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址空间
1.1ARM中访问寄存器方式
ARM中怎么访问寄存器?就像访问内存一样: 怎么访问寄存器?用指针:
int a;
unsigned int *p = &a; // p等于"a的地址"
*p = val; // 写这个地址,就是写a
val = *p; // 读这个地址,就是读a
unsigned int *p = 0x40010800; // p等于某个寄存器的地址
*p = val; // 写这个地址,也就是写这个寄存器
val = *p; // 读寄存器
1.2 ARM与X86的区别
在ARM、CPU看来,内存、IO的操作是一样的:
CPU发出的地址可以让其直接访问到对应的外设,这些外设的地址属于CPU的地址空间,但在上图中CPU发出的地址不能到达Flash,CPU若想访问Flash,必须通过EMMC控制器,Flash属于另一个地址空间,分为几种家族关系,即只能隔代访问,不能越代访问。
在X86架构中内存和IO是分开的:
1.3 RISC与CISC
1.3.1 RISC
ARM芯片属于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它所用的指令比较简单,有如下特点: ① 对内存只有读、写指令 ② 对于数据的运算是在CPU内部实现 ③ 使用RISC指令的CPU复杂度小一点,易于设计
对于上图所示的乘法运算a = a * b,在RISC中要使用4条汇编指令:
① 读内存a
② 读内存b
③ 计算a*b
④ 把结果写入内存
1.3.2 CISC
x86属于复杂指令集计算机(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它所用的指令比较复杂,比如某些复杂的指令,它是通过"微程序"来实现的。
比如执行乘法指令时,实际上会去执行一个"微程序",在"微程序"里,一样是去执行这4个操作:
① 读内存a
② 读内存b
③ 计算a*b
④ 把结果写入内存
上图操作对于程序员来说,他看不到"微程序",他好像用一条指令就搞定了这一切!
1.3.3 RISC和CISC比较
- CISC的指令能力强,单多数指令使用率低却增加了CPU的复杂度,指令是可变长格式;
- RISC的指令大部分为单周期指令,指令长度固定,操作寄存器,对于内存只有Load/Store操作;
- CISC支持多种寻址方式;RISC支持多种寻址方式;
- CISC通过微程序控制技术实现;
- RISC增加了通用寄存器,硬布线逻辑控制为主,采用流水线;
- CISC的研制周期长;
- RISC优化编译,有效支持高级语言;
二、ARM内部寄存器
2.1 CPU内部寄存器
无论是cortex-M3/M4,还是cortex-A7,CPU内部都有R0、R1、......、R15寄存器;它们可以用来"暂存"数据。
- 寄存器R0--R12为通用目的寄存器,前8个(RO--R7)也被称作低寄存器。由于指令中可用的空间有限,许多16位指令只能访问低寄存器。高寄存器(R8--R12)则可以用于32位指令和几个16位指令,如MOV(move)。RO--R12的初始值是未定义的。
- R13为
栈指针,可通过PUSH和POP操作实现栈存储的访问
。物理上存在两个栈指针:主栈指针(MSP,有些ARM文献也称其为SP_main)为默认的栈指针,在复位后或处理器处于处理模式时,其会被处理器选择使用。另外一个栈指针名为进程栈指针(PSP,有些ARM文献也称其为SP_process),其只能用于线程模式。栈指针的选择由特殊寄存器CONTROL决定,4.2.3节中有对该寄存器的描述。对于一般的程序,这两个寄存器只会有一个可见。MSP和PSP都是32位的,不过指针(MSP或PSP)的最低两位总是为0,对这两位的写操作不起作用。对于ARMCortex-M处理器,PUSH和POP总是32位的,栈操作的地址也必须对齐到32位的字边界上。 - R14也被称作链接寄存器(LR),
用于函数或子程序调用时返回地址的保存(用来保存返回地址)
。在函数或子程序结束时,程序控制可以通过将LR的数值加载程序计数器(PC)中返回调用程序处并继续执行。当执行了函数或子程序调用后,LR的数值会自动更新。若某函数需要调用另外一个函数或子程序,则它需要首先将LR的数值保存在栈中,否则,当执行了函数调用后,R的当前值会丢失。 - R15为程序计数器(PC),是
可读可写
的,读操作返回当前指令地址加4
(由于设计的流水线特性及同ARM7TDMI处理器兼容的需要)。写PC(例如,使用数据传输/处理指令)会引起跳转操作
。(表示当前指令地址,写入新值即可跳转)
2.2 CPU内部寄存器分类
cortex-M3/M4:
作为对比,cortex-A7也是类似的:
2.3 例子
比较两个数时,不同的CPU寄存器是怎么处理的: 对于cortex-M3/M4,还要一个Program Status Register
对于cortex-M3/M4来说,xPSR实际上对应3个寄存器:
① APSR:Application PSR,应用PSR
② IPSR:Interrupt PSR,中断PSR
③ EPSR:Exectution PSR,执行PSR
这3个寄存器的含义如下图所示
这3个寄存器,可以单独访问:
MRS R0, APSR ;读APSR
MRS R0, IPSR ;读IPSR
MSR APSR, R0 ;写APSR
这3个寄存器,也可以一次性访问:
MRS R0, PSR ; 读组合程序状态
MSR PSR, R0 ; 写组合程序状态
所谓组合程序状态,入下图所示:
对于cortex-A7,还要一个Current Program Status Register
三、ARM汇编
3.1 概述
一开始,ARM公司发布两类指令集:
① ARM指令集,这是32位的,每条指令占据32位,高效,但是太占空间
② Thumb指令集,这是16位的,每条指令占据16位,节省空间
要节省空间时用Thumb指令,要效率时用ARM指令
。
一个CPU既可以运行Thumb指令,也能运行ARM指令。
怎么区分当前指令是Thumb还是ARM指令呢?
