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模型运行过程概述

整体过程

大模型,如大型语言模型(LLM),其生命周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训练推理。这两个过程有着不同的目标、资源需求和技术挑战。

大模型的训练是一个复杂且资源密集的过程,它首先需要收集和准备大量的高质量数据,这些数据经过清洗和预处理后将被用来指导模型学习。在模型设计阶段,工程师们会选择或开发适合任务需求的神经网络架构,对于大型语言模型来说,这通常意味着采用深度多层的解码器结构如Transformer。

初始化之后,模型开始接受数据输入,在前向传播过程中生成预测输出,并通过损失函数对比预测与真实标签之间的差异来计算误差;随后,系统会执行反向传播,基于计算出的梯度调整模型参数以最小化损失值,这一过程不断迭代直至模型性能趋于稳定或者满足特定的停止条件。在整个训练期间,开发者还会利用验证集评估模型的表现,进行超参数调优以及应用正则化等技术防止过拟合现象的发生。

最终,当模型达到预期效果时,其参数会被保存下来,为后续的推理和实际应用做好准备。

大模型的推理过程是指在模型已经完成训练的基础上,利用该模型对新的、未见过的数据进行预测或生成响应的任务。这一过程首先涉及到将训练好的模型及其参数加载到内存中,然后对用户提供的新数据进行必要的预处理,以确保其格式与模型输入要求相匹配。接下来,通过前向传播的方式,模型基于这些新输入计算出预测结果,对于大型语言模型来说,这通常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可能涉及文本补全、翻译或是问答等形式的任务执行。

最后,推理得到的结果会经过后处理步骤,例如将模型输出的token序列转换为人类可读的文本形式,并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需求对结果进行适当的格式化调整,最终将处理后的信息呈现给用户或集成到相关应用程序中,整个推理过程不仅需要保证准确性,还特别强调实时性和效率,尤其是在实际部署环境中,如何有效管理资源、降低延迟以及提高吞吐量都是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

模型训练

大模型的训练过程通常围绕预训练微调两个主要阶段展开,这两个阶段各自有着不同的目标和方法,共同致力于提升模型在特定任务上的性能。

预训练是大模型训练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模型被设计为尽可能大规模地从广泛的数据源中学习通用的语言表示。预训练过程中使用的数据集往往是海量且未标注的文本数据,涵盖了各种主题和领域,以确保模型能够获得广泛的语言知识。模型通过自监督学习的方式进行训练,即它自己根据输入数据的特点来设置学习任务,例如预测句子中的遮蔽词(如BERT模型中的masked language modeling)或预测下一个句子(next sentence prediction)。这种训练方式使得模型可以学到丰富的语义、句法结构以及上下文信息,而不需要依赖于昂贵的人工标注数据。预训练阶段的目标是让模型具备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以便为后续的特定任务做准备。

当预训练完成后,进入微调阶段。在这个阶段,已经拥有丰富语言知识的模型将针对特定的任务进行优化。微调使用的是较小规模但经过人工标注的数据集,这些数据集中包含了与目标任务直接相关的样例。通过在这些特定领域的数据上进一步训练,模型可以调整其参数,使其更加适应具体的应用场景,比如情感分析、机器翻译、问答系统等。微调阶段的训练往往需要更少的计算资源和时间,因为它是在预训练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仅需对模型的部分参数进行更新即可实现显著的性能提升。此外,微调还可以包括一些专门的设计,如加入额外的层或者修改损失函数,以更好地匹配目标任务的需求。

模型推理

当前主流的大语言模型(LLM)大多采用了仅包含解码器(Decoder Only)的Transformer架构,这种设计简化了模型结构,并且在某些任务上表现出色。其推理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启动阶段生成阶段 (或解码阶段)。

  1. 启动阶段

    • 在这个阶段,模型接收一个起始词元(通常是特殊的开始标记),这个起始词元可能是一个特定的任务提示或者是前文的一部分。
    • 对于一些应用,比如文本补全或者对话系统,用户提供的上下文(prompt)会在这个阶段被处理。这些输入会被转化为模型内部表示形式(例如通过嵌入层得到词向量),并传递给解码器的第一层。
  2. 生成(或解码)阶段

    • 解码阶段是自回归的过程,在每个时间步中,模型基于之前生成的所有词元来预测下一个词元。
    • 一旦生成了第一个词元,它就会被添加到上下文中,作为下一步预测新词元的条件之一。这个过程会重复进行,直到达到预设的最大长度或者生成了结束标记。
    • 每一步生成的新词元都通过softmax函数转换为概率分布,然后根据某种策略(如贪婪搜索、束搜索或抽样)从中选择一个最有可能的词元。

这两个阶段在硬件利用上有着不同的特征。启动阶段可能涉及更多的计算资源初始化,而生成阶段则更关注于如何高效地迭代生成序列。此外,为了提高效率,还会采用诸如量化、内核融合等优化手段,并考虑算术强度和内存带宽等因素,确保模型能够在实际部署环境中提供良好的性能表现。

相关推荐
阿坡RPA7 小时前
手搓MCP客户端&服务端:从零到实战极速了解MCP是什么?
人工智能·aigc
用户27784491049937 小时前
借助DeepSeek智能生成测试用例:从提示词到Excel表格的全流程实践
人工智能·python
机器之心7 小时前
刚刚,DeepSeek公布推理时Scaling新论文,R2要来了?
人工智能
算AI10 小时前
人工智能+牙科: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人工智能·算法
凯子坚持 c10 小时前
基于飞桨框架3.0本地DeepSeek-R1蒸馏版部署实战
人工智能·paddlepaddle
你觉得20511 小时前
哈尔滨工业大学DeepSeek公开课:探索大模型原理、技术与应用从GPT到DeepSeek|附视频与讲义下载方法
大数据·人工智能·python·gpt·学习·机器学习·aigc
8K超高清11 小时前
中国8K摄像机:科技赋能文化传承新图景
大数据·人工智能·科技·物联网·智能硬件
hyshhhh11 小时前
【算法岗面试题】深度学习中如何防止过拟合?
网络·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算法·计算机视觉
薛定谔的猫-菜鸟程序员11 小时前
零基础玩转深度神经网络大模型:从Hello World到AI炼金术-详解版(含:Conda 全面使用指南)
人工智能·神经网络·dnn
币之互联万物11 小时前
2025 AI智能数字农业研讨会在苏州启幕,科技助农与数据兴业成焦点
人工智能·科技