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学习笔记 - InstructGPT中的微调与对齐

LLM 微调 之 InstructGPT中的微调与对齐

LLM 我们不一定要预训练模型,但是一定要会微调。InstructGPT更是微调的最经典的文章。这里详细介绍InstructGPT的微调技术。

技术概览

InstructGPT中的微调与对齐

InstructGPT 里面提到LLM的微调技术, 分为2个阶段:

  1. 指令微调:使得模型有指令遵循的能力
  2. 对齐微调:对齐人类价值观
大体步骤

在GPT3/3.5的基础上,要解决的问题是 跟人类期待匹配。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人工构造一批数据(人类自己写prompt 和 期望的输出) 然后交给模型去学习,使得模型学到人类期望输出。但是这个代价太大,人类自己写prompt和答案 构造者个数据集 代价太大。

所以才有了微调和对齐模型,大体步骤如下:

  1. 有监督微调SFT: 我们称原始模型为V0,也就是GPT-3。人工先构造一批数据,数据量不用很大,先让模型学一学,得到模型V1(SFT) 让模型有基本指令遵循能力。
  2. 人类偏好对齐:(Reward model + PPO) 持续重复进行。
    1. 人类偏好对齐用强化学习的方式来微调模型,输入prompt 输出几个答案,人类对答案进行评价反馈(相当于环境反馈),模型根据评价的结果来继续优化,反复迭代使得最后模型输出符合人类偏好。
    2. 那么问题是人类如何反馈,这套机制如何建立? Reward Model 奖励模型。
      1. 最直接的方法肯定是 输入prompt 模型有几个输出,然后人类给每个输出打出高低分数,模型收到评价 再反向传播迭代更新。人类在根据更新后的模型,输入prompt 等新模型输出 再打分,模型再迭代。
      2. 但是人类不可能在模型前面等他输出一个个打分的。所以这里需要一个自动评分的模型 替代人类做 反馈。 于是就有了 reward model 这个模型输入就是prompt和模型的answer,是输出是得分。
        1. 为了得到这个RM模型,制作训练集,让模型对一个prompt输出多个答案,然后人类对这个答案进行打分排序。打分排序比自己写训练数据要方便多了,从而得到更多的标注数据(prompt,answer,score).
        2. 用这个训练集 来训练RM model,作用是对 prompt和answer pair 进行打分,评价这个pair是否搭配。
    3. 有了打分模型,接下来就要微调第一步得到的SFT(V1)模型。采用PPO方法
      1. 这里给定一些prompt,得到输出,把prompt和输出 一起给RM 模型,得到打分(外界环境的反馈),然后借助强化学习的方法,训练SFT,反复迭代最终得到V2模型也就是InstructGPT.

步骤 1 只进行一次,而步骤Reward model 和PPO算法可以持续重复进行:在当前最佳策略模型上收集更多的比较数据,用于训练新的 RM 模型,然后训练新的策略。

标注数据量

上述三个步骤分别制造和标注了多少样本呢?

  1. SFT 数据,第一步分类根据prompt自己写理想输出,SFT supervised fine tuning 有13k的prompt.(人工标注的占比高一些,11.3k,API 1.5k)
  2. RewardModel数据,第二步用来训练打分模型的数据,包含33k的prompts
  3. PPO数据,第三步用来训练强化学习PPO模型的数据,包含31k的prompts。

其中前2步的prompts 来自OpenAI的 API上用户使用数据和人工标注写的数据,最后一步全是从API上采样的数据。(第一步人工占比高,第二步人工占比低)。

初始种子数据集:需要标注者来编写prompts。

  • plain:自己随便想一些prompts,同时尽可能保证任务多样性。(各种问题和要求)
  • Few-shot: 不仅仅需要写prompts,还需要写对应的outputs(这部分是最耗人力的,也就是SFT的主要组成)
  • User-based: 标注者根据openAI的waitlist里面的task 来编写一些prompts(相当于告诉标注人员,用户期待的功能,你们来写prompt 答案)

API中的数据

模型训练

这里面3个步骤 分别是如何训练的呢?

