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收敛的一些证明方法与案例

证明一个算法收敛通常涉及多个角度,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和示例:

一、方法

1. 数学归纳法

通过数学归纳法证明算法在每一步的输出结果都在收敛范围内。

示例 :考虑一个递归算法,假设我们要证明它在每一步中输出的值逐渐接近目标值 L L L。

  • 基底 :证明初始状态是接近 L L L。
  • 归纳步骤 :假设在第 k k k 步,输出 x k x_k xk 接近 L L L,然后证明第 k + 1 k+1 k+1 步 x k + 1 x_{k+1} xk+1 也接近 L L L。

2. 单调性与有界性

如果算法的输出是单调的,并且有界(即不会超过某个上限或下限),可以证明其收敛。

示例 :考虑一个迭代算法,输出序列 x 1 , x 2 , ... x_1, x_2, \ldots x1,x2,...。

  • 单调性 :证明 x n + 1 ≤ x n x_{n+1} \leq x_n xn+1≤xn(或 x n + 1 ≥ x n x_{n+1} \geq x_n xn+1≥xn),即序列是单调递减(或递增)。
  • 有界性 :证明 x n x_n xn 被界定在某个区间内,例如 x n ≥ L x_n \geq L xn≥L(下界)。

结合单调性和有界性,可以通过单调收敛定理得出收敛性。

3. 收敛速度分析

通过分析算法的收敛速度,来证明它最终会收敛到某个值。

示例 :考虑牛顿法求解方程 f ( x ) = 0 f(x) = 0 f(x)=0。

  • 定义误差 e n = ∣ x n − x ∗ ∣ e_n = |x_n - x^*| en=∣xn−x∗∣,其中 x ∗ x^* x∗ 是实际解。
  • 分析误差的更新方式,证明 e n + 1 e_{n+1} en+1 相较于 e n e_n en 的增长是有界的,并且会逐渐减小,例如 e n + 1 = C ⋅ e n 2 e_{n+1} = C \cdot e_n^2 en+1=C⋅en2 其中 C < 1 C < 1 C<1。

4. 利用不动点理论

不动点理论常用于证明迭代算法的收敛性。

示例 :考虑一个迭代函数 x n + 1 = g ( x n ) x_{n+1} = g(x_n) xn+1=g(xn)。

  • 证明 g ( x ) g(x) g(x) 存在不动点 x ∗ x^* x∗(即 g ( x ∗ ) = x ∗ g(x^*) = x^* g(x∗)=x∗)。
  • 证明 g ( x ) g(x) g(x) 在某个邻域内是收敛的,通常需要验证 ∣ g ′ ( x ) ∣ < 1 |g'(x)| < 1 ∣g′(x)∣<1。
  • 通过迭代可以证明 x n x_n xn 收敛到 x ∗ x^* x∗。

5. 利用 Lipschitz 条件

如果函数满足 Lipschitz 条件,可以用来证明收敛性。

示例 :如果算法中的更新步骤 x n + 1 = g ( x n ) x_{n+1} = g(x_n) xn+1=g(xn) 满足 Lipschitz 条件,即存在常数 L L L 使得:

∣ g ( x ) − g ( y ) ∣ ≤ L ∣ x − y ∣ |g(x) - g(y)| \leq L |x - y| ∣g(x)−g(y)∣≤L∣x−y∣

在 L < 1 L < 1 L<1 的情况下,利用 Banach 不动点定理可证明收敛性。

小结

证明算法收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 数学归纳法:通过归纳证明输出结果逐渐接近目标。
  2. 单调性与有界性:证明序列的单调性和有界性。
  3. 收敛速度分析:通过分析误差更新方式证明收敛。
  4. 不动点理论:找到不动点并证明迭代收敛。
  5. Lipschitz 条件:利用 Lipschitz 条件来证明收敛性。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系统地证明算法的收敛性。


二、示例

2.1 示例1-数学归纳法

我们以 二分搜索 算法为例,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其收敛性。二分搜索用于在已排序的数组中查找某个元素。

算法描述

假设我们有一个已排序的数组 A A A 和一个目标值 x x x,算法的步骤如下:

  1. 初始化左右指针: left = 0 \text{left} = 0 left=0, right = n − 1 \text{right} = n - 1 right=n−1( n n n 为数组长度)。
  2. 在 left \text{left} left 小于等于 right \text{right} right 的情况下,进行以下操作:
    • 计算中间索引: mid = ⌊ left + right 2 ⌋ \text{mid} = \left\lfloor \frac{\text{left} + \text{right}}{2} \right\rfloor mid=⌊2left+right⌋
    • 如果 A [ mid ] = x A[\text{mid}] = x A[mid]=x,返回 mid \text{mid} mid(找到目标)。
    • 如果 A [ mid ] < x A[\text{mid}] < x A[mid]<x,则更新 left = mid + 1 \text{left} = \text{mid} + 1 left=mid+1(目标在右半边)。
    • 如果 A [ mid ] > x A[\text{mid}] > x A[mid]>x,则更新 right = mid − 1 \text{right} = \text{mid} - 1 right=mid−1(目标在左半边)。
  3. 如果未找到目标,返回 -1。

收敛性证明

我们要证明的是,在每次迭代中,二分搜索算法将有效缩小搜索范围,最终收敛到目标值或确定目标不存在。

1. 基底步骤

在开始时,定义数组的长度为 n n n。我们有初始的搜索范围为 [ 0 , n − 1 ] [0, n - 1] [0,n−1],即 left = 0 \text{left} = 0 left=0 和 right = n − 1 \text{right} = n - 1 right=n−1。

  • 当 n = 1 n = 1 n=1 时,只有一个元素可供检查。如果该元素是目标值,算法返回其索引;如果不是,返回 -1。这显然是正确的。
2. 归纳步骤

假设在某个时刻 k k k,我们已经缩小了搜索范围到 [ left , right ] [\text{left}, \text{right}] [left,right],并且 left ≤ right \text{left} \leq \text{right} left≤right。

我们需要证明在下一步迭代中,搜索范围会变得更小。

  • 计算中间索引:
    mid = ⌊ left + right 2 ⌋ \text{mid} = \left\lfloor \frac{\text{left} + \text{right}}{2} \right\rfloor mid=⌊2left+right⌋

  • 根据比较结果,我们有三种情况:

    1. 情况 1 : A [ mid ] = x A[\text{mid}] = x A[mid]=x

      • 找到目标值,算法返回 mid \text{mid} mid。
    2. 情况 2 : A [ mid ] < x A[\text{mid}] < x A[mid]<x

      • 更新范围: left = mid + 1 \text{left} = \text{mid} + 1 left=mid+1
      • 新的范围为 [ mid + 1 , right ] [\text{mid} + 1, \text{right}] [mid+1,right],此时 left \text{left} left 增加,新的搜索范围的大小为 right − ( mid + 1 ) + 1 = right − mid ≤ right − left 2 \text{right} - (\text{mid} + 1) + 1 = \text{right} - \text{mid} \leq \frac{\text{right} - \text{left}}{2} right−(mid+1)+1=right−mid≤2right−left(因为 mid \text{mid} mid 在 left \text{left} left 和 right \text{right} right 之间)。
    3. 情况 3 : A [ mid ] > x A[\text{mid}] > x A[mid]>x

      • 更新范围: right = mid − 1 \text{right} = \text{mid} - 1 right=mid−1
      • 新的范围为 [ left , mid − 1 ] [\text{left}, \text{mid} - 1] [left,mid−1],此时 right \text{right} right 减少,新的搜索范围的大小为 ( mid − 1 ) − left + 1 = mid − left ≤ right − left 2 (\text{mid} - 1) - \text{left} + 1 = \text{mid} - \text{left} \leq \frac{\text{right} - \text{left}}{2} (mid−1)−left+1=mid−left≤2right−left。
3. 收敛性结论

通过归纳,我们可以看到每次迭代都有效地将搜索范围缩小至少一半。随着 left \text{left} left 和 right \text{right} right 不断更新,最终会达到 left > right \text{left} > \text{right} left>right,或者找到目标值 x x x。

  • 因此,根据数学归纳法,二分搜索算法是收敛的,能够在有限步内找到目标值 x x x 或者确定其不存在。

小结

通过数学归纳法,我们成功证明了二分搜索算法的收敛性,确保在每次迭代中有效地缩小搜索范围,从而保证最终能够找到目标值或确认目标不存在。


2.2 示例2-单调性与有界性

我们以 梯度下降 算法为例,使用单调性与有界性来证明其收敛性。梯度下降用于优化问题,目的是找到损失函数的最小值。

算法描述

假设我们有一个可微的目标函数 f : R n → R f: \mathbb{R}^n \rightarrow \mathbb{R} f:Rn→R,我们希望最小化它。梯度下降算法的步骤如下:

  1. 初始化参数 θ 0 \theta_0 θ0。
  2. 在每次迭代 t t t 中,更新参数:
    θ t + 1 = θ t − α ∇ f ( θ t ) \theta_{t+1} = \theta_t - \alpha \nabla f(\theta_t) θt+1=θt−α∇f(θt)
    其中 α \alpha α 是学习率, ∇ f ( θ t ) \nabla f(\theta_t) ∇f(θt) 是在 θ t \theta_t θt 处的梯度。
  3. 重复步骤 2,直到收敛(例如,达到最大迭代次数或梯度小于阈值)。

收敛性证明

我们要证明的是,梯度下降算法在适当条件下会收敛到目标函数的最小值。

1. 有界性

首先,我们假设损失函数 f f f 是有界的 ,并且存在一个全局最小值 f ∗ = min ⁡ θ f ( θ ) f^* = \min_{\theta} f(\theta) f∗=minθf(θ)。

  • 我们设定一个常数 M M M,使得对于任意 θ \theta θ:
    f ( θ ) ≥ f ∗ − M f(\theta) \geq f^* - M f(θ)≥f∗−M
    这意味着损失函数的值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
2. 单调性

我们接下来需要证明,梯度下降的迭代结果是单调递减的

  • 根据梯度下降的更新规则:
    θ t + 1 = θ t − α ∇ f ( θ t ) \theta_{t+1} = \theta_t - \alpha \nabla f(\theta_t) θt+1=θt−α∇f(θt)

  • 我们希望证明每次迭代后损失函数值 f ( θ ) f(\theta) f(θ) 是非递增的,即:
    f ( θ t + 1 ) ≤ f ( θ t ) f(\theta_{t+1}) \leq f(\theta_t) f(θt+1)≤f(θt)

  • 根据泰勒展开,针对 θ t + 1 \theta_{t+1} θt+1 在 θ t \theta_t θt 附近的情况,我们可以写出:
    f ( θ t + 1 ) ≈ f ( θ t ) + ∇ f ( θ t ) T ( θ t + 1 − θ t ) + 1 2 ( θ t + 1 − θ t ) T H ( θ t + 1 − θ t ) f(\theta_{t+1}) \approx f(\theta_t) + \nabla f(\theta_t)^T (\theta_{t+1} - \theta_t) + \frac{1}{2} (\theta_{t+1} - \theta_t)^T H (\theta_{t+1} - \theta_t) f(θt+1)≈f(θt)+∇f(θt)T(θt+1−θt)+21(θt+1−θt)TH(θt+1−θt)

    其中 H H H 是 Hessian 矩阵。

  • 代入更新公式:
    f ( θ t + 1 ) ≈ f ( θ t ) − α ∥ ∇ f ( θ t ) ∥ 2 + 1 2 ∥ α ∇ f ( θ t ) ∥ 2 H f(\theta_{t+1}) \approx f(\theta_t) - \alpha \|\nabla f(\theta_t)\|^2 + \frac{1}{2} \|\alpha \nabla f(\theta_t)\|^2 H f(θt+1)≈f(θt)−α∥∇f(θt)∥2+21∥α∇f(θt)∥2H

  • 由于 H H H 在可行区域是正定的,可以得到:
    f ( θ t + 1 ) ≤ f ( θ t ) − α 2 ∥ ∇ f ( θ t ) ∥ 2 f(\theta_{t+1}) \leq f(\theta_t) - \frac{\alpha}{2} \|\nabla f(\theta_t)\|^2 f(θt+1)≤f(θt)−2α∥∇f(θt)∥2

  • 这表明,损失函数 f ( θ ) f(\theta) f(θ) 在每一步迭代中非递增,直到达到最小值。

3. 收敛性结论

结合以上两点:

  • 有界性 :损失函数 f f f 的值被界定在 [ f ∗ − M , ∞ ) [f^* - M, \infty) [f∗−M,∞)。
  • 单调性 :损失函数 f f f 在每次迭代中非递增。