程序状态寄存器中有一位,名为"T",它等于1时表示当前运行的是Thumb指令。
假设函数A是使用Thumb指令写的,函数B是使用ARM指令写的,怎么调用A/B?
我们可以往PC寄存器里写入函数A或B的地址,就可以调用A或B,
但是怎么让CPU在执行A函数是进入Thumb状态,在执行B函数时进入ARM状态?
调用函数A时,让PC寄存器的BIT0等于1,即:PC=函数A地址+(1<<0);
调用函数B时,让PC寄存器的BIT0等于0:,即:PC=函数B地址
日常工作中,只需要这么几条汇编指令,从名字就可以猜出含义:
MOV
LDR/STR
LDM/STM
AND/OR
ADD/SUB
B/BL
DCD
ADR/LDR
CMP
3.2 汇编指令格式
参考《DEN0013D_cortex_a_series_PG.pdf》P70、《ARM Cortex-M3与Cortex-M4权威指南.pdf》第5章
汇编指令可以分为几大类:数据处理、内存访问、跳转、饱和运算、其他指令。 以"数据处理"指令为例,UAL汇编格式为:
Operation{cond}iS} Rd, Rn, Operand2
- Operation表示各类汇编指令,比如ADD、MOV;
- cond表示conditon,即该指令执行的条件;
- S表示该指令执行后,会去修改程序状态寄存器;
- Rd为目的寄存器,用来存储运算的结果;
- Rn、Operand2是两个源操作数 Operation表示各类汇编指令,比如ADD、MOV;如下图:
cond有多种取值,如下:
3.3 分支/跳转指令
参考《DEN0013D_cortex_a_series_PG.pdf》P327、P328、P329
核心指令是B、BL:
B:Branch,跳转
BL:Branch with Link,跳转前先把返回地址保持在LR寄存器中
BX:Branch and eXchange,根据跳转地址的BIT0切换为ARM或Thumb状态(0:ARM状态,1:Thumb状态)
BLX:Branch with Link and eXchange,根据跳转地址的BIT0切换为ARM或Thumb状态(0:ARM状态,1:Thumb状态)
3.4 立即数
这样一条指令:MOV R0, #VAL
意图是把VAL这个值存入R0寄存器。
问:VAL可以是任意值吗?
答:不可以,必须是立即数。
问:为什么?
答:假设VAL可以是任意数,"MOV R0, #VAL"本身是16位或32位,哪来的空间保存任意数值的VAL?
所以,VAL必须符合某些规定。
3.5 LDR伪指令
去判断一个VAL是否立即数,麻烦!
并且我就是想把任意数值赋给R0,怎么办?
可以使用伪指令:LDR R0, =VAL
"伪指令",就是假的、不存在的指令。
注意LDR作为"伪指令"时,指令中有一个"=",否则它就是真实的LDR(load regisgter)指令了。
有以下两种情况(分为立即数和非立即数):
编译器会把"伪指令"替换成真实的指令,比如:
LDR R0, =0x12
0x12是立即数,那么替换为:
MOV R0, #0x12
LDR R0, =0x12345678
0x12345678不是立即数,那么替换为:
LDR R0, [PC, #offset] // 2. 使用Load Register读内存指令读出值,offset是链接程序时确定的
......
Label DCD 0x12345678 // 1. 编译器在程序某个地方保存有这个值
点击一文了解ARM内部架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