1. SFT 是如何训练的
  • 训练数据: SFT是有监督的微调,训练数据是通过给定一个提示列表,人工写对应的输出得到的。大概13k左右。这里面的提示列表有来自人工自己写的也有API收集的。(这一步主要为了让模型有指令遵循的能力,人工写的比例高一些,因为API很多数据都是扩写 不使用这个任务。)
  • 模型初始化:InstructGPT 是从GPT3初始化的,chatGPT是从GPT3.5初始化的。
  • 训练:在Fine-tuning的过程中同样采用自回归的方式,将Prompt和对应的label answer串联在一起进行训练(下一个词预测训练目标)。

这一步finetuning时,1个epoch就已经overfit了 但是由于这个不是最终的模型,并且train epoch越多对后面两步越有帮助,所以train了16个epoch。

由于该步骤的数据量也有限,该过程获得的 SFT 模型可能会输出仍然并非用户关注的文本,并且通常会出现不一致问题。这里的问题是监督学习步骤的 可扩展性成本高 不可能让标注人员把所有的问题都写一遍。

所以需要让模型学到人类的喜爱偏好(训练出一个RM模型作为机器裁判从而代替人类当裁判) 也就是使用的策略是让人工标注者对 SFT 模型的不同输出进行排序以创建 RM 模型,而不是让人工标注者创建一个更大的精选数据集

2. Reward Model是如何训练的
  • 初始化: OpenAI使用了指令微调16个epoch的6B模型作为奖励模型的初始模型。通过『移除了最后一层unembedding layer的上一阶段的SFT模型』初始化出我们的RM模型,且考虑到175B计算量大且不稳定不适合作为奖励函数,故最后用的6B版本的SFT初始化RM模型。
  • 模型训练:训练方式是两两对比计crossentropy(其实就是logist 二分类损失,这里是两两组合),其中rθ 是奖励函数对指令x和回复y的打分,如下 (a>b>c) 两两组合 计算loss

l o s s ( θ ) = − 1 ( 2 k ) E ( x , y w , y l ) D [ l o g ( σ ( r θ ( x , y w ) − r θ ( x , y l ) ) ) ] loss(\theta) = -\frac{1}{(^k_2)} E_{(x,y_w,y_l)~D}[log(\sigma(r_{\theta}(x,y_w) - r_{\theta}(x,y_l)))] loss(θ)=−(2k)1E(x,yw,yl) D[log(σ(rθ(x,yw)−rθ(x,yl)))]

  • 数据收集:让阶段1的SFT模型回答来自OpenAI API和labeler-written且规模大小为33k的数据集的一些问题比如 x n + 1 x_{n+1} xn+1,接着针对每个问题收集4-9个不同的模型输出从而获取4-9个回答。

    为什么模型会有多个回答呢?在于模型每次预测一个词都有对应的概率,根据不同的概率大小可以采样出很多答案,比如通过beam search保留k个当前最优的答案(beam search相当于贪心算法的加强版,除了最好的答案外,还会保留多个比较好的答案供选择)。  
    

    人工对这4-9个回答的好坏进行标注且排序,排序的结果用来训练一个奖励模型RM,具体做法就是学习排序结果从而理解人类的偏好。 对于标注者来说,对输出进行排序比从头开始打标要容易得多,这一过程可以更有效地扩展。在实践中,所选择的 prompt 的数量大约为 30-40k,并且包括排序输出的不同组合。

  • 训练技巧:OpenAI发现如果对数据进行Shuffle,则训练一轮就会过拟合,但如果把针对1个指令模型的K个回复,K在4~9之间,得到 C K 2 C^2_K CK2 个pairwise对,放在一个batch里进行训练,会得到显著更高的准确率。这里一个batch包括64个指令生成的所有回复对,其中排名相同的样本对被剔除 。这里感觉和对比学习要用大batch_size进行拟合的思路有些相似,是为了保证对比的全面性和充分性,使用全面对比后计算的梯度对模型进行更新。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不同标注人员之间的偏好差异,shuffle之后这种偏好差异带来的样本之间的冲突性更高。

3. RLHF 是如何训练的

大体步骤:

  • 首先 初始化PPO模型,
  • 然后 让PPO模型去回答问题(这些问题没有人类标注,都是新问题)此时不用人工评估,而是让阶段二的RM来对结果进行打分,进而进行排序。
  • 之后,通过不断更大化奖励而优化PPO模型的生成策略(因为生成策略更好,模型的回答便会更好),策略优化的过程中使用PPO算法限制策略更新范围
  • 最后,根据优化后的策略再次生成 -> RM再评估 -> 模型再优化后再生成,如此循环进行,直到策略最优为止.