由单调收敛定理可知,一个单调递减且有下界的序列必然收敛。因此,损失函数 f ( θ t ) f(\theta_t) f(θt) 作为迭代序列,会收敛到某个极限值 L L L,并且这个极限值必然等于目标函数的最小值 f ∗ f^* f∗:

lim ⁡ t → ∞ f ( θ t ) = f ∗ \lim_{t \to \infty} f(\theta_t) = f^* t→∞limf(θt)=f∗

小结

通过使用单调性与有界性,我们证明了梯度下降算法在适当条件下的收敛性。具体步骤包括:

  1. 假设损失函数有界并存在全局最小值。
  2. 证明每次迭代中损失函数值非递增。
  3. 应用单调收敛定理,得出算法最终收敛到全局最小值。

通过以上证明,确保了梯度下降算法在适当条件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3 示例3-收敛速度分析

我们以 牛顿法 (Newton's Method)为例,使用收敛速度分析来证明其收敛性。牛顿法用于求解方程 f ( x ) = 0 f(x) = 0 f(x)=0,其主要思想是利用函数的切线逼近根的位置。

算法描述

牛顿法的迭代公式如下:

  1. 初始化一个初始猜测 x 0 x_0 x0。
  2. 在每次迭代 n n n 中,更新参数:
    x n + 1 = x n − f ( x n ) f ′ ( x n ) x_{n+1} = x_n - \frac{f(x_n)}{f'(x_n)} xn+1=xn−f′(xn)f(xn)
  3. 重复步骤 2,直到收敛(例如,达到最大迭代次数或误差小于阈值)。

收敛性证明

我们要证明的是,当初始点 x 0 x_0 x0 足够接近根 r r r 时,牛顿法的迭代序列 { x n } \{ x_n \} {xn} 将收敛到根 r r r。

1. 设定条件

假设 f f f 是二次可微的,并且在根 r r r 附近有以下性质:

  • f ( r ) = 0 f(r) = 0 f(r)=0
  • f ′ ( r ) ≠ 0 f'(r) \neq 0 f′(r)=0(即在根处导数非零)
  • f f f 在某个邻域内是 Lipschitz 连续的,满足:
    ∣ f ′ ′ ( x ) ∣ ≤ K ∀ x ∈ [ r − δ , r + δ ] |f''(x)| \leq K \quad \forall x \in [r - \delta, r + \delta] ∣f′′(x)∣≤K∀x∈[r−δ,r+δ]
    其中 K K K 是常数, δ \delta δ 是一个小的正数。
2. 误差定义

定义误差为:
e n = x n − r e_n = x_n - r en=xn−r

我们希望证明误差 e n e_n en 会在每次迭代中减小。

3. 使用泰勒展开

根据泰勒展开,我们可以对 f f f 在 r r r 附近进行展开:
f ( x n ) = f ( r ) + f ′ ( r ) ( x n − r ) + f ′ ′ ( ξ n ) 2 ( x n − r ) 2 f(x_n) = f(r) + f'(r)(x_n - r) + \frac{f''(\xi_n)}{2}(x_n - r)^2 f(xn)=f(r)+f′(r)(xn−r)+2f′′(ξn)(xn−r)2

其中 ξ n \xi_n ξn 是 x n x_n xn 和 r r r 之间的某个点。

由此可以得到:
f ( x n ) = f ′ ( r ) e n + f ′ ′ ( ξ n ) 2 e n 2 f(x_n) = f'(r)e_n + \frac{f''(\xi_n)}{2} e_n^2 f(xn)=f′(r)en+2f′′(ξn)en2

因此:
f ( x n ) f ′ ( x n ) = e n + f ′ ′ ( ξ n ) 2 f ′ ( x n ) e n 2 \frac{f(x_n)}{f'(x_n)} = e_n + \frac{f''(\xi_n)}{2f'(x_n)} e_n^2 f′(xn)f(xn)=en+2f′(xn)f′′(ξn)en2

