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系统:缓存与数据库一致性问题

前言

缓存设计是应用系统设计中重要的一环,是通过空间换取时间的一种策略,达到高性能访问数据的目的;但是缓存的数据并不是时刻存在内存中,当数据发生变化时,如何与数据库中的数据保持一致,以满足业务系统要求,本篇将给出具体分析。

一致性分类

  • 强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级别是最符合用户直觉的,它要求系统写入什么,读出来的也会是什么,用户体验好,但实现起来往往对系统的性能影响大,这种情况比如秒杀系统,商家后台,他会设置秒杀商品,参与秒杀活动,一旦说他参与了秒杀活动,商品的库存本来是在数据库里的,此时必须直接被加载到缓存里,缓存立马就要可以被使用。
  • 弱一致性:这种一致性级别约束了系统在写入成功后,不承诺立即可以读到写入的值,也不承诺多久之后数据能够达到一致,但会尽可能地保证到某个时间级别(比如秒级别)后,数据能够达到一致状态
  • 最终一致性 :最终一致性是弱一致性的一个特例,系统会保证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达到一个数据一致的状态。这里之所以将最终一致性单独提出来,是因为它是弱一致性中非常推崇的一种一致性模型,也是业界在大型分布式系统的数据一致性上比较推崇的模型,比如微博的粉丝数,页面每天的访问数

缓存更新机制

缓存的更新,一般分为被动更新与主动更新,被动更新是指缓存在有效期到后,被淘汰。

被动更新如下步骤:
step1: 发起方查数据,缓存中没有,从数据库中获取,并写入缓存,同时设置过期时间 t;
step2: 在 t 内,所有的查询,都由缓存提供,所有的写,直接写数据库;
step3: 当缓存数据到过期时间 t 后,缓存数据失效。后面的查询,回到了第 1 步。

主动更新,一般为调用方发起缓存与数据库同时更新,缓存分为删除、更新,数据库分为更新,通过组合与先后顺序,分为如下四种情况:
更新缓存、更新数据库更新数据库,更新缓存删除缓存,更新数据库更新数据库,删除缓存

更新缓存、更新数据库

这种情况,当缓存更新成功,数据库更新不成功时,数据不一致的风险比较高,所以一般不采用

更新数据库、更新缓存

当更新完数据库,缓存的加载前需要通过大量复杂计算才能得出缓存的值,不仅让发起方阻塞,影响性能;而且如果缓存命中率不高,很少使用,更浪费前期的复杂计算成本与缓存空间,这里就不符合懒加载的设计思想,故一般也不采用

删除缓存、更新数据库

如图所示,当两个调用方线程高并发访问的情况下,A 线程先删除缓存,再更新数据库,此过程时间较长,B 线程在 A 删除缓存后,迅速读取缓存,因缓存每命中,从数据库中读取再加载缓存,此时缓存还是旧值,等 A 线程更新完数据库后,发现又出现数据不一致的现象。

一般大概率情况下,出现此根源的原因是读比写快,所以这种一般也不采用,如果非得采用,需要在写完数据库之后延迟一段时间再删除一次缓存,也就是我们熟知的 延时双删,延迟多久呢,一般看数据库的更新时长来决定,此做法也会带来系统吞吐量下降

Cache-Aside

也叫做旁路缓存模式,流程就是先更新数据库,再删除缓存,虽然这种方式也会带来不一致的情况,比如如下场景:

前提:缓存无数据,数据库有数据。

A:查询,B:更新

过程如下:
step1: A 查缓存,无数据,去读数据库,旧值;
step2: B 更新数据库为新值;
step3: B 删除缓存;
step4: A 将旧值写入缓存。

该场景最终也会出现不一致,产生的根源是是读比写慢,这种是小概率事件,一般很少出现,如果非要解决这种情况,还是上面说的延迟双删

Read/Write Through

上面的方式,数据库是缓存的来源,主导是数据库,而 Read/Write Through模式,相当于缓存占主导。在 cache-aside 模式中,我们的应用代码需要维护两个数据存储,一个是缓存(Cache),一个是数据库(Repository)。而 Read/Write Through 做法是把更新数据库(Repository)的操作由缓存自己代理了,所以,对于应用层来说,就简单很多了。可以理解为,应用认为后端就是一个单一的存储,而存储自己维护自己的 Cache。

Read Through

Read Through 就是在查询操作中更新缓存,也就是说,当缓存失效的时候(过期或 LRU 换出),Cache Aside 是由调用方负责把数据加载入缓存而 Read Through 则用缓存服务自己来加载,从而对应用方是透明的

