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又是两个月过去了,今年只剩下最后两个月了。感觉工作后的时间过得真的很快,比在学校时快了不止一分,常常到周五就恍惚"又是一周过去了"。
工作
目前几乎能把日常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全cover住了,精神上的内耗少了很多,几乎趋近于无。不内耗之后工作状态好了很多,每天深度工作的时间平均下来可以达到4.5h/day,效率也比较高,所以总工时也比前几个月短了不少,平均每周可以少干八到十小时,但是产出比前几个月多了不止一点。
还记得五六月的时候非常内耗,当时我负责接手前同事的完整的一块项目,因为他在离职的时候我还没有负责接手这部分内容,所以他也没和我交接过,文档也没有。刚开始的时候前后端技术栈都不太熟,前端我只会写简单的html,后端用的python我也一直没有深入学过,自己也志不在此,不太喜欢用动态语言;业务上也非常不熟悉,相关的库表就有好几十个,这些都只能靠自己慢慢梳理逻辑。那段时间下班后只要一想到工作上的事情就觉得压力很大,有太多技术我不熟悉,有太多需求堆着等我做,难受的像是心脏像是被攥住了一般。和其他应届生朋友也有聊过,他们大部分人也有这种感觉,甚至比我更加严重。
当时总是在脑海中预设很多困难,比如"这个需求的xx点看起来历史包袱很重,我能兼容好历史问题吗?",比如"需求好多啊,这个需求会不会延期",还比如"感觉自己表现很差啊,老板会不会觉得我能力不行?"诸如此类,直到我意识到以下两点,我才结束了我工作上的内耗,成为了一个下班之后不会被工作影响的合格打工人
- 工作是做不完的,做完了一个需求还会有下一个需求,某些需求如果延期了其实问题也不大,也许除了你之外其他人并不怎么关系这个需求的完成时间,甚至也不关心这个需求完成与否,所以没有必要对需求的ddl太过紧张。
- 你和老板的最终目的都是想把事情做好,从这个角度来看你们是统一战线的,所以如果犯错了也不用太紧张,你并不是故意捅娄子的。这次犯错了下次注意不要再犯,这次没做好那么争取下次做好
这两个月成功通过了试用期,并且还拿了一个部门级别的奖,平心而论我并没有把太多时间放在工作上,能拿到这个奖还是挺开心和意外的。
这个绩效季度还有两月结束,希望自己能拿到不错的结果吧。
最近还在干啥
英语学习
这两月花了很多时间学英语,计划明年考雅思为之后的某些计划打底,但是深入研究之后发现政策越来越严苛,且目前局势越来越不稳定,随暂且放下"考雅思"的计划,不过英语还是持续在学。
我的英语底子不错,音标、单词、语法的积累都还过关,只是本科花了太多时间在学习技术和实习,企图从就业寒冬中杀出一条血路,导致我四年基本没有在英语上花任何时间,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大幅度下降。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网上看到的部分文章,我发现大部分国人学英语的方式都是错误的,即一提到学英语就和背单词分不开,单词在英语中确实很重要,但不论目的的背单词是一件收益不高的事情。
1.确定学英语的目的
不止是英语,做任何事我们都可以从结果开始思考,为了实现这个结果,我们应该去做些什么?有什么途径可以实现这个目的?
如果你是为了通过某些考试,比如四六级,雅思托福等等,那么先梳理下考试的范围、各方面的比重、考试的题型、词汇量的要求,然后再决定时间分配的比例,比如花多少时间练习写作、花多少时间练习听力等等,明显是一个比"无脑背单词"更优的方法。
如果你是为了真正掌握一门外语,以实用性和沟通作为目的,那么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听、说上,让英语融入生活,每天都保证一定时间的英语摄入量。
对于技术人来说阅读英语文档也是一个实打实的需求,现在的新技术大部分都是没有中文文档,或者中文文档做的很差的。如果阅读的是中文翻译,那么就已经是被转换过一手的二手资料了。同时,能够流利的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也能给职业发展带来非常多的机会。
2.中英词汇的区别
中文以汉字为基本单位,大多数汉字本身具有一定的意义。像 "鸡" 这个字,它作为一个基本词汇单位,能够涵盖整个鸡类的概念范畴。通过添加不同的修饰词,如 "公""母""小" 等,可以更具体地描述鸡的种类。也就是说,我们认识鸡这个字,大概率就能理解鸡相关的大部分词,比如公鸡、母鸡、小鸡等等。
