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系统编程(七)网络编程TCP、UDP

本文目录

  • 一、基础知识点
    • [1. IP地址](#1. IP地址)
    • [2. 端口](#2. 端口)
    • [3. 域名](#3. 域名)
    • [4. 网络协议类型](#4. 网络协议类型)
    • [5. IP协议类型](#5. IP协议类型)
    • [6. 字节序](#6. 字节序)
    • [7. socket套接字](#7. socket套接字)
  • 二、常用API
    • [1. socket套接字描述符](#1. socket套接字描述符)
    • [2. bind套接字绑定](#2. bind套接字绑定)
    • [3. listen设置客户端连接个数](#3. listen设置客户端连接个数)
    • [4. accept接收客户端请求](#4. accept接收客户端请求)
    • [5. connect连接服务端](#5. connect连接服务端)
  • 三、编程流程

在学习本章之前,可以查看 《计算机网络基础》这篇文章进行学习。

一、基础知识点

1. IP地址

IP 地址的作用是标识计算机的网卡地址,每一台计算机都有一个 IP 地址。在程序中是通过IP 地址来访问一台计算机的。 本节将讲述 IP 地址的一些知识。 IP 地址是用来标识全球计算机地址的一种符号,就比如一个手机的号码,使用这个地址可以访问一个计算机。

IP 地址具有统一的格式。 IP 地址是 32 位长度的二进制数值, 存储空间是 4 个字节。例如: 11000000 10101000 00000001 00000110 是一台计算机的 IP 地址,但二进制的数值是不便于记忆的,可以把每个字节用一个十进制的整数来表示,既 192.168.1.6

在同一个网络中, IP 地址是唯一的。因为需要根据 IP 地址来访问一台计算机,所以在可以访问的范围以内,每一台计算机的 IP 地址是唯一的。在终端中输入命令 ifconfig 可以查看本机 IP 信息。

2. 端口

在网络通信中,IP地址帮助我们定位到特定的计算机,而端口号则帮助我们在这台计算机上找到具体的应用程序或服务。每个应用程序监听不同的端口,以便接收和处理来自网络的请求。端口号通常以数字形式表示,并与IP地址一起使用,以标识网络通信的不同端点。

通俗举例:在同一个主机上,IP地址是固定的,但是主机上有很多程序功能,这些功能有不同的端口号。我们为了访问主机的某个功能程序,就必须指定其功能对应的端口号。例如主机的IP为:192.168.12.4,QQ的端口号为10,微信的端口号为13。我们为了使用微信这个功能,我们就需要使用:192.168.12.4: 13来使用其功能。

3. 域名

域名是互联网中用于标识一个网站或服务器的友好名称,它是IP地址的可读形式。域名系统(DNS)将域名转换为IP地址,使用户能够通过简单易记的名字访问网站,而不需要记住难记的IP地址。例如百度的域名为www.baidu.com,我们可以使用这个域名来代替百度的IP地址。小知识:可以使用 ping 命令来查看一个域名所对应的 IP 地址,例:ping www.baidu.com,我们就可以查看其真实的ip地址。

4. 网络协议类型

(1)TCP协议 :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确保数据按顺序传递、不丢失、不重复,并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常用于需要可靠数据传输的应用,如Web、电子邮件和文件传输。

TCP 是面向连接的协议。所谓连接,就是两个对等实体为进行数据通信而进行的一种结合。面向连接服务是在数据交换之前,必须先建立连接。当数据交换结束后,则应终止这个连接。面向连接服务具有: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这三个阶段。在传送数据时是按序传送的。建立链接:三次握手(这个过程我们并不看得到)。

(2)UDP协议:提供不可靠的、面向无连接的数据传输,数据包可能会丢失、重复或乱序,不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传输速度比TCP快!常用于实时性要求高、数据量小、丢失少不影响的应用,如视频流、音频流和游戏通信。

5. IP协议类型

IPv4和IPv6是两种不同版本的互联网协议(IP),用于标识网络设备的地址并进行数据包路由。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地址格式和容量。