这个简要流程和 Cache-Aside 很像,其实Read-Through 就是多了一层Cache-Provider,流程如下:

Read-Through 实际只是在Cache-Aside之上进行了一层封装,它会让程序代码变得更简洁,同时也减少数据源上的负载

Write Through

Write Through,和 Read Through 相仿,不过是在更新数据时发生。当有数据更新的时候,如果没有命中缓存,直接更新数据库,然后返回。如果命中了缓存,则更新缓存,然后再由 Cache 自己同步更新数据库

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案在实现过程中,程序启动时,需将数据库的数据, 提前放到缓存中,不能等启动完成,再放缓存中。

Read Through/Write Through 策略的特点是由缓存节点而非应用程序来和数据库打交道,在我们开发过程中相比 Cache Aside 策略要少见一些,原因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分布式缓存组件,无论是 Memcached 还是 Redis 都不提供写入数据库和自动加载数据库中的数据的功能。而我们在使用本地缓存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这种策略。

Write Behind

Write Behind 又叫 Write Back。底层思想就是在更新数据的时候,只更新缓存,不更新数据库,而我们的缓存会异步地批量更新数据库。这个设计的好处就是让数据的 I/O 操作速度飞快(因为是直接操作内存),同时带来吞吐量大幅上升;因为异步,Write Behind 还可以合并对同一个数据的多次操作,所以性能的提高是相当可观的。

但是,其带来的问题是,数据不是强一致性的 ,而且可能会丢失(我们知道 Unix/Linux 非正常关机会导致数据丢失,就是因为这个事)。在软件设计上,我们基本上不可能做出一个没有缺陷的设计,就像算法设计中的时间换空间,空间换时间一个道理,有时候,强一致性和高性能,高可用和高性性是有冲突的。如果说软件功能模块的思维是逻辑与实现,那么软件架构设计的思维是权衡与取舍

这种方式下,缓存和数据库的一致性不强,对一致性要求高的系统要谨慎使用 。但是它适合频繁写的场景,MySQL 的InnoDB Buffer Pool 机制就使用到这种模式。

Write Behind 实际应用

按照实际架构应用层面落地参考方案,流程图如下(以用户发表视频为例)

按照这种方案,正常来说只要 10 分钟内数据正常写完就没问题,可以实现最终一致性,但是一旦超出 10 分钟,就会缓存失效,造成缓存不一致

如果出现这种 kafka 消费入库失败,则会触发报警系统,看具体是什么问题,基本上 kaka 入库失败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出错了,另外一种是消费能力不够,那么直接扩容即可

后记

说到底这个问题根本没有通用方案,需要根据场景做权衡,比如类似于微博这样高并发场景,那么上边只要涉及删除缓存的方案基本都很难实现,因为很可能删除缓存的下一时间热点数据直接全部打在数据库上,整个服务直接崩溃

然后本质上缓存和数据库的更新就不是一个原子操作,想要彻底实现强一致性,可以了解下分布式事务或是其他强一致性协议,比如说两阶段提交协议 ------ prepare, commit/rollback,比如 Java 7 的 XAResource,还有 MySQL 5.7 的 XA Transaction,有些 cache 也支持 XA,比如 EhCache

参考链接

本文由博客一文多发平台 OpenWrite 发布!

相关推荐
西瓜味儿的小志2 小时前
Redis的大key和热key问题
数据库·redis·缓存·中间件
风_流沙5 小时前
python pandas 对mysql 一些常见操作
python·mysql·pandas
练小杰5 小时前
我在广州学 Mysql 系列——有关数据表的插入、更新与删除相关练习
android·运维·数据库·经验分享·学习·mysql·adb
无奈ieq6 小时前
Kafka消息队列
分布式·kafka·linq
无奈ieq6 小时前
Kafka 消费者专题
分布式·kafka
大G哥6 小时前
kafka使用以及基于zookeeper集群搭建集群环境
分布式·zookeeper·云原生·kafka
等一场春雨7 小时前
Windows 11 上通过 WSL (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 安装 MySQL 8
linux·windows·mysql
加勒比之杰克7 小时前
【数据库初阶】MySQL数据类型
linux·数据库·mysql·数据类型·varchar
网络安全成叔7 小时前
【整理集合大全】MySQL(4) 数据库增删改查SQL语句
网络·数据库·sql·mysql·web安全·网络安全
雪芽蓝域zzs8 小时前
MySQL(六)MySQL 案例
数据库·mysql·ora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