o b j e c t i v e ( ∅ ) = E ( x , y ) D π ∅ R L [ r θ ( x , y ) − β l o g ( π ∅ R L ( y ∣ x ) / π S F T ( y ∣ x ) ) ] + γ E x D p r e t r a i n [ l o g ( π ∅ R L ( x ) ) ] objective(\varnothing) = E_{(x,y)~D_{\pi_{\varnothing}RL}}[r_\theta(x,y) - \beta log(\pi_{\varnothing}^{RL}(y|x)/\pi^{SFT}(y|x))] + \gamma E_{x~D_{pretrain}}[log(\pi_{\varnothing}^{RL}(x))] objective(∅)=E(x,y) Dπ∅RL[rθ(x,y)−βlog(π∅RL(y∣x)/πSFT(y∣x))]+γEx Dpretrain[log(π∅RL(x))]

在RL微调的部分,OpenAI使用了PPO算法,基于Reward模型的打分进行微调,微调了2个epoch。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两个目标:

  • 微调模型和原始模型在token预测上的KL散度,避免模型过度拟合奖励函数偏离原始模型。后面也论证了KL的加入,可以加速RL收敛,核心是在相同的KL下最大化模型偏好的提升
  • 10%的预训练目标(PPO-PTX): 降低RL对模型语言能力的影响

且论文提到样本的收集和RL训练是多次迭代的,也就是使用RL微调后的模型上线收集更多的用户请求,重新训练RM,再更新模型。不停在优化后的模型上收集用户反馈,会让RM模型学习到更充分的高偏好样本,强者愈强。

具体讲解RLHF 的loss 函数

首先目标函数如下:
o b j e c t i v e ( ∅ ) = E ( x , y ) − D π ∅ R L [ r θ ( x , y ) − β l o g ( π ∅ R L ( y ∣ x ) / π S F T ( y ∣ x ) ) ] + γ E x D p r e t r a i n [ l o g ( π ∅ R L ( x ) ) ] objective(\varnothing) = E_{(x,y)-D_{\pi_{\varnothing}^{RL}}}[r_\theta(x,y) - \beta log(\pi_{\varnothing}^{RL}(y|x)/\pi^{SFT}(y|x))] + \gamma E_{x~D_{pretrain}}[log(\pi_{\varnothing}^{RL}(x))] objective(∅)=E(x,y)−Dπ∅RL[rθ(x,y)−βlog(π∅RL(y∣x)/πSFT(y∣x))]+γEx Dpretrain[log(π∅RL(x))]

其中

  • ∅ \varnothing ∅是我们要训练的参数,
  • π S F T \pi^{SFT} πSFT是基线模型(基线策略),
  • π ∅ R L \pi_{\varnothing}^{RL} π∅RL 是我们要训练得到的RL模型也是RL策略(这个模型是用SFT基线模型初始化的)
  • x 是用于训练的Prompt,y 是将x输入到 π ∅ R L \pi_{\varnothing}^{RL} π∅RL后得到的输出
  • r θ ( x , y ) r_\theta(x,y) rθ(x,y)是用第二步训练出来的参数为 θ \theta θ的Reward Model对 x和y 进行打分, 我们希望这个分数是最大的,我们优化的PPO目标就是最大化 E ( x , y ) − D π ∅ R L r θ ( x , y ) E_{(x,y)-D_{\pi_{\varnothing}^{RL}}}r_\theta(x,y) E(x,y)−Dπ∅RLrθ(x,y) 这样训练出来的 D π ∅ R L D_{\pi_{\varnothing}{RL}} Dπ∅RL 就是符号人类要求的输出得分最高的那个模型.
    • 这里有一个问题是 每次更新 D π ∅ R L D_{\pi_{\varnothing}^{RL}} Dπ∅RL后,x 还是不变prompt不变,y会因为更新 π ∅ R L {\pi_{\varnothing}^{RL}} π∅RL策略而发生变化,然后采样到的数据就会发生变化,此时x,y输入到 r θ ( x , y ) r_\theta(x,y) rθ(x,y)中得到分数。
    • RL中常见的是 模型输出-人排序-模型反向传播更新-输出-人排序 这是在线学习 on-policy.