(1)IPV4:是第四版互联网协议,目前仍是最广泛使用的IP协议。

●它使用32位地址空间,格式如下:

地址格式:四个十进制数,每个数范围从0到255,由点分隔。例如:192.168.1.1。

地址数量:IPv4的地址空间约有42亿个唯一地址(2^32)。

●IPv4的特点

地址空间有限:由于地址空间较小,IPv4地址逐渐耗尽,尤其随着互联网设备数量的爆炸性增长。

地址分配:IPv4地址的分配方式包括公共地址和私有地址,私有地址用于局域网内通信,不可在互联网中直接使用(如192.168.x.x)。

NAT(网络地址转换):由于地址空间有限,NAT技术被广泛应用,使多个设备可以共享一个公共IP地址访问互联网。

(2)IPV6:是第六版互联网协议,设计为IPv4的继任者,提供更大的地址空间和其他改进。

● 它使用128位地址空间,格式如下:

地址格式:八组十六进制数,每组四个十六进制数字,由冒号分隔。例如:2001:0db8:85a3:0000:0000:8a2e:0370:7334

地址数量:IPv6的地址空间极其庞大,有约3.4×1038个地址(2128)。

●IPv6的特点

几乎无限的地址空间:IPv6提供了极其庞大的地址空间,足以满足未来互联网设备的需求。

简化的地址配置:支持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SLAAC),设备可以自动生成IPv6地址,不需要手动配置或DHCP。

内置安全性:IPv6支持IPSec协议,提供更好的安全性。

无NAT需求:由于地址空间充足,不再需要NAT,大大简化了网络结构和提高了传输效率。

改进的路由和网络配置:IPv6改进了路由选择和地址分配机制,简化了网络配置和管理。

6. 字节序

顾名思义就是字节的存放顺序,就是字节数大于1的数据在内存中的存放顺序,字节数为1的数据就没有顺序的问题。
(1)主机字节序

数据在主机(计算机)内部的字节顺序。在计算机系统中,数据存储在内存中,字节的存储顺序取决于计算机的体系结构。

●有两种主要的字节序:大端序小端序 。在大端序中,高位字节存储在低地址,低位字节存储在高地址。在小端序中,低位字节存储在低地址,高位字节存储在高地址。X_86系统一般都是小端序。

(2)网络字节序

是一种特定的字节序,用于在网络中传输数据。在网络通信中,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需要保持一致的字节序,以确保不同主机之间能够正确解释和处理数据。网络字节序规定使用大端序作为标准字节序。

为了确保在网络通信中使用统一的字节序,常见的网络编程库提供了一系列函数来进行字节序转换,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采用网络字节序。

c 复制代码
htons() //将16位整数从主机字节序转换为网络字节序(Host to Network Short)。
htonl() //将32位整数从主机字节序转换为网络字节序(Host to Network Long)。
ntohs() //将16位整数从网络字节序转换为主机字节序(Network to Host Short)。
ntohl() //将32位整数从网络字节序转换为主机字节序(Network to Host Long)。

inet_ntoa() // 是一个用于将网络字节序的二进制 IPv4 地址转换为点分十进制字符串表示形式的函数。
inet_addr() //函数用于将点分十进制字符串形式的 IPv4 地址转换为网络字节序的二进制形式。

7. socket套接字

(1)定义

Socket(套接字)是在网络编程中用于实现不同主机间通信的一种机制,它允许应用程序通过网络发送和接收数据。

Socket的工作原理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型,其中一个程序充当客户端,另一个充当服务器。通常,服务器在一个主机上运行并侦听特定的端口,客户端则连接到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

(2)类型

①流式 socket(SOCK_STREAM):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通信流;它使用 TCP 协议,从而保证了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和顺序性。

②数据报 socket(SOCK_DGRAM):定义了一种无连接的服务,数据通过相互独立的报文进行传输,是无序的,并且不保证是可靠、无差错的。它使用数据报协议 UDP

③原始 socket:原始套接字允许对底层协议如 IP 或 ICMP 进行直接访问,它功能强大但使用较为不便,不常用。

二、常用API

●头文件

c 复制代码
#include <sys/types.h> /* See NOTES */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strings.h>
#include <arpa/inet.h>

