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fka 生产者发送消息的过程是一个异步流程,旨在实现高吞吐量和可靠性。这个过程主要涉及两个核心线程:主线程 和 Sender 线程。
下面是消息从创建到被 Broker 确认接收的详细步骤:
生产者发送消息的核心流程
-
创建消息 (主线程)
用户首先需要创建一个
ProducerRecord
对象,它包含了消息需要发送到的 Topic 、分区 (Partition) (可选)、键 (Key) (可选)和 值 (Value)。 -
拦截器与序列化 (主线程)
- 拦截器 (Interceptors): 在消息被序列化之前,它可以被一个或多个拦截器处理。用户可以自定义拦截器来修改消息内容或进行一些统计工作。
- 序列化器 (Serializer): 由于消息是通过网络发送的,生产者需要将消息的 Key 和 Value 对象序列化成字节数组 (byte arrays)。 Kafka 客户端配置中必须指定 Key 和 Value 的序列化器。
-
分区器选择分区 (主线程)
接下来,消息会经过分区器 (Partitioner) 来确定它将被发送到 Topic 的哪一个分区。 分区策略如下:
- 指定分区: 如果在
ProducerRecord
中明确指定了分区号,那么分区器将直接使用该分区。 - 使用消息的 Key: 如果没有指定分区但指定了 Key,Kafka 默认会使用
murmur2
哈希算法对 Key 进行哈希,然后根据哈希值对分区总数取模,从而为该 Key 选择一个固定的分区。 这保证了拥有相同 Key 的消息总能被发送到同一个分区,从而保证了消息在分区内的顺序性。 - 未指定分区和 Key (粘性分区策略): 如果既没有指定分区也没有指定 Key,从 Kafka 2.4 版本开始,默认采用粘性分区策略 (Sticky Partitioner)。 生产者会随机选择一个分区并尽可能地向这个分区发送消息,直到该分区的批次(batch)满了或者等待时间到了,才会再随机选择下一个"粘性"分区。 这种策略减少了网络请求,降低了延迟并提升了吞吐量。在旧版本中,这里使用的是轮询策略 (Round-robin)。
- 指定分区: 如果在
-
消息累加器 (RecordAccumulator)
确定分区后,消息并不会立即被发送出去,而是被放入一个消息累加器 (RecordAccumulator) 中。 这个累加器在生产者客户端内部为每个分区维护了一个双端队列 (Deque),消息会被追加到对应分区队列的批次 (ProducerBatch) 中。 这样做是为了将多个消息打包成一个批次进行发送,从而大大减少网络请求次数,提高吞吐量。
-
Sender 线程发送消息
Sender 是一个独立的 I/O 线程,它的主要工作是从消息累加器中获取准备好的消息批次,并将它们发送到对应的 Kafka Broker。 Sender 线程的发送时机由两个关键参数控制:
batch.size
: 当累加到某个分区的消息大小总和达到这个值(默认为 16KB)时,Sender 线程就会发送这个批次。linger.ms
: 如果消息迟迟没有达到batch.size
,Sender 线程不会一直等待。当超过了linger.ms
指定的时间(默认为 0ms)后,即使批次没满,也会被发送出去。
因此,减小
batch.size
和linger.ms
有利于降低延迟,而增大它们则有利于提升吞吐量。 -
Broker 的响应与 Ack 确认机制
当 Broker 收到消息后,会向生产者返回一个响应。这个响应的类型由生产者的
acks
(acknowledgements) 参数决定,这是保证消息可靠性的核心机制:acks=0
: 生产者发送消息后不等待任何来自 Broker 的确认。 这种模式下延迟最低,吞吐量最高,但数据丢失的风险也最大(即"发后即忘")。acks=1
(默认值): 生产者只需等待分区的 Leader 副本成功写入消息并返回确认即可。 这种模式在性能和可靠性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但如果 Leader 副本写入成功后但在 Follower 副本同步完成前宕机,消息仍有丢失的风险。acks=all
(或-1
): 生产者需要等待 Leader 和所有 ISR (In-Sync Replicas, 同步副本列表) 中的 Follower 副本都成功写入消息后,才会收到确认。 这是最可靠的级别,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消息不丢失,但延迟也最高。
-
重试机制
如果消息发送失败(例如网络抖动或 Broker 发生故障),生产者会根据配置的
retries
次数自动进行重试。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max.in.flight.requests.per.connection
参数大于1,重试可能会导致消息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