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想象一下,你在某个清晨醒来,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而实际上你的大脑正作为一台生物计算机的核心,处理着大量复杂的信息。这并非科幻电影的情节,而是人脑计算机技术即将带来的现实。本文将深入探讨FinalSpark公司的Neuroplatform技术、人脑计算机的原理、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揭示这种革命性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人脑计算机技术背景
Neuroplatform的诞生
2024年五月,《前沿》(Frontiers)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用于事件计算研究的开放式远程访问神经平台」的论文,介绍了Neuroplatform,这是一种耗电量比传统数字处理器低一百万倍的生物计算平台。紧接着,瑞士初创公司FinalSpark推出了首个可访问体外生物神经元的在线平台Neuroplatform,允许远程访问16个人脑类器官,标志着人脑计算机技术的重大突破。
FinalSpark公司及其技术
FinalSpark由弗雷德·乔丹和马丁·库特于2014年创立,专注于湿件计算和类器官智能。湿件计算指的是利用生物体内的神经元进行计算,而类器官智能则是通过3D培养的人脑细胞进行生物计算。这些技术的核心是培养并维持神经细胞在体外的存活和功能,最终将这些细胞用于计算机系统中。
人脑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神经细胞的培养
为了让神经干细胞健康快速地生长,科学家们需要为其准备理想的培养基,包括增强版的维生素和生长激素等。这些细胞在达到一定的生长密度后,会因接触抑制现象而抑制分化。科学家们使用StemPro™ Accutase溶液分离细胞,并将其放入培养基中,经过进一步培养,形成类脑器官。
微电极阵列(MEA)的应用
类脑器官形成后,需要捕捉并放大神经电信号。MEA系统中的微电极可以精准地插入或紧挨细胞膜,记录快速变化的神经活动。Neuroplatform系统使用多达四个MEA实时测量细胞活动,并通过模数转换器将模拟信号转化为二进制信号,实现信息处理。
人脑计算机的优势
低能耗
人脑计算机的一个显著优势是低能耗。人脑有860亿个神经元在运行,功率仅为20W,相当于一个灯泡。而训练一个像GPT-3这样的大语言模型需要消耗10 GWh的电量,相当于特斯拉Model S绕地球赤道跑一千圈的能量。
并行计算
传统计算机内部的电子传递信息靠的是固定的电路,效率较低。而生物神经网络则是一个复杂的并行系统,每个神经元都可以同时与多个下游神经元传递信号,实现大规模的并行计算,提高信息处理效率。
面临的挑战
脑细胞的生存问题
尽管Neuroplatform中的类脑器官已经能存活100天,但由于缺乏自然的血管系统,氧气和营养物质扩散到组织内部的能力有限,导致中心区域缺氧和营养不良。科学家们尝试通过3D打印微小血管网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仍面临工程量大和精细度要求高的挑战。
神经可塑性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可以改变,这种神经可塑性是实现复杂认知功能的关键。然而,在人工培养环境下,如何让"缸中之脑"获得实际体验,进行神经连接的精细调整,仍是一个未解的难题。
道德和伦理问题
如果类脑器官在培养过程中具备了某种意识,人类应如何对待这些"缸中之脑"?这涉及到深刻的伦理道德问题,需慎重对待和讨论。
未来展望
人脑计算机技术具有低能耗、高效率和自适应学习的优势,可能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技术和伦理挑战依然存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的人脑计算机技术或许能够突破现有瓶颈,实现更加广泛和深远的应用。
结论
人脑计算机技术代表了计算领域的革命性进展。尽管目前仍面临诸多技术和伦理挑战,但其低能耗、高效率和并行计算的优势,使其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Neuroplatform这样的平台,我们或许正一步步接近实现真正的生物计算机,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