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proxy 是 Kubernetes 中负责集群中网络规则的组件,它维护网络规则使得 Pod 间的网络通信和访问集群外部的服务成为可能。kube-proxy 支持三种工作模式:userspace 模式、iptables 模式和 ipvs 模式。
快速理解
userspace 模式
实现简单,但性能较低,适用于早期的测试和开发环境。
iptables 模式
性能较好,适用于大多数生产环境,但在处理大量规则时可能复杂。
ipvs 模式
性能最佳,支持更多的负载均衡算法和规则,适用于高性能和大规模集群,但需要内核支持。
一般情况下,都默认使用ipvs模式
GPT 4o:
1. userspace 模式
userspace 模式是 kube-proxy 的最早实现方式,主要工作原理如下:
(1).kube-proxy 监听 Kubernetes API 服务器中 Service 和 Endpoint 的变化。
(2)当有新的 Service 创建时,kube-proxy 会在节点上打开一个端口,并将这个端口映射到 Service 对应的后端 Pod。
(3).任何对这个端口的访问请求,都会被 kube-proxy 捕捉,并转发到后端的 Pod。kube-proxy 使用用户空间程序来进行这些转发操作。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实现简单,但缺点是性能较低,因为每个数据包都需要经过用户空间的处理,增加了额外的开销和延迟。
2. iptables 模式
iptables 模式是 kube-proxy 的改进版,相比 userspace 模式有显著的性能提升。其工作原理如下:
(1).kube-proxy 同样监听 Kubernetes API 服务器中 Service 和 Endpoint 的变化。
不同的是,kube-proxy 使用 iptables 来设置网络规则。这些规则会直接在内核空间进行处理,而不是通过用户空间。
(2).当有新的 Service 创建时,kube-proxy 会生成相应的 iptables 规则,定义从 Service IP 和端口到后端 Pod 的 NAT 转发规则。
(3).数据包在内核空间直接被转发到相应的后端 Pod,减少了上下文切换,提高了转发性能。
iptables 模式的优点是性能更好,但在处理大量规则时,规则管理和更新可能会变得复杂。
3. ipvs 模式
ipvs 模式是 kube-proxy 的最新实现方式,使用 Linux 内核中的 IP Virtual Server (IPVS) 技术。其工作原理如下:
(1).kube-proxy 监听 Kubernetes API 服务器中 Service 和 Endpoint 的变化
。
(2).kube-proxy 使用 IPVS 来创建和维护负载均衡规则。IPVS 是内核中的一个模块,专门用于负载均衡,支持多种调度算法。
(3).当有新的 Service 创建时,kube-proxy 会使用 IPVS 创建相应的负载均衡规则,定义从 Service IP 和端口到后端 Pod 的转发规则。
(4).数据包在内核空间通过 IPVS 直接转发,性能更高,同时支持更多的负载均衡算法(如轮询、最小连接数、最短延迟等)。
(5).ipvs 模式的优点是性能最佳,支持更多的负载均衡算法和更复杂的网络规则,但需要内核支持 IPVS 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