英文单词形态较为复杂。对于 "鸡" 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词汇来精确区分不同类型的鸡。"cock/rooster"(公鸡)、"hen"(母鸡)、"chicken"(鸡,通常指食用鸡)、"chick"(小鸡),每个单词都有其特定的指向,不能像中文一样通过一个基础词汇加上修饰词来简单地表示所有相关概念。英文在词汇上更注重精确性,不同的事物往往有专门的词汇与之对应,同样的情况出现在所有的词中,比如中文中的"位置"这个词,在英文中对应着"position"、"location"、"place"、"seat"等等词,虽然这些词都表示着位置的意思,但他们的趋向性会有所不同。
- Postion: 侧重于指物体或人所处的特定位置,这个位置通常是相对于其他物体或在某个系统、秩序、等级中的位置。它带有比较精确的空间关系,并且常常暗示一种相对性,比如某个人在项目中的地位。
- location: 主要强调地理位置,是一个比较客观的、用于确定某个地方在哪里的术语。它更侧重于地点的识别和定位,通常用于指实际的地理或空间场所,比如某个人在现实中所处的位置。
- place:是一个比较通用的词汇,含义比较广泛。可以指具体的地方,如城市、建筑物、场所等;也可以指抽象的位置、地位或名次等。既可以表示地方,也可以表示具体的位置,也可以表示抽象的地位。
- seat:主要指座位,是供人坐的地方。它可以是椅子、凳子等具体的坐具,也可以是交通工具、剧院等场所中的座位安排。
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将学英语和背单词等同起来,不过单词学习的收益曲线是递减的,具体效果如下,也就是说我们学会了7000个单词就已经能cover住日常沟通中90%的内容了,而要背到50000个,才能把这个值提升到95%
3.知识型/技能型
我把某项能力的学习类型分为知识型和技能型,具体的区分点是"这项能力"的学习路径和最后的展示形式是什么样的。
- 知识型:需要大量的理解、记忆以及背诵,比如高考的六门科目就是典型的知识型学习,需要依靠大量的背诵、理解、刷题,才能不断的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 技能型:需要大量的实战练习,比如游泳,学再多的理论知识都不如下水来得快,比如编程,学再多的理论和原理,看再多的源码,如果自己没有做项目的能力,也不能被称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
根据目的的不同,英语学习也不能简单的定性为"知识型"的学习或者"技能型"的学习。
如果学习英语是为了通过某些考试,以雅思举例,那确实需要大量的背诵单词、作文范文、情景对话,并且需要大量的练习题来帮助模拟考试过程,这个时候英语学习更偏向于知识型的学习。
但是如果是为了发挥英语本身"语言"的作用,想要通过英语和别人进行交流,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合理分配背单词、练口语、练听力的时间配比,并且进行大量的真实、有效的对话,这个时候英语学习更偏向于技能型的学习。
4.我的英语学习方法
确定学习目标: 提升自己的英语沟通能力,不说达到native speaker的水平,但是至少要能和native speaker无障碍沟通。
具体执行手段
1.保证摄入量
语言学习,尤其是以沟通为目标的语言学习,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输入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本身在国内离英语的使用就比较远,所以必须要手动控制、塑造出一个英语学习和英语使用的环境,保证每天的摄入。
具体摄入量因人而异,我是至少每天学习英语1h,可以是背单词、也可以是和外国人聊天、也可以是找外教、甚至看原著、看技术文档、看国外动画片都可以,这取决于当天的状态。
2.背单词
上面说了很多无脑背单词的弊端,但这并不代表着单词不重要,实际上,单词是学习英语的根,但是没必要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背单词,我个人的进度是每天学习30个新单词,然后复习70个旧单词,平均下来每天花在这部分的时间大概是25min左右。
因为我在学习新词的时候会主动的使用英文去解释这个单词,并且尝试把例句一起背下来,所以背新词的时间会比复习旧单词更久。
3.练习
如果有足够多的空闲时间,我会找到youtube上热度很高的听力和口语教程进行练习,并且把听错的、发错音的词都记下来,推荐高效磨耳朵
这个系列的练习。
如果状态没那么好,那我可能会打开一个房间和外国友人进行沟通,一是可以练习真实沟通的能力,第二大部分外国人的心态、生活、价值观也确实和中国人不太一样。兼听则明,多感受世界不同的一面对成长也是挺有帮助的。
4.其他会做的事情
其他时候偶尔可能会在健身、在路上选择听一些英语新闻、英语材料,让自己的耳朵适应英语;有时候发呆的时候会想一个主题内容,然后尝试自己用英语表达出来,比如家里的桌子上有什么东西,比如人生有哪些阶段,比如像别人介绍自己的工作以及工作内容等等。