真正计算时 实际上是如下展开:
o b j e c t i v e ( ∅ ) = E ( x , y ) D π ∅ R L ′ [ π ∅ R L π R L ′ r θ ′ ( x , y ) − β l o g ( π R L ′ ( y ∣ x ) / π S F T ( y ∣ x ) ) ] + γ E x D p r e t r a i n [ l o g ( π ∅ R L ( x ) ) ] objective(\varnothing) = E_{(x,y)~D_{\pi_{\varnothing}^{RL'}}}[\frac{\pi_{\varnothing}^{RL}}{\pi^{RL'}}r_{\theta'}(x,y) - \beta log(\pi^{RL'}(y|x)/\pi^{SFT}(y|x))] + \gamma E_{x~D_{pretrain}}[log(\pi_{\varnothing}^{RL}(x))] objective(∅)=E(x,y) Dπ∅RL′[πRL′π∅RLrθ′(x,y)−βlog(πRL′(y∣x)/πSFT(y∣x))]+γEx Dpretrain[log(π∅RL(x))]

这里面: ∅ \varnothing ∅是我们要训练的参数, π S F T \pi^{SFT} πSFT是基线策略,π R L ′ \pi^{RL'} πRL′是旧策略, π ∅ R L \pi_{\varnothing}^{RL} π∅RL 是新策略

  • 第一部分 E ( x , y ) D π ∅ R L ′ [ π ∅ R L π R L ′ r θ ′ ( x , y ) ] E_{(x,y)~D_{\pi_{\varnothing}RL'}}[\frac{\pi_{\varnothing}^{RL}}{\pi^{RL'}}r_{\theta'}(x,y)] E(x,y) Dπ∅RL′[πRL′π∅RLrθ′(x,y)]: 由于 第二阶段已经得到了奖励模型,便可基于最大化奖励这个目标,通过PPO算法不断优化RL模型的策略 π R L \pi^{RL} πRL
  • 第二部分 是带 β \beta β的惩罚项 β l o g ( π R L ′ ( y ∣ x ) / π S F T ( y ∣ x ) ) \beta log(\pi^{RL'}(y|x)/\pi^{SFT}(y|x)) βlog(πRL′(y∣x)/πSFT(y∣x)) 作用是通过KL散度对比RL 在最大化RM的目标下学到的策略 π R L ′ \pi^{RL'} πRL′ 和基线 π S F T \pi^{SFT} πSFT的差距,开始时 π R L ′ \pi^{RL'} πRL′的初始值就是 π S F T \pi^{SFT} πSFT,最终希望 π R L ′ \pi^{RL'} πRL′最终迭代结束后 他们两个之间的差距不至于太大。
    • 如何避免差距太大呢?可以通过KL散度衡量两个策略的概率分布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得在优化策略时限制参数更新的范围。RL和RL'与PPO算法中的 θ / θ ′ \theta/\theta' θ/θ′相对应,比如与环境交互的 θ ′ \theta' θ′等同于旧策略 π R L ′ \pi ^{RL'} πRL′,但具体而言,则有以下4点:
      1. 已经掌握人类偏好的RM模型一旦判定现有回答不好,则会更新 π ∅ R L \pi_{\varnothing}^{RL} π∅RL 但是如果 π ∅ R L \pi_{\varnothing}^{RL} π∅RL发生变化,会导致后续的$R_\theta = E_{t~p_{\theta}(\tau)}[R(\tau)\nabla log p_\theta(\tau)] $ 计算一系列问答评分时中的 p θ ( τ ) p_{\theta}(\tau) pθ(τ)发生变化(策略轨迹必变化),进而已经采样的问答数据 < x n + 2 , y n + 2 1 , . . y n + 2 4 > < x n + 3 . . > <x_{n+2},{y^1_{n+2},..y^4_{n+2}}> <x_{n+3}..> <xn+2,yn+21,..yn+24><xn+3..> 便无法使用,而只能不断采样一批新的问答数据(更新一次 π ∅ R L \pi_{\varnothing}^{RL} π∅RL 后,得采样新一批数据,再更新一次 π ∅ R L \pi_{\varnothing}^{RL} π∅RL 后 再采样新一批数据...)
      1. 为了避免 π ∅ R L \pi_{\varnothing}^{RL} π∅RL 只要一更新便只能一次次去采样一批批新问题数据。(为了提高数据利用率),我们改成让 π ∅ R L ′ \pi_{\varnothing}^{RL'} π∅RL′去和环境交互,
        • a. 首先,在使用旧策略 π R L ′ \pi^{RL'} πRL′生成一批数据,包括状态、动作和奖励等信息,这些数据可以类似DQN那样,存储在一个经验回放缓冲区中,
        • b. 其次,在训练新策略 π ∅ R L \pi_{\varnothing}^{RL} π∅RL时,从经验回放缓冲区中随机抽取一批数据
        • c.对于旧策略采样到的每个数据样本(x,y) 计算重要性采样权重w(x,y) w ( x , y ) = π ∅ R L ( y ∣ x ) π R L ′ ( y ∣ x ) w(x,y) = \frac{\pi_{\varnothing}^{RL}(y|x)}{\pi^{RL'}(y|x)} w(x,y)=πRL′(y∣x)π∅RL(y∣x)
          • 比如 前几轮通过旧策略 π ( R L ′ ) \pi_{(RL')} π(RL′)采样的数据放在经验缓冲区中,把新策略多次迭代更新出 π ( R L 2 ) \pi_{(RL2)} π(RL2) π ( R L 3 ) \pi_{(RL3)} π(RL3),这个过程中重要性采样的比值为 π ( R L ) π ( R L ′ ) \frac{\pi_{(RL)}}{\pi_{(RL')}} π(RL′)π(RL) π ( R L 2 ) π ( R L ′ ) \frac{\pi_{(RL2)}}{\pi_{(RL')}} π(RL′)π(RL2)...
          • 再之后,通过 π ( R L 3 ) \pi_{(RL3)} π(RL3)采样一批新数据再次放在经验缓冲区里,从而积雪迭代更新出 4 5 6 这个过程中重要性采样的比值变为 π ( R L 4 ) π ( R L 3 ) / \frac{\pi(RL4)}{\pi(RL3)}/ π(RL3)π(RL4)/. π ( R L 5 ) π ( R L 3 ) / \frac{\pi(RL5)}{\pi(RL3)}/ π(RL3)π(RL5)/... 以此类推。
          • 且使用一些方法限制策略更新的幅度,例如PPO中截断重要性采样比率.
        • d. 然后通过最大化奖励而不断迭代 π R L ′ \pi^{RL'} πRL′ 迭代过程中可一定程度的重复使用旧策略生成的已有数据反复验证。
        • e. 按照更新后的目标函数进行梯度计算和参数更新
        • f. 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经验回复缓冲区中的数据进行训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随着梯度更新,新旧策略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变化大,这时重要性采样权重可能变得不稳定,从而影响训练的稳定性。
  • 第三部分 是加在最后边的偏置项 γ E x D p r e t r a i n [ l o g ( π ∅ R L ) ] \gamma E_{x~D_{pretrain}}[log(\pi_{\varnothing}^{RL})] γEx Dpretrain[log(π∅RL)] 其中 D p r e t r a i n D_{pretrain} Dpretrain是GPT3的预训练分布,预训练损失系数 γ \gamma γ控制预训练梯度的强度,且为0 则是PPO模型,否则称为PPO-ptx模型。 之所以加最后这个偏置项是防止ChatGPT在训练过程中过度优化,从而避免过于放飞自我,通过某种刁钻的方式愉悦人类,而不是老实地根据问题给出正确答案。GPT3->SFT->RM->RLHF.