1. socket套接字描述符

返回值:套接字描述符

c 复制代码
int socket(int domain, int type, int protocol)
//int domain ::代表一个协议族。AF_INET 决定了要用 ipv4 地址;
//int type:指定IP协议类型,常见的是TCP: SOCK_STREAM。 UDP:SOCK_DGRAM等。
//int protocol:当为 0 时,会自动选择 type 类型对应的默认协议。

2. bind套接字绑定

将套接字绑定到指定的本地地址上,这样就可以在该地址上进行数据收发操作。通常,在服务器程序中,使用bind()函数将服务器套接字绑定到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上,以便客户端可以连接到该地址并与服务器通信。

c 复制代码
int bind(int sockfd, struct sockaddr* my_addr, int addrlen);
//int sockfd:socket套接字描述符
//struct sockaddr* my_addr :本地ip地址结构体,包含ip地址、端口等。
// int addrlen: struct sockaddr 结构的大小。

使用举例:

c 复制代码
//下述结构体已经在#include <sys/socket.h>头文件中定义,不需要程序员自己定义。
/*
	struct sockaddr_in {
	 sa_family_t sin_family;     // address family: IP协议类型:AF_INET(IPV4)、AF_INET6(IPV6)。
	 in_port_t sin_port;         // port in network byte order 端口号 
	 struct in_addr sin_addr;    //internet address IP 地址 
	};
	
	struct in_addr {
		in_addr_t s_addr;  //ip地址
*/
//填写绑定的结构体内容	
sockaddr_in server_info;    //初始化结构体
server_info.sin_family =AF_INET;    //IPV4类型
server_info.sin_port=htons(50000);  //htons()将一个主机字节序端口号转为网络字节序下的端口号。
server_info.sin_addr.s_addr=htonl(INADDR_ANY); //所有人都可以连接。

bind(sockfd, (struct sockaddr*)&server_info, sizeof(server_info));  //绑定ip以及端口号

3. listen设置客户端连接个数

设置客户端连接个数(最大排队长度):即多个客户端连接服务端时,当服务端没有接收这个请求,则客户端会进入排队等待中,那么这个排队长度就是最大可以容忍排队客户端的数量。

c 复制代码
int listen(int sockfd, int backlog);
//int sockfd:socket套接字描述符。
// int backlog:设置请求排队的最大长度,当有多个客户端程序和服务端相连时, 使用这个表示可以介绍的排队长度。

4. accept接收客户端请求

监听是否有客户端链接,调用 accpet 之后会一直阻塞,直到有用户连接。

返回值:客户端的文件描述符。

c 复制代码
int accept(int sockfd, void *addr, int *addrlen);
//int sockfd:socket套接字描述符。
//void *addr :用于存放客户端的信息
//int *addrlen :接收客户端的信息长度。

举例:

c 复制代码
sockaddr_in client_info;    //用于存储连接的客户端的信息
int client_socket;

client_socket=accept(sockfd, (struct sockaddr*)&client_info, &(sizeof(client_info)));
printf("客户端的socket:%d, ip:%s, 端口:%d\n",client_socket, client_info.sin_addr, client_info.sin_port);

5. connect连接服务端

用于在客户端与服务器进行端连接。0 :成功。1 :失败。

c 复制代码
int connect(int sockfd, struct sockaddr * serv_addr,int addrlen);
//int sockfd:socket()返回的文件描述符。
//struct sockaddr * serv_addr:服务端的地址,通常传递 struct sockaddr_in 结构体类型。
//int addrlen) :serv_addr长度。

三、编程流程

1.TCP编程

使用例程:

●TCP服务端:

服务端是固定的,客户端是改变的。只能客户端去连接服务端,不能服务端连接客户端。正常先断开客服端,再断开服务端。

c 复制代码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arpa/inet.h>

//-----------------------------------------------服务端---------------------------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nt ret;
	int client_sock;  
	int  server_sock;
	char receive_data[100]={0};
	struct sockaddr_in client_info;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_info;
	socklen_t length;
	