在疲惫的时候就会切换到easy模式的学习,包括但不限于:看英文原著,看英语动画片等等,基本上不会消耗太多脑力。
具体的英语学习方法可以看这个系列如何学好英语
僧侣模式
这两个月在尝试执行僧侣模式,这是一种在每天都需要雷打不动的完成某些任务,持续一段时间的生活模式。
我给自己定的目标项如下,每天完成以下内容
- 运动2h
- 英语1h
- 阅读30min
- 冥想15min
整体来说执行的并不算好,两个月可能一共就做到了十几天,反思了一下原因,我觉得是总任务的时长太长了,全部执行下来太过严苛,短时间还好,但是时间一长就很松懈,甚至容易进入报复性的生活模式。
虽然这次执行的并不算好,但是这个生活模式还是挺适合我的,之后两个月会尝试着调整必做项和执行时间,可能把运动时间和英语时间削减,执行时间每两周执行十天等等。感觉我自己一直都比较崇尚苦行僧式的生活,我对物质要求并不算高,但是我的精神需求比较高,我需要在日常工作中额外的添加一些任务,把我的时间尽可能的花在提升自我上,才能让我感到发自内心的幸福。
运动 & 阅读 & 英语学习
英语学习时间不太好统计,因为学习使用的工具太多太杂了,总体大概是1h/day,十月左右开始学的,大概总时长为30h。
运动
和之前比差的不多,两个月21h小时左右,今年的最后两个月打算把这个时间拉到60H
阅读
比运动时间略少,加上各种博客和pdf应该也是二十多小时,这部分继续坚持下去就好了,不需要再额外投入时间
一些感悟
适应性
适应能力应该是人类最强大的能力之一,以我自己为例
- 我从高中开始几乎就没什么运动量了,大学也基本上是能不动就不动,每次体测都只能五十多分飘过,慢慢的体重也越来越重。这段时间开始培养自己的运动习惯、开始练一些操课。其中有一项强度很大的操课,心率平均下来接近170,持续时间为50min。第一次做这个操课的时候体力严重不支,人都差点晕过去了,做完之后浑身酸痛了一周,但是第三次做的时候就已经肌肉不会痛了,第五次做的时候就已经能跟上节奏,可以把动作做的很标准了。
- 大学花了很多时间在学技术、实习这些方面上,基本上没怎么学过英语,在今年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已经大幅度衰退了,很多四六级词汇甚至高中词汇都已经不认识了,很多词的发音不标准。但是系统的学了半个月之后,和老外进行基本的对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已经没什么问题了。
其实很多事情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你只需要给自己上强度,然后让自己逐渐适应,真的习惯后你会发现自己严重低估了人类的适应能力。
内耗以及解决办法
虽然不再因为工作的事情内耗了,但是又有了新的内耗点。
因为就业寒冬的影响,我有过大概一年多的实习+面试双线程进行的经历,为了秋招拿到满意的结果,我在实习时每天除了工作之外还会看一些技术文章和教程,已经习惯了每天下班之后、周末时间进行额外的学习,最夸张的那段时间持续了一个多月无休的日子,睁眼就是打开电脑,闭上电脑就是上床休息。
正式工作之后也想在业余时间提升一下自己,可以是搞开源、可以是深入学一些工作中用到的技术、也可以是梳理下自己最近学了些什么,整理成博客,以产出反逼自己学习。但是毕业有正式工作之后危机感就下降很多了,对自己的要求也低了很多,没有那么多时间和心力在业余时间拖着疲惫的身体学习和提升。
内心觉得自己应该多提升自我,但是实际又没有执行力,这是我新的内耗点。
我是如何解决的:大概分析了一下之后发现把时间拿去卷技术其实收益并不高,卷两年之后就算跳槽或者其他原因涨了30%薪资,扣掉税之后其实也没多少钱。现阶段多花时间做运动健身、学英语、投资理财、阅读这些终身受益的事情也许是更正确的选择。
反思
饮食控制
体重相比于八月底并没有降低多少,大概瘦了个六七斤的样子,但是离我的预期目标还是差了太多。仔细分析了下发现问题出在饮食上,我在饮食上的策略和我之前的生活策略一样是"二极管"策略,即要么吃的非常健康,要么就吃的很脏,各种高糖饮料、膨化食品、高糖水果往嘴里炫,心里想着这一定是最后一次放纵餐了,但是几天或者一周之后这个情况又会重演。
之后如果忍不住吃放纵餐也一定要克制摄入量,吃了水果就不能再喝可乐,吃了卤味就不能再点奶茶等等,尽量把饮食结构变得健康。
缺少恒心
大概每坚持一周左右的自律状态就会有一天放纵日,表现为:晚上吃夜宵,而且吃的很多;熬夜熬到两点之后;刷各种各样的奶头乐平台。而每一次放纵日都需要两天甚至更多的时间来调整作息,重新让自己进入到高战斗力的状态。
之后宁愿自律时期少完成一些任务,也要减少放纵日出现的频率,如果非要出现也尽量控制在周五、周六这种不会影响到工作表现的时间,因为我本身周末就不会花多少时间干正事。
结语
让我们在11-12月的年终总结中再见。最后用最近很喜欢的一句诗结尾,"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