,周而复始。听起来不错对吧?但有个问题,来看例子。
现在有个房子要装修,打电话定了一车水泥,总共六十包,目前有四个人在场:30岁的男人、9岁的儿子、30岁的老婆、60岁的老爹。
这里的水泥就是请求,按照轮询算法,六十包、四个人,你一拍大腿!正好一人十五包,合理不?显然不合理,先不说别的,光看九岁儿子那小身板,像个能抗十五袋的人不?
上述例子,换到集群场景中亦是同理,组成集群的机器有好有差,如果一视同仁,站在那些较差的服务器来说,请求分发的不够合理,因此该如何保证分发的负载均衡?
负载均衡是两个词,负载即服务器目前承担的压力,均衡代表压力一致,组合起来就是指:集群内各节点承担的压力要一致 !相同的访问量,分发到一台
2C4G
服务器上,CPU
利用率经常打到95%
;但放到8C16G
的机器上根本不是事。
综上所述,负载均衡要考虑各机器本身的性能,这时就得用到一些较为智能的分发算法,如:
- 平滑加权轮询算法:在轮询的基础上,根据机器配置,为各节点分配权重值;
- 最小活跃数算法:根据实际负载情况进行调整,自动寻找活跃度最低的节点处理请求;
- 最优响应算法:根据分发后请求的处理时间,新请求到来时,分发给响应最快的节点处理;
- ......
这些智能化的分发策略,能综合考虑机器性能、实际负载、响应速度等因素,选择出相对合适的节点处理请求,但这里不做过多展开,感兴趣可参考《网络编程-请求分发篇》。
1.3、为什么分发器性能那么高?
业务系统做集群,通常会选择Nginx
,毕竟它除开提供负载均衡的能力外,还能做反向代理,避免了将后端服务直接暴露在公网的隐患性,可为什么这类负载均衡器,性能那么高呢?
相同的访问量,Nginx
可以轻松抗住,而后端服务或许要起几个才能勉强处理,为啥?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这类负载均衡器,自身并不负责处理请求,只是负责做请求分发,所以用户的请求,在Nginx
里逗留的时间极其短暂。
一台机器处理请求的速度越快,在相同的时间窗口里,其吞吐量更高。除此之外,因为不需要处理业务逻辑,自然也不存在资源之类的竞争(如锁资源),并且Nginx
底层选用了多路复用模型,实际负责分发请求的线程数极少,也不存在多线程应用那种线程上下文频繁切换的开销......,种种因素下,为其高性能表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4、双机热备机制
工作年限较长的一点的小伙伴,应该在之前的招聘需求上,见过这么一条:
"具备集群、双机热备等高可用系统经验者优先......"
其中的双机热备技术是指啥?所谓的热备机制,可以理解成集群技术的另类体现,它是一种系统冗余设计方案,即同时部署两套系统,一主一备,主系统和备用系统并行运行。在主系统发生故障时,备用系统能迅速接管主系统的工作,维持系统正常运作,以确保服务的可用性,及业务的连续性。
可是有了Nginx
这类负载均衡器,还要啥热备技术呀?恰巧,就是Nginx
这类组件需要热备技术支持,虽然业务系统通过Nginx
做了集群化部署,避免单点故障造成系统不可用的风险,但Nginx
就成了"咽喉要地",因为它只有一个节点,如果部署Nginx
的机器发生故障,就会导致外部流量无法分发到业务系统,造成整个系统瘫痪。
热备机制如何实现呢?可以借助keepalived、TurbolinuxTurboHA、Heartbeat
这类专门保障高可用的技术栈实现,建设热备机制时要考虑几点:
- ①当进程出现故障(内存溢出、进程宕机等)时,热备机制能自动重启服务;
- ②当部署进程的机器出现故障(断网、停电、硬件损坏)时,备机能及时接替主机工作;
- ③新主上线接管后,旧主重新启动能自动成为新主的备机,保障热备机制的可持续性;
- ④出现热备机制无法处理的故障时(硬件问题、机房环境问题等),能及时通知人工介入。
做好上述四点,则代表热备机制较为完善,可具体咋做呢?这里不过多赘述,感兴趣可参考《Keepalived搭建双机热备机制》。
PS:除一主一备外,也可以选择搭建双主热备,这样能最大程度利用资源,避免备机长时间处于空闲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