	//1.创建socket,ip协议类型,网络协议类型,具体协议
	//SOCK_STREAM(流式): 使用TCP协议,保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和顺序性;
	//SOCK_DGRAM(数据报):使用UDP协议,不保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和顺序性。(速度快)	 
	server_sock=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if(server_sock < 0){
		perror("socket error");
		return -1;
	}
	
	//2.设置服务端 
	server_info.sin_family = AF_INET;                 //ip协议类型为 ipv4
	server_info.sin_port   = htons(8888);            //端口号为8888。将小端转为大端。
	server_info.sin_addr.s_addr=htonl(INADDR_ANY);   //接收所有人的连接,程序在哪作为服务端运行,就填该地的ip地址。
	
	//3.绑定端口:绑定到指定的socket,绑定的信息,信息的长度
	ret= bind(server_sock, (const struct sockaddr *)&server_info,sizeof(server_info));
	if(ret < 0){
		perror("bind error");
		return -1;
	}
	
	//4.开启监听:监听的socket,最大排队数(当1个客户端申请连接,但服务端还没有同意连接请求时,客户端会等待。最多有10个可以等待排队的客户端)
	ret=listen(server_sock, 10);
	if(ret < 0){
		perror("listen error");
		return -1;
	}
	//5. 接收客户端连接。
	length=sizeof(client_info);
	client_sock= accept(server_sock, (struct sockaddr *)&client_info,  &length); //将连接的客户端的信息存到client_info中。	
	printf("客户端的socket:%d, ip:%s, 端口:%d\n",client_sock, inet_ntoa(client_info.sin_addr), client_info.sin_port);
	
	//6. 服务端向指定的客户端发送数据
	write(client_sock, "hello world",strlen("hello world"));
	//7. 接收指定的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读不到会阻塞。
	read(client_sock, receive_data,100);
	printf("Client:%d,Send_data:%s\n",client_sock, receive_data);
	//7. 关闭描述符
	close(client_sock);                //先关闭客户端描述符
	close(server_sock);                //再关闭服务端描述符
}

在调试时:服务端在哪运行就填哪的IP地址。

●TCP客户端:

c 复制代码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pthread.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nt client_sock;
	int ret;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_info;
	char receive_data[100]={0};
	
	// 1.创建socket,ip协议类型,网络协议类型,具体协议
	//SOCK_STREAM(流式): 使用TCP协议,保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和顺序性;
	//SOCK_DGRAM(数据报):使用UDP协议,不保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和顺序性。(速度快)
	client_sock=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if(client_sock< 0){
		perror("socket error");
		return -1;
	}	  
	
	// 2.设置服务端的信息	  
	server_info.sin_family = AF_INET;                           //ip协议类型为 ipv4
	server_info.sin_port   = htons(8888);                      //服务端端口号为40000。将小端转为大端
	server_info.sin_addr.s_addr= inet_addr("192.168.195.15");     //写入服务端的ip地址
	
	// 3.连接服务端	  
	ret=connect(client_sock,(const struct sockaddr *)&server_info, sizeof(server_info));
	if(ret < 0){
		perror("connect error");
		return -1;
	}
	printf("connect ok!\n");
	
	//4. 向服务器发送数据
	write(client_sock, "i am client_one", strlen("i am client_one"));
	//5. 接收服务器发送的数据,读不到会阻塞。
	read(client_sock, receive_data, 100);  
	printf("receive_data:%s\n",receive_data);
	//6. 创建接收服务端数据的线程,实现客户端与服务端互相收发
	close(client_sock);                //关闭服务端通信句柄
	return 0;
}

我们使用两个命令窗口,先执行服务端的代码,再执行客户端的代码。

问题

1. 上述代码中无论是TCP的服务端还是客户端,我们都是用先写在读的方式,因为如果两端都是先读的话,那么当read读不到数据后会一直堵塞。但是上述代码虽然通信正常,但是我们不可能只发送或者接收一次数据就终止,我们通常要进行多次的收发。所以要加上while语句一直执行,但是我们又不可能两端每次读之前都得进行写操作。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使得双方都可以又读又写,而且互不耽误呢?