4. 更新公式的误差分析

将 f ′ ( x n ) f'(x_n) f′(xn) 近似为 f ′ ( r ) f'(r) f′(r),我们有:
x n + 1 = x n − f ( x n ) f ′ ( x n ) ≈ x n − ( e n + f ′ ′ ( ξ n ) 2 f ′ ( r ) e n 2 ) x_{n+1} = x_n - \frac{f(x_n)}{f'(x_n)} \approx x_n - \left( e_n + \frac{f''(\xi_n)}{2f'(r)} e_n^2 \right) xn+1=xn−f′(xn)f(xn)≈xn−(en+2f′(r)f′′(ξn)en2)

从而得到:
e n + 1 = x n + 1 − r ≈ e n − ( e n + f ′ ′ ( ξ n ) 2 f ′ ( r ) e n 2 ) = − f ′ ′ ( ξ n ) 2 f ′ ( r ) e n 2 e_{n+1} = x_{n+1} - r \approx e_n - \left( e_n + \frac{f''(\xi_n)}{2f'(r)} e_n^2 \right) = -\frac{f''(\xi_n)}{2f'(r)} e_n^2 en+1=xn+1−r≈en−(en+2f′(r)f′′(ξn)en2)=−2f′(r)f′′(ξn)en2

5. 收敛速度分析

因为 f ′ ′ ( ξ n ) f''(\xi_n) f′′(ξn) 在某个邻域是有界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
∣ e n + 1 ∣ ≤ C ∣ e n ∣ 2 |e_{n+1}| \leq C |e_n|^2 ∣en+1∣≤C∣en∣2

其中 C = K 2 ∣ f ′ ( r ) ∣ C = \frac{K}{2|f'(r)|} C=2∣f′(r)∣K。

这表明误差在每一步迭代中以二次速度减小,具体地:

  • 如果 ∣ e n ∣ < ϵ |e_n| < \epsilon ∣en∣<ϵ(其中 ϵ \epsilon ϵ 是某个小的正数),那么 ∣ e n + 1 ∣ < C ∣ e n ∣ 2 |e_{n+1}| < C |e_n|^2 ∣en+1∣<C∣en∣2。

结论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 牛顿法的收敛速度是二次的,即每次迭代后误差的平方会收敛到 0。
  • 如果初始点 x 0 x_0 x0 足够接近根 r r r,则 { x n } \{ x_n \} {xn} 将收敛到 r r r。

小结

通过收敛速度分析,我们证明了牛顿法在初始点接近根的情况下的收敛性。具体步骤包括:

  1. 设定初始条件,确保 f f f 在根附近是可微的。
  2. 定义误差,并利用泰勒展开来分析误差传播。
  3. 通过更新公式得到误差的二次收敛性,证明最终收敛到根。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确保了牛顿法在适当条件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4 示例4-利用不动点理论

我们以 坐标下降法(Coordinate Descent)为例,使用不动点理论来证明其收敛性。坐标下降法是一种优化方法,通过逐步优化每个坐标方向的目标函数来寻找最优解。

算法描述

坐标下降法用于求解以下优化问题:

min ⁡ x f ( x ) = f ( x 1 , x 2 , ... , x n ) \min_{\mathbf{x}} f(\mathbf{x}) = f(x_1, x_2, \ldots, x_n) xminf(x)=f(x1,x2,...,xn)

算法步骤如下:

  1. 初始化 x ( 0 ) = ( x 1 ( 0 ) , x 2 ( 0 ) , ... , x n ( 0 ) ) \mathbf{x}^{(0)} = (x_1^{(0)}, x_2^{(0)}, \ldots, x_n^{(0)}) x(0)=(x1(0),x2(0),...,xn(0))。
  2. 在每次迭代 k k k 中,按以下步骤更新每个坐标:
    x i ( k + 1 ) = arg ⁡ min ⁡ x i f ( x 1 ( k ) , ... , x i − 1 ( k ) , x i , x i + 1 ( k ) , ... , x n ( k ) ) , for i = 1 , 2 , ... , n x_i^{(k+1)} = \arg\min_{x_i} f(x_1^{(k)}, \ldots, x_{i-1}^{(k)}, x_i, x_{i+1}^{(k)}, \ldots, x_n^{(k)}), \quad \text{for } i = 1, 2, \ldots, n xi(k+1)=argximinf(x1(k),...,xi−1(k),xi,xi+1(k),...,xn(k)),for i=1,2,...,n
  3. 重复步骤 2,直到收敛(即参数变化小于设定阈值)。

