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之处
-
串行通信:
- I²C 和 SPI 都是串行通信协议,即数据一位一位地在设备之间传输。
-
主从架构:
- 两者都采用主从(Master-Slave)架构,主设备控制数据传输的启动和停止,从设备响应主设备的请求。
-
短距离通信:
- 两者都设计用于短距离设备之间的通信,通常在同一个电路板上使用。
-
半双工/全双工通信:
- 虽然 I²C 是严格的半双工通信(同一时间只能单向传输数据),而 SPI 可以支持全双工通信(在不同的线上实现双向传输),但都可以用于控制不同的外围设备。
不同之处
1. 物理连接的引脚数
- I²C :需要两条主要的连接线,即 SDA(数据线) 和 SCL(时钟线)。可以实现多个设备共享这两条总线,因此占用的引脚数少。
- SPI :通常需要 4 条线 :
- MOSI(主输出从输入)
- MISO(主输入从输出)
- SCLK(时钟线)
- SS/CS(从选择/片选线)------每个从设备通常需要一个独立的片选线,因此随着设备数增加,主设备上需要的引脚数量也会增加。
2. 通信速率
- I²C:较低的通信速率,标准模式为 100 kbps,快速模式为 400 kbps,高速模式可达 3.4 Mbps。I²C 的通信速率一般比 SPI 慢,因为它需要处理仲裁和应答信号。
- SPI:通常具有较高的通信速率,可达 10 Mbps 或更高,因为它是硬件控制的全双工通信,且没有应答和仲裁过程。
3. 数据传输模式
- I²C :基于时钟同步的半双工通信,每次传输一位数据。通过 主设备的时钟信号同步数据传输 ,采用位级应答机制和 仲裁机制,支持多主设备的并行操作。
- SPI:基于时钟同步的全双工通信,可以在同一个时钟周期内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没有应答机制,也没有仲裁机制,通常用于单主多从的场景。
4. 数据完整性
- I²C :有 应答信号(ACK/NACK),接收设备在每个字节后发送 ACK 或 NACK,以确认数据是否正确接收。
- SPI:没有应答机制,数据的完整性需要通过其他手段(如协议层面或应用层的校验)来保证。
5. 多设备连接方式
- I²C:使用设备地址来区分不同的从设备,所有从设备可以共享同一总线,仅通过地址识别目标设备,因此可以支持多个从设备和多个主设备。
- SPI:每个从设备通常需要一个独立的片选信号(CS/SS)来区分,这限制了 SPI 多从设备的扩展性,且通常不支持多个主设备。
6. 通信模式配置
- I²C:是标准化的通信协议,不需要额外的配置(比如时钟极性和相位)。
- SPI:具有四种通信模式(CPOL 和 CPHA 的组合),需要配置主从设备的通信模式以保证正确的数据传输。
7. 硬件实现与复杂度
- I²C:通常硬件实现较简单,线数少,但需要软件支持的握手和仲裁机制,有一定的协议开销。
- SPI:硬件实现相对复杂一些,要求更多的引脚,但数据传输效率更高,没有复杂的握手和仲裁流程。
适用场景
- I²C:适合低速、需要多个从设备、引脚有限的场景,如传感器网络、EEPROM、RTC(实时时钟)等。
- SPI:适合高速、低延迟、单主多从且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如显示器、ADC/DAC、存储设备等。
- I²C 协议优点是线数少、占用引脚少,适合低速、需要连接多个从设备的情况,但速度较慢。
- SPI 协议优点是速度快、可以全双工传输,适合高速通信场合,但需要更多引脚且扩展性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