模型效果

PPO-Ptx/PPO > SFT > GPT(with prompted) > GPT

人类对齐的效果 好于 SFT 好于GPT with prompted 调整过的 好于GPT only。

参考链接:

李沐视频讲解

ChatGPT技术原理解析:从RL之PPO算法、RLHF到GPT4、instructGPT

相关推荐
haibo21442 小时前
GPT-Omni 与 Mini-Omni2:创新与性能的结合
gpt
hunteritself4 小时前
AI Weekly『12月16-22日』:OpenAI公布o3,谷歌发布首个推理模型,GitHub Copilot免费版上线!
人工智能·gpt·chatgpt·github·openai·copilot
bastgia7 小时前
Tokenformer: 下一代Transformer架构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llm
新智元12 小时前
李飞飞谢赛宁:多模态 LLM「空间大脑」觉醒,惊现世界模型雏形!
人工智能·llm
RWKV元始智能16 小时前
RWKV-7:极先进的大模型架构,长文本能力极强
人工智能·llm
zaim11 天前
计算机的错误计算(一百八十七)
人工智能·ai·大模型·llm·错误·正弦/sin·误差/error
张拭心2 天前
Google 提供的 Android 端上大模型组件:MediaPipe LLM 介绍
android·人工智能·llm
带电的小王2 天前
whisper.cpp: Android端测试 -- Android端手机部署音频大模型
android·智能手机·llm·whisper·音频大模型·whisper.cpp
三月七(爱看动漫的程序员)2 天前
Knowledge Graph Prompting for Multi-Document Question Answering
人工智能·gpt·学习·语言模型·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知识图谱
三月七(爱看动漫的程序员)2 天前
LEAST-TO-MOST PROMPTING ENABLES COMPLEX REASONING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正文
人工智能·gpt·学习·机器学习·语言模型·自然语言处理·ll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