答:使用多线程!使用主线程写数据,子线程读数据。而且TCP的服务端,可以由多个客户端连接它,所以使用线程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使用多个线程来创建TCP的客户端。 多线程参考文章。

2. 为什么主线程进行写,子线程读。而不是主线程读,子线程写呢?
答:无论是TCP的客户端还是服务端,必须使用主线程来进行写操作。因为我们写的操作是通过键盘来进行输入的,如果使用子线程来进行写操作的话,多个子线程会同时抢占键盘的控制权,假设我们输入了10个字符,可能这10个字符已经被多个线程分割完,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要使用主线程来进行写操作。

优化

既然我们解决了之前存在的问题,那么现在我们优化我们的代码。

●TCP客户端

c 复制代码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pthread.h>

//接收
void *task(void *arg)
{
  int ret;
  int client_socket =*(int *)arg;
  char receive_data[100]={0};
  free(arg);
  while(1)
  {
 	  memset(receive_data, 0, sizeof(receive_data));	
      ret=read(client_socket, receive_data, strlen(receive_data));
      if(ret == 0){
			perror("send error");
			break;
		}	
	  printf("%s\n",receive_data);
  }
  close(client_socket);
  pthread_exit(NULL);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nt ret;
	int *client_sock;
	pthread_t thread;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_info;  //服务端的信息
	char send_data[100]={0};
	
	// 1.创建socket,ip协议类型,网络协议类型,具体协议
	client_sock= (int *)malloc(sizeof(int));
	*client_sock=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if(*client_sock< 0){
		perror("socket error");
		return -1;
	}	  
	
	// 2.设置服务端的信息	  
	server_info.sin_family = AF_INET;                           //ip协议类型为 ipv4
	server_info.sin_port   = htons(8888);                      //服务端端口号为40000。将小端转为大端
	server_info.sin_addr.s_addr= inet_addr("192.168.195.15");     //写入服务端的ip地址

	// 3.连接服务端	  
	ret=connect(*client_sock,(const struct sockaddr *)&server_info, sizeof(server_info));
	if(ret < 0){
		perror("connect error");
		return -1;
	}
	printf("connect ok!\n");
   
   //创建线程
	ret=pthread_create(&thread, NULL, task,(void *)client_sock);
	if (ret != 0) {
	        perror("pthread_create error");
	        return -1;
	    }
	
   while(1)
   { 
     //4. 向服务器发送数据
		fgets(send_data,sizeof(send_data),stdin);
		ret= write(*client_sock, send_data, strlen(send_data));
		if(ret < 0){
			perror("send error");
			break;
		}	
    }
	printf("Socket%d号客户端断开连接\n",*client_sock);
	close(*client_sock);                //关闭服务端通信句柄
	return 0;
}
相关推荐
持之以恒的天秤33 分钟前
线程同步学习
linux·学习
网络空间小黑4 小时前
TCP/IP 知识体系
网络·网络协议·tcp/ip·计算机网络·5g·wireshark·信息与通信
Dotrust东信创智4 小时前
面向SDV的在环测试深度解析——仿真中间件SIL KIT应用篇
网络·中间件·汽车
qq_339282235 小时前
centos中libc.so.6No such file的解决方式
linux·运维·centos
leoufung5 小时前
ECPF 简介
linux·网络·kernel
在肯德基吃麻辣烫6 小时前
Netdata在Ubuntu环境下的安装与配置:构建实时系统监控与性能分析平台
linux·运维·ubuntu
救救孩子把7 小时前
MCP本地高效与云端实时:stdio 与 HTTP+SSE 传输机制深度对比
网络·网络协议·http·sse·mcp·stdio
2501_915909067 小时前
我用 Appuploader绕过 Mac,成功把 iOS 应用上线了 App Store
websocket·网络协议·tcp/ip·http·网络安全·https·udp
愚戏师7 小时前
Linux复习笔记(六)shell编程
linux·笔记·shell
hao_wujing7 小时前
衡量 5G 和未来网络的安全性
网络·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