收敛性证明

我们要证明坐标下降法在某些条件下是收敛的,并最终找到最优解。

1. 函数的性质

假设目标函数 f f f 是连续可微的,并且是一个凸函数。这意味着对于任意的 x \mathbf{x} x 和 y \mathbf{y} y,都有:

f ( x ) ≥ f ( y ) + ∇ f ( y ) T ( x − y ) f(\mathbf{x}) \geq f(\mathbf{y}) + \nabla f(\mathbf{y})^T (\mathbf{x} - \mathbf{y}) f(x)≥f(y)+∇f(y)T(x−y)

这确保了 f f f 的全局最小值是存在的。

2. 更新过程

在每次迭代中,我们通过在坐标方向上优化来更新每个坐标。根据优化的性质,对于每个 i i i,有:

f ( x 1 ( k ) , ... , x n ( k ) ) ≥ f ( x 1 ( k ) , ... , x i − 1 ( k ) , x i ( k + 1 ) , x i + 1 ( k ) , ... , x n ( k ) ) f(x_1^{(k)}, \ldots, x_n^{(k)}) \geq f(x_1^{(k)}, \ldots, x_{i-1}^{(k)}, x_i^{(k+1)}, x_{i+1}^{(k)}, \ldots, x_n^{(k)}) f(x1(k),...,xn(k))≥f(x1(k),...,xi−1(k),xi(k+1),xi+1(k),...,xn(k))

这表明每次更新 x i ( k ) x_i^{(k)} xi(k) 都会使目标函数值不增,即:

f ( x ( k + 1 ) ) ≤ f ( x ( k ) ) f(\mathbf{x}^{(k+1)}) \leq f(\mathbf{x}^{(k)}) f(x(k+1))≤f(x(k))

因此,目标函数在每次迭代中是单调递减的。

3. 有界性

由于 f f f 是连续可微且有下界(对于凸函数,最小值存在),目标函数的值 f ( x ) f(\mathbf{x}) f(x) 在每次迭代中是有界的。设 f ∗ f^* f∗ 为最小值,满足:

f ( x ( k ) ) ≥ f ∗ f(\mathbf{x}^{(k)}) \geq f^* f(x(k))≥f∗

4. 不动点理论

根据上述分析,目标函数在每次迭代中是单调递减且有下界。根据单调收敛定理,单调递减且有下界的序列必然收敛。

  • 因此,序列 f ( x ( k ) ) f(\mathbf{x}^{(k)}) f(x(k)) 会收敛到某个极限 L L L。
  • 由于 L L L 不能低于最小值 f ∗ f^* f∗,最终我们可以得出:

lim ⁡ k → ∞ f ( x ( k ) ) = f ∗ \lim_{k \to \infty} f(\mathbf{x}^{(k)}) = f^* k→∞limf(x(k))=f∗

结论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 坐标下降法在适当条件下是收敛的,能够收敛到目标函数的最小值。
  • 在每次迭代中,由于目标函数值的单调性和有界性,最终达到收敛。

小结

通过不动点理论,我们证明了坐标下降法的收敛性。具体步骤包括:

  1. 设定函数的性质,确保函数是凸的且具有连续可微性。
  2. 分析每次迭代中的更新过程,证明目标函数在每次迭代中单调递减。
  3. 利用有界性和单调性,得出目标函数值收敛的结论。

通过以上证明过程,我们确保了坐标下降法在适当条件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5 示例5-利用 Lipschitz 条件

我们以 K-means 聚类算法 为例,使用收敛性分析来证明其收敛性。K-means 是一种常用的聚类算法,用于将数据集划分为 k k k 个簇。

算法描述

K-means 算法的步骤如下:

  1. 随机选择 k k k 个初始质心 { c 1 , c 2 , ... , c k } \{c_1, c_2, \ldots, c_k\} {c1,c2,...,ck}。
  2. 对于数据集中的每个点 x i x_i xi,将其分配到最近的质心:
    Assign ( x i ) = arg ⁡ min ⁡ j ∥ x i − c j ∥ 2 \text{Assign}(x_i) = \arg\min_{j} \| x_i - c_j \|^2 Assign(xi)=argjmin∥xi−cj∥2
  3. 更新质心为每个簇的均值:
    c j = 1 ∣ S j ∣ ∑ x i ∈ S j x i c_j = \frac{1}{|S_j|} \sum_{x_i \in S_j} x_i cj=∣Sj∣1xi∈Sj∑xi
    其中 S j S_j Sj 是分配到簇 j j j 的所有点。
  4. 重复步骤 2 和 3,直到质心不再变化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收敛性证明

我们要证明的是,K-means 算法在迭代过程中会收敛到一个局部最优解。

1. 定义目标函数

K-means 算法试图最小化目标函数(代价函数):
J = ∑ j = 1 k ∑ x i ∈ S j ∥ x i − c j ∥ 2 J = \sum_{j=1}^{k} \sum_{x_i \in S_j} \| x_i - c_j \|^2 J=j=1∑kxi∈Sj∑∥xi−cj∥2

其中 J J J 表示所有簇的总平方误差。

2. 不动点定义

K-means 的每次迭代会生成新的簇划分和质心,我们希望证明这个过程会收敛到局部最优解。

3. 不变性和单调性

在每次迭代中,K-means 执行以下两个步骤:

  • 簇分配步骤 :对每个点 x i x_i xi,找到最近的质心进行分配。这一步不会增加目标函数 J J J 的值,实际会减小或保持不变。

    设 S j ( t ) S_j^{(t)} Sj(t) 是第 t t t 次迭代时的簇划分,新的簇划分 S j ( t + 1 ) S_j^{(t+1)} Sj(t+1) 不会使 J J J 增加,即:
    J ( t + 1 ) ≤ J ( t ) J^{(t+1)} \leq J^{(t)} J(t+1)≤J(t)

  • 质心更新步骤 :更新质心为当前簇的均值,这也不会增加目标函数的值。因为新的质心 c j ( t + 1 ) c_j^{(t+1)} cj(t+1) 是在当前分配的点 S j ( t + 1 ) S_j^{(t+1)} Sj(t+1) 中的均值,所以:
    J ( t + 1 ) ≤ J ( t ) J^{(t+1)} \leq J^{(t)} J(t+1)≤J(t)

综上所述,每次迭代都会使目标函数 J J J 的值减小或保持不变。

4. 有界性

由于 J J J 是非负的(平方误差总是非负),因此它的值存在下界:
J ≥ 0 J \geq 0 J≥0

这意味着算法在每次迭代中不会无限减小。

5. 收敛性结论

根据单调收敛定理,K-means 算法的目标函数 J J J 是单调非增的,并且是有下界的,因此 J J J 将收敛到某个有限值。最终,算法将收敛到局部最优解。

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证明了 K-means 聚类算法的收敛性。具体步骤包括:

  1. 定义目标函数 J J J,表示所有簇的总平方误差。
  2. 使用不动点理论来分析每次迭代的效果。
  3. 证明簇分配和质心更新步骤不会增加目标函数的值,确保目标函数单调非增。
  4. 由于目标函数有下界,结合单调收敛定理得出结论。
  5. 最终,K-means 算法收敛到局部最优解。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确保了 K-means 算法在合理条件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关推荐
小孟Java攻城狮1 小时前
leetcode-不同路径问题
算法·leetcode·职场和发展
查理零世1 小时前
算法竞赛之差分进阶——等差数列差分 python
python·算法·差分
好评笔记3 小时前
AIGC视频生成模型:Stability AI的SVD(Stable Video Diffusion)模型
论文阅读·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面试·aigc
算家云3 小时前
TangoFlux 本地部署实用教程:开启无限音频创意脑洞
人工智能·aigc·模型搭建·算家云、·应用社区·tangoflux
小猿_004 小时前
C语言程序设计十大排序—插入排序
c语言·算法·排序算法
叫我:松哥5 小时前
基于Python django的音乐用户偏好分析及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
人工智能·后端·python·mysql·数据分析·django
熊文豪6 小时前
深入解析人工智能中的协同过滤算法及其在推荐系统中的应用与优化
人工智能·算法
Vol火山6 小时前
AI引领工业制造智能化革命:机器视觉与时序数据预测的双重驱动
人工智能·制造
tuan_zhang7 小时前
第17章 安全培训筑牢梦想根基
人工智能·安全·工业软件·太空探索·战略欺骗·算法攻坚
Antonio9157 小时前
【opencv】第10章 角点检测
人工智能·opencv·计算机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